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5 09:52:42 来源:国家统计局 作者:孔祥智
完善的数据是做好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性条件,由于一般的科研人员不可能获取全面的微观数据,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小样本抽样调查。这样的调查数据用于判断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可靠的,但几百户、几千户的样本用以推断总体则是无力的。对于像中国这样大国农情的总体判断,当然最可靠的还是普查。我国共开展了三次农业普查工作,分别是1996年、2006年和2016年,每一次普查都能够获得大量科学、可靠、可贵的数据,能够摸清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家底、全面了解“三农”发展变化,为学术界科学研究工作和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从2006年第二次农业普查到2016年的10年间,我国农业农村、城乡关系已经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0%,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30%以下,农业生产能力、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人口结构、农民的生活状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在这期间大量涌现,一些以农业为基础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这就使得人们对于农业农村发展状况的判断,运用2006年的数据显得明显不够了。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对全国所有的农业经营单位、农业经营户、行政村和乡镇进行全面调查,立足农业,覆盖“三农”,以查清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为主,兼顾农村和农民10年来的变化情况,内容更加全面,反映的问题更加深刻,能够满足学术界对于这类新情况数据的需求。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和前两次相比,首次将规模农业经营户和普通农业经营户区别普查,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近年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变化以及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新情况。我们都知道,近年来耕地流转发展速度较快。那么,土地流转后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其他主体经营土地的状况是怎样的?上述问题的解答,对于研判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可见,第三次农业普查能够适应农业发展形势变化的需要,这使得普查数据对于科学研究和科学决策具有重要价值。其次,这次普查设计了社会发展相关的指标,重点反映乡村基础设施和农村人居环境变化情况。这类指标的设置意义重大。自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都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经过10多年的能力,广大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摸清这些农情家底,可以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与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
数据信息的最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全面,更在于准确。这次农业普查在对普通农户、规模经营户和农业经营单位进行普查时,使用手持智能数据采集终端入户访问登记,并将普查数据实时传输,大大减少了出错率,提高了统计信息现代化水平。采用遥感技术对我国重点地区主要农作物稻谷、小麦、玉米、棉花的播种面积进行测量,完成了10万多万景卫星遥感数据梳理,实地调查了11万个样方和2万个抽中普查区,实施了2700架次整村无人机飞行测量,全面掌握了全国主要农作物种植空间分布,取得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并精确到种植大县的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数据。这将对过去的同类数据进行全面更新,使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判断更加准确。
随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的陆续推出,普查数据资料汇编也会由相关出版社公开出版,这对于科学研究工作者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利,必将推动农业经济及相关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