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一号文件 结合四川实际
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点建议
2017-04-10 14:46:42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四川省委农工委新农村处 董进智
近日参加省社科院召开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座谈会,我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代表团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工作中所见、所闻、所思、所困,从政策角度对推进四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五点具体建议。这里整理成文,并略作补充,以便交流。
一、自觉肩负一项重大历史使命: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新使命。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让我想起一些事来。2006年底2007年初,省委农办(现在的农工委)在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时候,曾经提出包括“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四个跨越”。省委常委会都通过了,发文前因省委提出农业、工业、旅游、文化“四个跨越”,为避免误会,在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四川省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16年—2020年)》(川委发【2007】2号)中只保留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一个跨越。2011年底2012年初,省委农工委在完成省十次党代会筹备组安排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课题研究时,在《探索农业现代化新路 建设特色农业强省——四川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研究》的报告中,再次提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为建设全国经济强省作出新贡献”的建议,并提出通过五年奋斗“初步建成特色农业强省”。相应从路径上提出了走互动发展之路、内涵发展之路、特色发展之路、绿色发展之路、民本发展之路和跨越发展之路,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提出了五条保障措施。遗憾的是,没有形成共识。经过多年的思考,我个人认为,建设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不能简单讲总量、看排位,应当更加注重基础性、根本性、综合性和影响力。至少应当实现三个化:一是农业现代化,这是基础和根本;二是城乡一体化,这是重要目标;三是环境生态化,这是底线,不仅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还要把环境转化为竞争力。实现了这三个化,我们才能完成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二、实施农业新“三品”战略:优化品种,提升品质,打响品牌。四川是天府之国,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川猪、川茶、川药、川果等特色产品、名优产品多,我们通称“川”字号农产品,这是我们的金字招牌,问题是没有打响,在市场上不起眼。习近平总书记提醒我们,金字招牌不能丢。我们应当深刻领会、深刻反思,抓紧对“川”字号农产品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专题研究,从国际、国内、西部等不同层面和角度对其市场竞争力进行分析,并弄清楚生产上的原产地域、适宜区域,特别是最佳适宜区。在此基础上,编制四川省“川”字号农产品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应打好绿色、特色“双色”牌,提升农产品内在的品质。当今消费市场,绿色是卖点,特色是竞争力。几年前,我就在一些场合呼吁打“双色”牌,但人微言轻。应加强品牌建设,搞好品牌策划、管理和宣传,让“川”字号品牌深入消费者的心中。这些年很多人开始觉醒了,也做了一些工作,但仍然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我们的东西,别人一贴牌就变成人家的了。最近我去一个地方调研,在一片某种特色水果的原产地也是最适宜的区域,看到当地引进的一家为国外饮料公司提供浓缩果汁的加工企业,正在规划建设生产基地,目标是把那片地都拿下来。当时我就同相关同志进行了切磋,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工作建议。农业强省,必须要有一大批响当当的农产品品牌。我认为,现在尤其要防止一些外来中间产品加工企业,把我们那些特色优势产品的原产地和最佳适宜区,改造成域外特别是国外品牌的原料供给基地。不然,很可能别人把我们卖了,我们还跑去虔诚的给人家烧高香。
三、坚持产村相融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甩在一边。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是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创造了四川特色,走在全国前列。回头看,我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方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早就开始了。“5.12”汶川地震后,把新农村建设同灾后重建紧密结合起来,后来的渠江流域特大洪水灾后重建、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康定地震灾后重建都是这样。2010年启动实施的新农村示范建设,三年一轮,已经推进到第三轮,现在叫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县建设;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有点类似田园综合体,目的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012年总结推广“微田园”建设做法,后来得到农业部长韩赋的高度评价,全国推广;提出产村相融理念,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2013年提出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打造四川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总结推广“小组生”做法,现在提升为适宜全省的“小组微生”建设模式,被高层相关人士称为“未来新村建设的理想模样”;提出把旧村改造作为成败之举的主张,防止大拆大建。2014年提出把扶贫解困放到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首位,并启动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2015年强调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2016年全面开展“四好村”创建活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离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肯定是另外一种情况。所以,我们研究下一步全省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定要坚持产村相融理念,把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纳入,通盘考虑,总体推进,创造四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经验。
四、高度重视田园综合体建设:抓紧组织开展一批试点示范。201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重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田园综合体”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突出亮点,很快就成为各界特别是媒体关注的热点。这个概念,2012年初才提出来,没过几年就被写入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而且笔墨不轻,意味着什么?负责起草1号文件的中农办主任唐仁健,在解读1号文件时,把田园综合体同“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放在一起,统称“三区”“三园”加“一体”,强调这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载体和平台。这说明田园综合体建设可能带有方向性。不知什么原因,我们四川对田园综合体建设重视不够,至少没有写入省委1号文件。最近我都在琢磨这件事,并联系四川实际作了一些初步的分析。相关的很多问题,我还没有搞清楚,但有些东西有了点眉目。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田园东方的理念、做法和效果中,我发现,田园综合体把农村的发展同城市的需求和资源对接起来了,它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催生着农村新的产业和新的业态,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乡村发展模式,可能将改变农村发展的格局,甚至改变城乡发展的大格局。对照起来看,我们四川的一些地方,比如汉源县三强村、申沟村,名山区海棠村牛碾坪,至少具备了田园综合体的雏形。应当识时务,抓机遇,顺势而为,尽快研究,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启动一批田园综合体试点示范。
五、在结构背后的结构上下刀: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对这些年四川的农村改革进行系统反思。我省农村改革确实进行了很多探索,创造了不少经验。但是,既然是探索,未必项项都能符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甚至还可能以改革的名义干了违背改革精神的事。举几个小例子。一个是土地流转中的“两个热衷于”问题。2011年7月,我在省社科院和四川大学举办的一个关于现代农业的研讨会上,指出越来越多的工商资本热衷于长期大规模租赁农民的承包地,一些基层的同志热衷于用农村的土地去招商引资,我认为这“两个热衷于”值得注意。当时我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如支持农民走新型合作的道路,提倡发展三五十亩的家庭农场等。会后写成千字文,很快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现在看,“两个热衷于”确实带来了不少问题。工商资本下乡值得鼓励,问题是要考虑好去干什么。针对这方面的问题,建议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培育行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总结推广内江市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另一个是土地“小集中”,我最先是在中江县听到的,2014年9月到三台县农村蹲点调研,感到这件事不可小视,是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性工作,主张在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之前,通过农民自愿推一推。这同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非常一致,可惜没有引起重视。再一个是农业部门自身建设的专业化问题。表现出来的是,农村政策研究部门理论功底和改革功力不深,口号化和随意性的东西比较多,提出的政策措施相互打架。本来四川三农研究成果不少,但相关部门不识货,不能及时很好的转化成为指导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