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工作手记

为脱贫攻坚夯实产业之基

2017-08-24 15:12:02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牛震

  编者按: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农业部着力编制一个好规划、选准一个好产业、打造一个好龙头、创新一个好机制、形成一个好体系,一套以产业扶贫为基础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等顶层设计基本形成。

河北武邑特色产业韭花种植助力精准扶贫

  “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金寨考察时,对产业扶贫提出新要求。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我国农村每年减贫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

  自2016年以来,农业部定点扶贫工作座谈会、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部际联系会、产业扶贫工作推进汇报会等会议相继召开。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编制一个好规划、选准一个好产业、打造一个好龙头、创新一个好机制、形成一个好体系,产业扶贫的“五个一”工作思路清晰浮现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套以产业扶贫为基础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等顶层设计基本形成。

  可复制、接地气、服水土,总结一批示范案例推动产业扶贫

  陕西省洛川县位于延安市南部,是世界公认的最佳苹果优生区核心地带。多年来,延安市把苹果作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带着一级抓,坚定不移走小苹果大产业扶贫之路,有效保障贫困农民稳定脱贫,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共赢。目前,洛川全县苹果种植总面积达到50万亩,农民人均果园面积3.1亩,居全国之首,农民收入的95%来自苹果。2016年,全县苹果总产量88万吨,鲜果总收入达到40亿元,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连续5年达到万元以上。如今,延安“洛川苹果”已经成为陕西苹果的代表符号、中国苹果的风向标。

  “红色圣地”赣州位于江西南部,通过培育主导产业,让脐橙成为老百姓的“增收法宝”;素有“苦瘠甲于天下”之称的甘肃定西,通过实施“洋芋工程”,将马铃薯发展成为当地精准扶贫的第一大产业。以往被当作度荒充饥的“小土豆”正在成为能脱贫、可致富的“大产业”……自2016年12月以来,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在全国举办了多场产业扶贫现场观摩活动,总结了洛川苹果、赣南脐橙、定西马铃薯等一批可复制、接地气、服水土的产业扶贫范例,一批适合地方发展且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和思路正在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部呈报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精准脱贫的范例》做出批示,充分肯定了农业部产业脱贫范例。

  种一亩芒果,脱贫一户农家。在有着喀斯特地貌的革命老区广西百色,贫困群众离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从没像今天这么近过。带领村民搬出大石山区,承包山外荒坡,发展芒果产业,这是66岁的田阳县尚兴村村主任莫文珍最骄傲的事。如今,小小的芒果树,能为一户农家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老莫说,乡亲们真正找到了自己的“致富树”。种植芒果达115万亩的百色,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芒果生产基地。百色着眼于当地资源禀赋和国内外市场需求,把芒果作为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借助芒果的力量,当地6.8万户25.23万人告别了贫困。

  从三个到十个,由洛川苹果、赣南脐橙、定西马铃薯,到广西百色芒果、贵州黔西南薏仁、河北平泉食用菌、湖北罗田黑山羊、安徽岳西茭白、河南信阳毛尖、山西平顺中药材、宁夏盐池滩羊、重庆石柱红辣椒、四川苍溪猕猴桃等,在总结前三个特色优势产业带动脱贫范例的基础上,农业部又从全国层面总结了十个产业扶贫范例。这些范例体现了科学确定特色产业、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创新金融和保险扶持机制等产业扶贫关键环节的作用。

  2016年,农业部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支持401名贫困地区科研专家在动植物育种、病虫害防控等方面开展工作,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在农业部编制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精准脱贫的范例》中,一条条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特色产业竞争力强、贫困农户增收可持续的产业扶贫路径展现眼前,虽然产业不同,模式不同,却统一指向“尽可能带动贫困群众通过产业脱贫致富”同一靶心。

  有特色、有优势、竞争力强,紧抓产业扶贫关键

  “我这个棚里有4.7万袋菌棒,预计纯收入10万元以上。”河北省平泉县卧龙镇八家村贫困户王占成预测自己今年如愿脱贫。历经30余年,依托以食用菌为主的农业产业,河北省平泉县不但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同时也带动了越来越多贫困户持续增收。目前全县食用菌基地面积达6万亩,现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5家,日产食用菌产品124.8吨,是国内目前工厂化生产食用菌能力最强县之一。全县建设扶贫产业园区40个,直接吸纳贫困户2000户,户均年增收4万元以上。

  找准产业是产业扶贫的关键。产业从哪里来?近年来,各地农业部门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发力点,紧紧依托资源禀赋想办法、谋路子,通过培养市场意识、推广科技手段带动传统产业快速转型升级,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产业扶贫有涉及人口多、涉及面广等特点,农业部在广泛调研反复论证基础上,联合其他八部委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明确了产业扶贫的发展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保障机制等,成为各地推动产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贫困地区进行产业扶贫,常会遇到想象不到的困难:对象难瞄准,项目难见效,风险难防范,资金难保障。针对这些痛点,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一系列规划部署,为产业扶贫落地提供保障。近年来,各地农业部门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加大精准扶贫力度。目前22个扶贫任务重的省(区、市)已全部编制完成产业精准脱贫规划。

  为了保证不让缺乏资金绊住贫困群众产业致富的脚步,201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改革财政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机制,赋予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自主权,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资金使用格局。随后,农业部先后印发《关于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倾斜支持力度促进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意见》《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工作的通知》,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松绑”,允许国家级贫困县以主导产业为依托,打捆申报项目,促进涉农资金在贫困县整合。

  河北省武邑县通过加强与知名电商企业的合作,发展互联网订单农业,提高贫困户群众通过网络进入市场的能力。2016年县扶贫部门按照每个贫困户6000元的补助标准,陆续将200个贫困户的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到该合作社,合作社与京东集团合作建立“跑步鸡”养殖基地,依靠标准化生产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实现电商企业盈利和贫困户增收“双赢”。“跑步鸡”由合作社养殖基地统一饲养,让贫困人口不用自掏腰包就能就地增收。目前,合作社正陆续向贫困户发放利润分红,已有90个贫困户按每户1000元的标准领取了利润分红,项目实施初见成效。

  “过去,各部门的财政涉农资金多是‘戴帽下达’,分散的资金很难形成扶贫合力。”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说,现在赋予贫困县整合使用涉农资金的自主权,就是把分散的资金统起来,把该放的权力放下去,把权责错位或不匹配的机制理顺,从而集中力量办大事,激发贫困县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以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增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产业扶贫离不开龙头企业和好的带头人。多年来,各地农业部门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挥带农增收作用,推动农业产业扶贫取得显著成效。各地相继涌现出一批带动产业发展效果突出、帮助贫困农户真正脱贫的龙头企业。他们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实践,用行动解答了农业产业扶贫“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探索出了农业产业扶贫的有效模式。

  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农户签订农产品产销合同,向农户提供种苗、饲料、疫苗、技术等,指导农户开展种植、养殖,并按合同价收购农产品。订单农业模式解决了贫困地区农户生产什么、物资从哪来、农产品卖给谁、价格下跌亏损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龙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引入新品种、新技术,不但提升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加了农民销售收入,而且使贫困地区农户的技术、能力有了提高,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

  为了推进农业建设项目和财政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鼓励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精准扶贫中发挥带头作用,农业部出台《关于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倾斜支持力度 促进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意见》,鼓励贫困地区开展各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推动涉农建设项目、财政补助补贴资金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列为优先支持对象,鼓励中高等学校特别是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在贫困地区领办兴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据统计,当前全国各类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2.9万家,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为推动农业产业扶贫、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专业大户和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发挥在产业扶贫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2016年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面向贫困地区实施,聚焦产业扶贫。一年来,陆续举办177期示范培训班,遴选1.77万名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学习,引导他们投身产业、带富乡邻。

  “项目、门路、技术、人才一下子都有了,贫困山区的产业扶贫事业赶上了好机遇。”河北省阜平县委书记郝国赤说。2017年3月,农业部在革命老区河北省阜平县召开环京津农业扶贫对接会,会同京津冀三省市启动特色农业扶贫共同行动。会议期间,包括阜平在内的28个贫困县,现场与帮扶企业、批发市场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地租收入、务工收入、股份收入,让贫困农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种地不下田,春天先得钱,打工挣份钱,秋天分些钱”。四川省射洪县通过引进锦天福泽农业公司发展柑橘产业基地,集中流转土地10000亩,通过“保底收益、照顾贫困、超产分成”,让贫困户实现了“五重收益”(土地保底+利润分红+股金分红+代养寄养收入+务工收入),部分贫困人员参与合作社管理及务工,年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该县积极推行“农事服务超市+村级组织+贫困户”合作发展模式,鼓励贫困户入股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将撂荒地流转实现合作社与农事服务超市共同经营,目前经营撂荒地规模达1200余亩,服务总面积13000余亩。合作社“收入保底”、补贴归农户,盈利后按章程提取公积金5%,农益金4%,风险基金5%,剩余利润按股份分红,有效增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

  产业扶贫,着力点是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培育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为了把共享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链条中,让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近年来,各地通过建立企业与贫困户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伙伴关系,完善资产收益分配政策措施,探索出股份合作、订单帮扶、产业园区带动等多元化利益联结模式,这不但为产业扶贫增添了活力,而且真正落实了中央关于共享发展的部署和精准扶贫的要求。在此过程中,“龙头企业+贫困户”成为各地选择的主要模式。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通过股份合作模式,贫困户与苗汉子专业合作社合股,136户贫困户占股27.1%,共同建设千亩高标准猕猴桃基地,目前已经挂果。到盛果期,136户542名扶贫对象预计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在怀化市溆浦县,按照直接帮扶模式,政府组织引导7703名贫困户贷款,种植黑木耳3162亩,当年人均增收2600元。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从江西井冈山宣告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到河南兰考宣布摘下贫困的帽子,曾经的风沙盐碱地,如今经济社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年的扶贫经验表明,产业扶贫是实现脱贫的必由之路。中国要富首先要农民富,农民要富首先要产业强,做好了产业强,实质上也就解决了7亿农民就业与增收问题,未来3年让4335万人脱贫也就水到渠成。

  2017年2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广西调研时强调,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创新思路,拼搏进取,确保中央各项部署任务落到实处;要把特色产业扶贫抓紧抓实,带动贫困地区农户精准脱贫。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朱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