中国农村网 > 评论

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

2019-08-23 12:46:14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张红宇

  粮食问题事关重大。今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两会期间在河南座谈时语重心长地讲乡村振兴要“六要”:一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二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要树立绿色发展观念;四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五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六要用好改革这个法宝。将粮食安全提到了各项工作的首位,充分显现出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成绩应当充分肯定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业最大的成绩就是我们比较彻底地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粮食连续7年总量保持在6亿吨以上,连续4年在6.5亿吨以上,2018年达到6.58亿吨,中国人均472公斤,超世界人均水平125公斤,也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标准。与此同时,肉类产品8517万吨,人均61公斤,超世界人均18公斤,水产品6469万吨,人均46公斤,超世界人均23公斤。我们用世界10%的耕地,6%的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与此同时,中国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元化需求,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成绩令世人瞩目。

  挑战长期存在

  尽管粮食连年丰收,比较好地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但无论从粮食产业发展的历史,还是未来一个长时期看,粮食供需紧平衡的基本态势没有变,粮食安全的形势依然严峻。事实上,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我们始终面临三方面的困境:

  资源困境。一是农业资源禀赋短缺,总量不足,人多地少水缺的国情农情没有根本改变;二是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耕地、水资源浪费严重;三是粮食生产后备资源严重匮乏。

  能力困境。一是粮食单产水平不高,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只是世界先进水平的63%、65%、54%和52%,粮食科研能力不强;二是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人力资本不足,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50岁,发达地区达55~60岁,农业人力资本不足;三是大国小农国情不会变,农户户均耕地规模有限,农业劳动力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经营规模不经济。

  市场困境。一是粮食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农民缺乏种粮积极性;二是粮食国内外价格差别大,农业缺乏竞争力;三是市场波动大,调控缺乏更多手段。

  以上三个方面的挑战长期存在,只是阶段性表现有强有弱。比如农业生产成本,早期是化肥农药投入成本,后期是人工成本,近年则表现为租地成本。至于粮食品种间国际国内价格差异有大有小,但中国粮食价格高于全球平均价格是长期存在的基本事实。

  利益关系难以平衡

  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除了上述挑战性问题,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差异,表现在粮食生产以及供需格局上,利益关系难以平衡。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平衡问题。一是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争地和水资源的矛盾如何化解;二是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争劳动力、争人力资本问题将长期存在;三是有限的财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要素资源投放如何向农业和粮食生产倾斜的问题。

  粮食总量平衡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平衡问题。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产品高端化、品牌化、个性化特征明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绩突出,但粮食总量平衡与结构调整矛盾无处不在。一是农林牧渔产业结构优化问题;二是粮食与经济作物结构优化问题;三是粮食优质品种与一般品种结构优化问题。总体上看,表现在一是种粮效益始终低于种植经济作物,保粮食总量有难度;二是不同粮食品种不能优质优价,提升粮食品种质量有压力。

  粮食生产布局与可持续发展平衡问题。一是粮食生产能力与资源禀赋之间的矛盾。“南粮北运”这些年已转变为“北粮南调”。北方耕地占全国65%,但水资源仅为20%,资源配置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二是“两个资源,两个市场”与全球贸易不确定的矛盾始终存在。一方面,全球贸易一体化,要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粮食品种间贸易调剂是正确选择。另一方面,全球贸易一体化往往受非经济因素影响,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增加了全球化风险,加剧了粮食供需平衡危机。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确保中国国家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痛点和矛盾不少。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既不能轻言过关,更不可丢失信心,对此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足够的道路自信。

  认识要进一步提高。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背景下,搞好自己的事,重中之重是粮食安全。粮食是国之重器,是生存的根本,是发展的基础,多了是经济问题、补贴问题,少了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对此,中央有要求,总书记反复强调,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中国人手里。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装中国人自己的粮食。事实上,中国人关于吃不饱肚子的记忆十分深刻,而吃饱肚子迄今不过几十年历史,一旦出现粮食危机,谁也不会帮我们,也帮不了我们,对此头脑始终要清醒。

  要有足够的自信。自信来自全党全社会对粮食问题的高度关注,来自长期以来关于粮食安全的深刻认识,来自“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方针政策,来自“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当进口,科技支撑”的战略布局,来自尽管我们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大国,但谷物对外依存度多年来没有超过5%,口粮没有超过3%。特别是口粮进出口只是品种间调剂贸易,口粮绝对安全这根弦片刻没有放松。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粮食安全事关重大。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不可以让粮食成为我们的软肋而受制于人。要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对此,要强化四个方面工作:

  藏粮于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重中之重是保持资源数量、生产能力建设。一是要保持足够的资源数量。全面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18亿亩耕地红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打折扣,17.5亿亩的粮食播种面积任何时候都必须足额保量。水稻、小麦两大口粮面积稳定在8亿亩以上任何时候都是底线。二是改造粮食生产条件。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要达到10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要保障口粮的95%、谷物的90%产出量。三是努力实现粮食资源的永续利用。山水田林湖草统筹布局,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但宜耕一定要耕,确保吃饭的耕地要永续保有,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技支撑。人多地少水缺是中国的基本国情,长期看随着经济发展、食物结构优化,对粮食的总量需求只增不减,粮食供需紧平衡将是基本态势。保障足够的粮食数量供给,科技是不懈动力。为此,一要强化生物技术。发展现代种业,着眼粮食核心技术攻关。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可以创造一个奇迹。主攻单位产出,加快构建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不断研发粮食新品种,加快推进粮食品种更新换代,成熟品种提升单产水平,新品种研发要尽快实现市场化应用。二是强化装备技术。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这不仅可以提升单产水平,而且可以提升粮食可用率、产出能力,这方面潜力巨大;三是强化降耗技术。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地膜覆盖等先进技术,减少农业用水总量,化肥、农药利用效率不断得到提升,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强化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互联网+粮食”,粮食生产大数据的运用,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减少自然灾害、疫病灾害,包括抵御市场风险。

  制度创新。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安排过去是,现在是,将来长期是粮食生产的坚强保障。一是土地制度。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集中化程度。小块变大块,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经营制度。培育发展种粮家庭农场、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帮助农民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三是培育职业农民。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分工分业,将从事粮食生产的简单劳动力改造为具有人力资本的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增强粮食生产效益;四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粮食支持保护制度。形成功能齐备、指向明确、保障有力的政策框架。即有促进引导粮食生产的财政、金融、保险、期货等多元政策工具功能,刺激农业从业者生产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又可持续的粮食。同时,确保稳定粮食总量安全、品种多样、质量优异的生产能力永续存在。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

  贸易格局。农业全球一体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中国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因此,粮食生产和贸易的基本方向、基本格局不会因为短时的风云变幻而发生实质性变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的格局要坚守,“一带一路”农业合作要有新思路。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全球市场,打造我们自己的国际大粮商,千方百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