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0 10:11:02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胡桂芳 左光之 朱莉昵
菌物药是中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菌物药资源大国、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但远远不是菌物药强国。加快菌物药资源开发利用,让其在服务健康中国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一个必须做好的时代命题。
我国菌物药资源是一座待开采的金矿
我国菌物入药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利用菌物最早的国家。中国中医药科学院黄璐琦院士等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史前灵芝担孢子形态,证实人类食用灵芝有6800余年的历史。
我国菌物药资源优势独特。目前我国已报道食药用菌近1000种,其中450余种具有药效,不少品种为我国独有,全世界120种灵芝中约有80多种在我国,而且最好的药用灵芝均为我国出产。目前我国人工栽培的食药用菌有60多种,可利用菌丝体发酵的有30多种,合计近100种,居世界第一位。我国是栽培食药用菌最早的国家(首次有文字栽培记录的品种超过34个),目前生产能力占世界的75%以上,常年出口30多个品种。我国菌物入药配方应用广泛,中科院微生物所专家卯晓岚介绍,在5000个古中医秘方中,应用菌物的有1500个。
我国菌物药文化底蕴深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形成了独特的菌物文化,其神秘性和传奇性代代相传,融入了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灵芝文化。在史学上,认为灵芝文化萌生于史前,被作为吉祥、美好、长寿的象征。在考古学上,各地出土文物中常见各种灵芝或类灵芝的祥云、如意类。在语言文学上,灵芝不仅有仙草、瑞草、长生草等神秘称谓,更成为文人墨客吟咏作画的对象。在食药学上,灵芝是中药中唯一无毒的“上上药”,其养生的民谚、汤头歌诀、养生配方不胜枚举。以灵芝为代表的菌物药文化是具有原创特色的民族文化宝藏,也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力、影响力。
我国菌物药研究开发初见成效。20世纪60年代,我国真菌药物由传统的“制曲工艺”进入“固体培养”时期,80年代起进入“固体发酵”时期,步入现代生物制药阶段,现已通过酶解水浸提技术、超滤浓缩醇沉技术、半仿生提取技术、分子印迹技术等手段获取高质量、高活性的真菌药物。菌物药系统的研究也于80年代起步。2009、2013、2019年,我国先后承办了第五届、第七届、第十届国际药用菌大会。中国食用菌协会、中国菌物学会等社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菌物药资源开发应成为国家战略
菌物药资源是我国独特优势资源,其主体是食药用菌。而食药用菌本身就是促进健康的食品,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来生产,其粗提取物产品主要以膳食补充剂的形式面向亚健康、健康和疾病人群,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进行纯化的产品主要当作治疗疾病的药物,所以说食药用菌既可作为食物,又可以为保健品,还可开发成药物,其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应该作为国家战略提上议事日程。
加强菌物药资源开发,是打造中医药优势的新引擎。当前,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科技创新政策、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使包括菌物药在内的中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15年版药典共收录中药品种618种,而近年经过专业机构运用中医理论,对菌物药药物性辨识已非常清晰的近300种,还有400种接近完成,其总数媲美中药材数量。目前,菌物药运用广泛,在临床上试验有效的有500种,其中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有200多种,显效的有50种左右。我们要珍惜大自然的恩赐和祖先留下的宝贵资源,深入挖掘、开发菌物药用于治疗疑难杂症的潜力,充分激发和释放菌物药“五种资源”的活力,让菌物药成为驱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嬗变的新引擎,增强中医药产业在世界医药市场的竞争力。
加强菌物药资源开发,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抓手。随着健康产业不断发展和规范,老百姓的大健康意识日渐增强,认识到养生要有效、长久,不可急于求成、盲目选择,对于保健类食品更倾向于“扶本固正”的根源性养生产品。这为菌物药保健养生食品提供了发展机遇。充分挖掘菌物药独特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加强菌物药资源的开发,恰好适应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目前,菌物药融入健康快消品(包括化妆品)已成世界潮流。我国已开发出木耳冰激凌、灵芝奶昔、桑黄袋泡茶、灵芝咖啡等快消品。这一消费新趋势,打开了菌物药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天地。顺势而为抓好菌物药资源开发,必将进一步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不仅如此,利用菌物创制的新药及其膳食营养补充剂和特医食品,具有“简便廉验”特点,无疑将惠及亿万百姓,使人民强壮身体,增寿延年,在构建“政府承受得了、群众负担得起、财政可持续保障”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中发挥有效作用,为“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斩棘铺路。
加强菌物药资源开发,是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菌物药资源的农业开发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可持续、绿色发展等特点,是脱贫、发展产业的有效途径。全国592个国贫县有85%选择食药用菌作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陕省柞水通过实施木耳产业扶贫发展“1153”计划,全县农民收入一半以上来自木耳产业。安徽金寨以灵芝、桑黄、天麻、茯苓等生态高值药用菌作为脱贫攻坚抓手,打造“西山药库”,形成了百亿产业链,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药用菌之都”。据调查,安徽省建设的“十大皖药”示范基地带动贫困户人均收入达1万元,而其中的药用菌基地带动贫困户人均收入在2万元以上。贫困地区食药用菌产业已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突破口,已成为精准脱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支柱,从而为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后持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良好产业基础。
加强菌物药资源开发,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的新路径。中医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包括菌物药在内的中药材已出口200个国家和地区,我国食药用菌成为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出口强劲的大宗农产品。中国菌物药悄然植入“老外”的日常生活,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贡献,彰显了中国菌物药文化的软实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食药用菌开发合作正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的一大亮点。福建农林大学的“以草代木”蘑菇种植技术——菌草技术,推广到了巴新、斐济、卢旺达等106个国家。加强以发展食用菌产业为主的菌物药资源开发,不仅助力一带一路非洲国家农业发展、解决食物安全问题,也将促进我国与这些国家卫生健康事业的合作交流,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载体、新方向。
加快菌物药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做好菌物药资源开发这篇文章,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要求,以长远的战略眼光进行精准的战略谋划,针对痛点、难点、薄弱点,采取有力措施,扎扎实实推进菌物药资源开发,把小菌物做成国民经济大产业。
加强顶层设计。一是成立国家层面的协调机构。建议成立由国务院有关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加强菌物药资源开发的组织协调、政策协同、工作推进。二是单设中药“菌物药”分支。我国药典目前尚把菌物药归属于植物药内的“真菌类中药”。当前,菌物药研究已成国际热点,有关部门应与时俱进,将菌物药独立分支,以加快发展菌物药,更好地服务于大健康产业。三是搭建国家级协作创新平台。建议建立国家菌物药产业技术体系,汇集领域内科学家和专业技术人员,聚焦菌物药资源开发的主要品种,开展技术研发、成果推广,形成跨部门、跨区域、跨单位、跨学科的优势科技力量,联合协作解决菌物药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同时,各地也要建立这一体系。四是制定发展规划。制定我国“十四五”菌物药资源综合利用发展规划和专项计划。同时,制定食药用菌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真菌药物发展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协调,并分别纳入各自的“十四五”发展规划。
加强生产体系建设。一是要强育种。鼓励通过科技创新选育和培育高品质的菌物,保证菌物药药性品质。对已进入药典的品种,以药典规定的指标性成分为标准进行选育;对尚未进入药典的品种,应将其主要活性药效成分列入育种目标。要加强野生菌物资源保护,严禁珍稀野生资源出境。二是要强基地。建设一流的生态种植基地,打造中国食药用菌食材、药材品牌。要创新药用菌栽培技术和栽培基质研究,优化筛选获得最适于菌物药生产的栽培基质和技术,提高药用价值。三是要强机制。依托农村“三变”改革,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合作发展模式。鼓励食药用菌企业和中药企业以订单形式建设菌物药生态种植基地,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四是要强加工。在科研上,应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强新技术研发应用,创新改良并形成具有菌物药特色的高效增值加工技术。在产业业态上,设立菌物药精深加工专业园区,以国家级、省级生物产业基地为核心,新建菌物药深加工专业园区,重点打造以菌物药及菌物药饮品、化妆品为核心,菌物药深加工及周边产品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延伸产业链条。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一是建立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建立健全重点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数字化全程可追溯。同时,强化药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诚信守法经营。二是建立质量标准体系。依托现有国家药典标准,建立关键环节的质量技术标准体系,规范关键环节生产技术标准。研究建立食药用菌分类分级质量标准,允许行业和企业建立分级标准。三是优化提升流通链条。进一步推动食药用菌生产主体、基地、产品上“云”,进入全国农产品市场流通平台。建立健全菌物药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支持位于安徽金寨的中国菌物药大市场建设,同时支持建设若干食药用菌单品类专业市场。
加强古医典籍挖掘。深入梳理与分析古医典籍中蕴含的菌物药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针对现代临床重大疾病尤其是急性传染性疾病具有明显疗效与优势的病种,开展文献挖掘、临床验证、科学实验等工作。同时,还要重视古代膳食典籍、宫廷菜谱、地方菜系中关于菌菇养生理论和膳食的研究,创新发展有特色的菌菇中华美食,服务大健康产业。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首先要加强包括菌物药在内的中医药学与世界医学的沟通和交流,突出菌物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推动菌物药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参与国际传统医学相关规则制定,提升对话能力与解释能力,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其次要重视中华菌物美食的海外推广。加强中华食药用菌健康膳食的推广,利用中医药海外中心和孔子学院,讲好中国食药用菌故事,充分展示其魅力,使中国食药用菌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胡桂芳 安徽大学农研院;左光之 安徽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朱莉昵 安徽省农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