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工作手记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对策建议

2016-11-15 11:31:45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任卫波

  我国农业根本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近几十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杂交水稻、双低油菜、大菱鲆等一大批优质的科技成果得到广泛应用,为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有力支撑。然而,受限于政策、经费、平台及人才等因素,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仍有待提高。 深入分析制约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措施对策,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效率,推动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科技成果数量多,适合生产应用的成果少。随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产出的科技成果数量持续增加。然而,这些成果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或小规模实验阶段,可直接在农业生产中大规模应用的成果少。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转化率仅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也就是说大约三分之二的科技成果是躺在专利、论文堆里,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中低端成果多,高端成果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整体质量不够高,存在中低端成果多、高端成果少;跟踪性成果多、原创性成果少等问题。与国外同类技术产品相比,我国的农业科技产品、装备在生产性能、作业效率、耐用性、广适性、环保性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不能完全满足实际生产需求,使得我国自身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困难、市场竞争力不够,造成国外技术和产品占据国内市场的被动局面。

  成果转化周期长,转化效果不理想。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由科研人员自身或其单位开展,受机制、经费、平台、专业化人才等因素限制,转化周期长,效果不够理想。以植物新品种为例,我国多数良种从通过审定到大规模应用往往需要7~8年,成果推广滞后,未能充分发挥其增产增效潜能。

  单项科技成果多,系统集成成果少。农业是涉及水、土、气、生、人等多要素的产业。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比较复杂,涉及诸多因素和环节,需要系统综合技术方案才能有效解决。然而,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研发往往只注重单项技术、单个产品,旨在解决单一的生产问题,缺少系统集成成果,难以满足生产实际需求。

  成果供需错位,转化动力不足。农民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成果的终端用户。近几十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青壮劳动力离开农村外出务工或从商,留在生产一线的多是妇女和老人,文化知识水平低,观念保守,对新的科技成果接受与应用能力有限,再加上经营规模小、收益低,从而导致对科技成果需求动力不足。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科研成果研发与产业实际需求衔接不够紧密,可推广的有效成果供给不足。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主要由中央和地方公共财政设立的各类科技项目资助,往往是“重研发、轻应用”,对影响国家、行业、产业中的重大科学理论或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关注度高,对后期的成果熟化和应用重视不够。研发的相关技术和产品大多处于初期萌发阶段,且目前专门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熟化、产业化的项目支持力度不够,这些半成熟的成果无法进行后期熟化形成可利用的成果,最终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或半产品阶段,与开展大规模推广应用尚存在一定距离。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低,高价值、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持续稳定投入不足,高端研发人才缺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基础和积累较为薄弱,从而导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出能力低,高附加值、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不足。

  高效转化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成果转化人员积极性未得到充分激发。目前,我国的原创性科技成果主要掌握在科技人员手中。由于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还不健全,股权分红、收益分配等相关配套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成果转化过程中科技人员的个人收益缺乏有力保障。此外成果转化工作尚未纳入科技人员、基层农技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成果是否转化,转化后是否起到效果与相关人员自身利益缺乏直接挂钩,导致相关人员开展成果转化的动力不足。

  缺乏专业化的成果转化平台、主体和人才,成果转化效率低。农业科技成果要开展高效转化,离不开专业化的转化主体、信息平台和人才团队的支撑。一方面我国缺乏有效信息发布和沟通平台,造成成果拥有者不知如何转化,相关的企业或个人用户则缺少相关成果信息,不知道该找谁。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还是依靠专家自己开展,专家既缺少精力也缺少相应的专业经验,缺乏专业化的企业等转化主体以及专业人才的支撑,从而导致成果转化组织效率低、周期长、效果差。

  应对措施和建议

  加强政策引导,完善体制机制。近几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为破除体制内障碍,明确科技人员开展成果转化的绩效奖励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这些政策主要还是在宏观层面,可操作性不够强。建议相关单位应结合自身的情况,尽快出台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营造鼓励转化的机制和环境,真正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成果质量。为了促进成果熟化,提高可转化的成果数量和质量,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增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竞争力,建议相关部门加强成果转化方面的财政经费投入,将科技计划研发的初级成果通过适度的熟化和培育,提高可应用、有竞争力的实用性成果供给水平和能力。

  加强系统设计,培育集成成果。围绕我国农业全产业链,开展全链条系统设计,基于农业生产系统的整体优化,通过优化整合现有单项农业科技成果,培育适合不同生产环境的系统集成农业科技成果,为区域农业生产问题提供一篮子的配套解决方案和产品,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整体实施效果。

  加强技术服务,搭建转化平台。建议建立国家、省(市)、地方等不同层次的成果信息平台,促进成果信息的交流。成果拥有者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发布成果信息和转化条件,寻找合适的成果转化单位和伙伴。相关的企业或个人也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发布成果需求信息,寻找合适的成果供给者,有助于推动信息交流,缩短成果转化周期,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加强人才培育,实行分类管理。建议加强专业化的成果转化企业和人才团队的培育。一是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激励引导其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加强成果转化专业人才队伍能力建设,提高成果转化工作水平;三是加强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财政保障,稳定基层技术推广团队。

  建议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分类管理。对于市场潜力价值较大的科技成果,要以专业化的企业为转化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进行高效的成果转化。对于公益性、基础性的科技成果,建议以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依托农技推广人员,将公益性技术成果和产品推广到乡间地头,推广到农民的家里。

  鼓励回乡创业,提升从业素质。建议进一步优化农村、农业创业环境和政策,吸引、鼓励知识水平高、接收能力强的中青年人员返乡创业,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大幅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逐步提高我国农业、农村对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为农业科技成果提供扎根生长的沃土。

  (本文系2016年农业部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理论业务培训班第二小组研讨成果。执笔:任卫波)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