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7 10:30:08 来源:半月谈 作者:记者 何伟 向定杰 杨静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个重要前提是数据准确。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因为采集难、更新难、共享难等难题存在,“数据失真”的情况并不鲜见,这已经成为当下扶贫干部的一大痛点。
采集难:人为因素影响大,几番识别仍不清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在此前建档立卡过程中,大量基础信息采集工作主要依托村两委及帮扶干部入户访谈,受人为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多,与实际情况时有出入。
“都是干部上门,问答式采集,不同的人去可能获得不同的数据。”云南省一名第一书记表示,在有限的人手、时间等条件下,无法保证不出错。
一些村级干部还认为,农户隐瞒财产收入等真实情况、产业帮扶等个别指标难以量化,不同统计口径带来重复摸底等现象都会让数据真实度打折扣。
“如果说真实情况像一堆木柴的话,最后填在表上的可能只是从里面捡出来的几根。”
西南地区一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说,2016年有一周扶贫表格换了9次,如果写错了还不能涂改,只能全部推倒重来。
为减少纸质填写的烦恼,半月谈记者发现一些地方专门开发了手机APP辅助采集,但干部在使用中也多有吐槽:信号差登不上,功能太有限,最终仍要手动录一遍。
“填来填去,还是不清楚”“精准扶贫似乎成了精准填表”“每天都去帮贫困户算收入账,扶贫一年下来,除了一堆材料,好像啥都没有”……多名一线干部向半月谈记者表达了困惑。
更新难:系统每年开一次,人工筛查耗时多
广西大学中国贫困治理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莫光辉认为,构建稳定持续脱贫的监测机制,扶贫数据动态管理至关重要。
基层干部反映,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由于功能开放权限要逐级授权,贫困户新增、删除、自然增减功能每年只开放一次,贫困户的动态管理工作较困难,平时仍旧采用原始的纸质资料管理,待系统开放时才能操作。
多名具体接触扶贫数据更新的扶贫干部反映:“系统开放时间较短,对于工作量大的行政村任务非常艰巨”“哪怕考核前发现问题了,装袋材料是准确的,但没有时间在系统上更正”……
开展动态管理工作时,各地都得集中录入,网络阻塞严重,很多乡镇即使白天晚上连续工作“抢网络”也无法完成任务。一些县级扶贫部门负责人表示,同一个系统在省级层面登录正常,但县、乡层面就很难登上,有时为完成工作任务,只能采取拉专线、包网吧等方式尽力解决。
半月谈记者在一些地区调研时,也多次遇到包括贫困户姓名在内的部分信息错登状况。这些疏漏最终都需要人工在线上更改。
一位在贵州从事扶贫软件开发的人员表示,不少地方自己开发了“扶贫云”系统,但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在功能设计上无法达到逻辑检测、自动调整,一些调取分析难以保障,此类低端软硬件基础设施也会延缓数据更新的速度和周期。
共享难:单个指标输三遍,功能卡壳不相通
数据共享,是精准比对和系统施策的关键。半月谈记者发现,当前不少扶贫信息系统之间缺乏交互应用机制。
“除了国务院扶贫办,还有省扶贫办、市扶贫办、易地搬迁、低保管理等信息系统。”云南省一位扶贫干部罗列了一些他接触的扶贫信息系统。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罗以洪调研中发现,国家和省级的系统是上级指挥脱贫攻坚工作和对各地扶贫开发工作考核评定的主要工具,由于这两类扶贫系统的功能有限,无法完全满足地方扶贫工作的需要,部分市州又自行开发了系统。
3个系统之间数据信息不能相互共享,同一指标有时要分别在3个系统中进行人工输入、更改或完善,增大了基层扶贫干部工作量。
同时,涉及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交换、对比更为困难。
“一些部门本身用的都是上级系统,只能登录,不能互开数据共享交换端口;一些部门还以各种理由‘保护数据’,往往只会给一个反馈结果。例如,在省扶贫办扶贫信息系统中有关部门只能向省扶贫办反馈某贫困户有无不动产登记,而不动产类型、面积、共有人等信息无法获取。”罗以洪说,这涉及部门调度权限的划分。
多位致力于推动大数据使用的人士指出,当前面临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标准,没有标准,数据就无法交换。尤其是大数据精准扶贫涉及多个部门,既需要制定数据标准,还需要确定业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