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0 10:03:56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王勇
发展乡村旅游,要解决好为谁发展和谁来发展的问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最根本的目标是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可以说,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农民而发展,也必须把农民作为主体,依靠农民而发展。因此,在实践中要正确把握好产业发展和农民参与的关系,让农民在乡村旅游中真正受益,既住上更好的房子,又过上更好的日子。
让农民成为乡村旅游的规划师
农民是最好的老师。在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设计上,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建立农民参与机制,邀请农民全过程参与,为项目建设出主意、提意见,让产品更接地气、更有乡情、更富农味。
前期策划要深入农民,摸清情况。在乡村旅游项目的策划和谋划中,要深入乡村、深入农民,广泛征求意见,掌握第一手资料,弄懂农村有什么、农民想什么、发展旅游缺什么。紧密联系农民,加强实地调研,和农民一同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自然环境,挖掘资源禀赋,探寻人文历史,为确定项目定位和策划方向打下基础。努力培养农民乡村旅游规划参与意识,政企联动营造良好环境,引导农民把参与地方乡村旅游发展作为行动自觉,积极建言献策,推动项目发展。
规划设计要尊重农民,凝聚智慧。乡村旅游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畅通农民参与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积极推动企业与农民的良性互动,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策划、规划和设计。创新农民参与渠道,通过“农民坝坝会”、座谈会、交流会等途径,积极组织农民交流讨论,广泛征求农民意见和建议,促进乡村旅游项目与地方特色更好融合。拓宽农民参与范围,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征集在外成功人士、知识分子等意见,在更广范围上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农民智慧。
规划落地要面向农民,接受监督。积极推行规划公开,将规划成果置于阳光下,倾听农民意见,接受农民监督,抓好提升完善,更好地契合市场需求和农民需求。注重农民参与实效,建立农民所提意见反馈、吸收和整改机制,变农民意见为规划成果,使规划更有特色、更有操作性,更能落地、更可实施。实施严格的规划管控机制,抓好规划落地,避免边规划、边建设、边修改,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让农民成为乡村旅游的建设者
农村有很多能工巧匠和手工艺人。在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中,要把他们用起来,把他们的优势发挥出来。同时,要广泛发动农民参与,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加劳务收入。
吸纳农民就业。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要在强化政策引导上下功夫,在民工保证金、政策性保险等方面予以优惠或补助,积极引导企业为本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坚持因地制宜面对当地农民,在基础设施修建、餐饮民宿服务、文化风俗解说等方面,结合不同项目人才需要,科学设置就业岗位,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积极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帮助他们获取工作岗位,既增加劳务收入,又服务项目发展。
传承传统工艺。注重对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掘,寻找具有传统工艺的能工巧匠,创新发展理念,改进传统工艺,推动乡村旅游与传统工艺有机结合,塑造特色,提升水平。积极鼓励手工艺人投身乡村旅游发展,抓好项目建设的符号表达、元素呈现,形成独特风貌,打造特色品牌。充分发挥好能工巧匠和手工艺人的传承作用,带好徒弟,教好手艺,既加快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又确保民间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发扬。
培训农民技能。在开展技能培训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借助农民夜校平台,依托微信群、公开栏等阵地,采取农民工座谈会、村民大会等方式,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围绕乡村旅游发展,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设置旅游接待、餐饮、客栈、娱乐等培训项目,提升农民的技能水平。在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中,广泛邀请农民认知项目、了解产业,充分发挥农民参与项目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让农民成为乡村旅游的合伙人
发展乡村旅游要将作为主人的农民当成合伙人,需要多方面共同发力。
党委政府要大力扶持。在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中,要通过政策解读以及乡村旅游发展形势分析,从多方面引导、鼓励农民,不遗余力支持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积极探索推行“村党委+企业+村民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等模式,变资源为资产、资金为股金、农民为股民,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促进土地规模流转、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人。
企业要搭建平台。企业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要充分认识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性,搭建农民参与平台,吸纳农民参与项目营运、产品营销和服务保障。在项目营运模式上要创新思考,凡项目和产品,能外包的外包,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让当地农民参与经营,增加经营性收入。在收入分配上要充分让利,通过分红和送股等办法,在摊位租金、加盟费等方面,充分考虑农民实际情况,最大限度让利于民。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特别要注重面向当地农民,积极培育职业经理人和中、高级管理人员,融入地方教育、脱贫攻坚等公益性事业,为增强当地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贡献企业力量。
农民要主动参与。农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要抓住机遇,利用自家果园、林地等资源,以出租、入股等方式,把分散的长期闲置资源,以多方合作模式有效利用起来。根据需要,开办农家乐、乡村旅店、精品民宿等经济实体,参与共享度假小屋、停车场、商业经营等生产经营活动。在服务乡村旅游发展上主动作为,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参与安全生产、环境打造、质量监管等工作,多方努力共同打造一流的乡村旅游环境。
让农民成为乡村旅游的宣传员
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土”营销。积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传统文化价值自信,引导农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发挥主人翁精神,开展全民式宣传。乡村旅游宣传,先要面向本地农民,通过本地人免费游览参观当地乡村旅游景点,让本地农民充分了解当地乡村旅游的基本情况、特色亮点,增强自豪感和自觉性。在乡村旅游宣传向外拓展时,本地农民要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主动向外地游客推介,这样更能增加可信度,从而拓宽客源。
发挥当地人优势,培训名牌“土导游”。对于具有独特旅游资源的乡村来说,如何将传统文化积淀更好地展示给游客,以增加乡村旅游的厚重感,本土导游至关重要。在培训平台方面,充分利用职业学校、成人继续教育学校等,聘请专业教师,培养一批熟悉乡村、扎根农村、愿意为家乡发出“好声音”且业务熟练的名牌“土导游”,让他们发挥“天然功效”,串联散落的历史,将美好的乡村故事传唱出去。
发挥自媒体作用,打造网络宣传员。“酒香也怕巷子深”,乡村旅游比城市旅游发展起步较晚,且多在偏远的郊区或农村,传统的报纸、节庆活动等宣传方式,吸引来的多为周边地区游客,客源结构单一。要充分依托微信、抖音等一系列网络平台,邀请自媒体走进乡村旅游景点,进行体验式宣传,全方位、近距离展示景区风景、本地美食、人文风情。可以借鉴“李子柒”“滇西小哥”等自媒体成功经验,打造一批本土自媒体,通过定期在网络平台上传分享“景区日常”“农民日常”等,将当地特色原汁原味传播出去,吸引潜在客源。
(作者系四川省射洪市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