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15:06:56 来源: 央广网 作者:
央广网北京10月25日消息(记者郭长江 许新霞)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俗话说: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可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贫困山区,曾经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生活在生态脆弱、干旱少雨、交通不便的大山深处,过着“春种一瓢,秋收一斗”靠天吃饭的日子。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移民搬迁成为他们摆脱贫困的第一步。
在宁夏,要论对黄河水最有感情的莫过于吴忠市红寺堡区人。因为,正是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实施才有了这片绿洲,生长出幸福的花朵。
村民:都是水田,种啥有水呢,就像老家种点,要不下雨就不行。
村民:有黄河这口水是最好的。吃也有呢,浇地也有它,那确实好。
吴忠市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自1999年1月开发建设以来,共有23万贫困群众先后搬迁到这里。
赵刚:过去来就有一个烂三轮车,就拉的铺盖。哎,再真个啥都没有的。
57岁的红寺堡镇中圈塘村村民赵刚15年前从老家同心县新庄集乡搬来。在政府的帮助下,通过种植玉米、葡萄、枸杞、温棚蔬菜等作物,劳务输出,发展多种经济,开始了新的生活。
赵刚:开沟、架杆、苗木都是政府出的钱,免费提供,请的技术人员,要不是政府投资,我们投入不起。
如今,赵刚家不但稳定脱贫,还迈向了小康。在他家的车棚里,停放着小轿车、摩托车、山地车等好几种车辆。
赵刚:过去还敢想小车,连摩托都买不起,翻了好几倍呢。
走出大山的移民们不但钱包鼓起来,还活出了从没有过的精气神儿。
早晨9点,银川市金凤区和顺新村的综合市场就热闹起来,35岁的虎棚正在收购当地农户种植的西红杮。
虎棚:原来就是比着混着呢,现在是比着富着呢,看谁搞得好,看谁的日子越来越好呢。对小孩的教育,对老人的孝敬,都好多了。
劳动回来的村民胡慧莲进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太阳能热水器,打算洗个热水澡。
胡慧莲:很方便,洗了就舒服一点。
记者:现在都有热水器?
胡慧莲:太阳能政府发的。每家每户都有,只要你勤快,条件啥都方便,比老家强多了,没法比。
虎棚、胡慧莲所说的老家,是宁夏固原市彭阳县,2011年,他们从那里整村搬迁来到和顺新村。5年时间,和顺新村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水平迅速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刚来时的不足3000元发展到2015年底的8700元,全村脱贫率达到82%。
陈永东:没想到我们和顺新村发展这么快,购车量特别大,我们这个村上发展到三、四百辆车,现在有些农户都发展到两、三辆,还有大货用车,每户都有车辆后,没办法停。
眼下,村主任陈永东又遇到了新的难题。
陈永东:以前我们上来考虑老百姓在这个地方要能住下,现在要考虑老百姓的发展问题。再征300亩地,为和顺新村建个停车场,建得漂漂亮亮的。
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宁夏全域移民已达114万人。其中,仅“十二五”期间,就有35万人搬出大山。去年,全区生态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38元,都高于迁出前2000元以上。
宁夏扶贫办副主任张吉忠:我们宁夏的移民工作本质就是扶贫移民,主要就是解决生存和发展条件较差,难以就地脱贫区域的一些贫困群众,把他们搬到近城、近路、近水,发展条件相对较好,产业发展基础相对坚实的地方,让他们通过参与到产业里面,通过就业、创业实现脱贫。“十三五”按照规划,我们将还要实施8万人的异地扶贫搬迁,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