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工作手记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1-08-20 15:03:41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罗全福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把产业发展放在首位,把生态宜居作为一场深刻革命,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和提高农民群群众生活水平,把农村生产要素留下来,提升乡村发展动力。

  马克思认为,城乡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乡发展的终极目标。我国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基本形成。发达国家现代化历程和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充分证明,什么时候城乡关系融洽,经济社会发展就有了良好的条件,城乡矛盾也能得到有效解决。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处理好城乡关系,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因此,要把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农业发展不充分、农民发展不全面,形成工农互助、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做实做强乡村产业

  为融合发展提供基础

  产业是融合的基础。没有产业的支持,城乡融合就失去了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把产业发展放在首位,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能。

  一是切实转变思维观念。受传统思维方式影响,习惯于用数量和规模衡量农业发展,致使有数量没有质量,有规模没有效益。做实做强乡村产业,要摒弃传统的工作方式,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从全产业链来谋划,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做文章,拉长产业链条,全方位多途径增加农业附加值,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转变,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二是立足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和气候影响,“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当前,农业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在阶段性供过于求,特色化产品供给不足。大宗产品总量过剩,价格下行,农民种的越多,亏损越大。必须牢固树立市场观念,种什么养什么,要跟着市场走。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市场需要什么就种养什么,把区域优势发挥出来,把特色产业发展起来,走特色兴农路。

  三是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要注重发挥乡村的多种功能,充分利用农村广袤空间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充分利用山水林田湖草发展观光产业,充分利用乡村蕴含农耕文明发展文化体验产业,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乡村产品。要通过整合、入股、流转等方式,把农村闲置的农房、村部、学校以及湖泊、草原、森林、湿地利用起来,在不破坏原貌的基础上,加强保护和改善,发展乡村民俗、休闲娱乐等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空间,把乡村打造成人们向往的地方。

  四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在农产品极大丰富的时代,发展农业生产,不仅要求产品质量好,更重要的是让产品在不同的环节实现增值,实现产得出、产得优,也要卖得出、卖得好。这些年各地培育了一大批农业产业园、科技示范园和创业园,也发展了不同类型的农产品加工园,有力助推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但总体看,园区的综合加工能力弱,整体功能没有发挥出来。要着力提升各级各类园区的要素聚集、金融信贷、基础配套等综合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园区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能力,推动粗加工转向精深加工,开发多种产品,把原料“吃干榨尽”。同时,对农产品要精心“梳妆打扮”,从分级包装、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等各方面入手,提高农产品的综合效益。

  坚持新发展理念

  打造生态宜居乡村环境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也是乡愁最原始的记忆。人们过度追求农产品生产,过度依靠投入品增产,使农村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城乡融合发展要把生态宜居作为农村的一场深刻革命。

  一是全力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当前主要是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强化推行各产业生产技术规程,建立严格的使用标准,大量减少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量,全面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要全面开展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尤其是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畜禽粪便、作物秸秆。能通过一家一户回收的,在集中使用区建立收购站点,动员家家户户收购;对用量大或相对集中的,如秸秆、畜禽粪便等,引入专业公司在集中区建立加工企业,给予土地、贷款、电力并网、气体并管等政策支持,提高综合利用率,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让农村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

  二是大力开展乡村绿化行动。绿化是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主要内容。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绿化山川、造福千秋。切实把生态乡村建设作为融合发展的前提,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落实到乡村振兴工作中,作为一项硬任务,作为各级党政一把手工程,久久为功,绵绵用力,让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建设水更清、天更蓝、地更绿的美丽农村。

  三是下真功夫补上人居环境短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要充分考虑到各地条件,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按照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的要求,聚焦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和厕所革命,梯次推动农村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善。尤其是厕所革命,能集中处理的要先改造集中处理管线,不能集中处理的也要提出渣液利用办法,切不可把小污染集中起来变成大的污染源。厕所改造要根据当地农民的习俗、供水情况、冻层深度等,切忌一改了之,造成劳民伤财,也切忌拔高标准,不切实际,形成“塔西佗陷阱”,把好事办成坏事。

  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重塑乡村治理新体系

  和谐稳定是重大民生事业。城乡融合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城乡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社会问题大量涌现,给农村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随着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大量的人员外流,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农村“空壳化”趋势加快,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孩子。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一些不适应环境要求的资源消耗型企业转型,大量的农民工回乡,带入了新观念和文明生活方式,对传统管理方式提出挑战。要求必须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

  一是建强基层党组织。提衣提领子,牵牛牵鼻子。农村是熟人社会,办好农村的事,关键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宁夏这几年推行的“两个带头人”工程,把党支部书记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基层组织成员,在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一批软弱涣散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得到了有效整治,党支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逐年提升,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二是做实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的事要由村民自己说了算。2016年,宁夏为充分发挥村民的民主意识,在全区选择一县一乡开展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试点,每10~15户选举一名代表,村级事务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决议村民议事,让村民自己做主,充分发挥他们的民主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健全基层经济组织。农村地域辽阔,农民居住分散,乡情千差万别,人们在建设美好生活的过程中,离不开各类经济组织。经济组织在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中,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利益联结机制,尤其是村级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各种协会。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让各组织各有其位、各司其职,引导农民群众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形成适合农村社会的组织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强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构建城乡一体的政策体系

  社会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的安全阀和减震器。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困局,激活农村各种资源活力,让进城的人进的放心,让留在农村的人留的安心。

  一是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城乡差距最大最直观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由于教育优质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学校逐渐萎缩,多数农村没有高中学校,大多数孩子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上高中无望,只有打工一条路。在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较差的贫困地区,中小学辍学现象屡禁不止,农村孩子先天存在受教育缺陷。要采取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联手发展,运用政策导向,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职称聘评,给农村学校留下优秀的师资,建立起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同等的教育。

  二是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给农民群众带来极大不便,也是造成贫困的原因之一。今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势头之快,波及范围之广,充分证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任重道远。宁夏2020年剩余1.8万贫困人口中,40%以上是常年患病、残疾人员。在已脱贫人员中,一人患病全家返贫。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急需加快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强化农村医院、村卫生室的建设,配备全科医生,提高农民健康意识,让农民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要放开医务人员的限制,鼓励他们到农村置业,通过政策制度让他们取得合理报酬,防止借机加重农民群众就医负担。

  三是提升优秀文化服务水平。优秀文化孕育社会好风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但农村陈规陋习沉渣泛起,优秀道德规范被遗弃,公序良俗失效,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乏力。国家在农村建设了一批农民文化实践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大院,但总体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硬要求,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各类活动场所,通过聘请文化工作者、科技人员等,开展精神文明教育。深入挖掘遗落在农村的农耕文化、民俗特色文化、区域特点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农村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形成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提振农村精气神。

  搭建要素融合平台

  提升乡村发展动力

  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要把解决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的政策取向,把农村生产要素留下来,吸引更多的要素投入农村。

  一是搭建县域平台,提升县城发展能力。“郡县治,天下安”。县城经济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县级是资金项目整合的最有效平台,县域政策取向决定县域发展的程度。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吸引社会资本。要在“用”上做文章,要把政策用足,充分发挥县级承上启下的作用,综合各项政策的优势,创造有利于各种资源要素发挥作用的环境。要在“活”上求突破,要把资源用活,充分挖掘资源禀赋,以资源吸引资本和技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在“特”上谋创新,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市场竞争力。发展县域经济贵在“特”,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实现特色化,走向国际化。

  二是强化城镇基础,提升吸纳能力。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走新型城镇化是很多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举措。美国的小城镇建设、德国的村庄更新、韩国的新村运动、日本的造村运动等,都是通过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村社会高质量发展。我国小城镇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但吸纳能力不强,城镇化质量不高,扩大内需的内生动力没有发挥出来。要把小城镇作为城乡融合发展重点,让农村人口就地就近转移。要加强公共供水、道路交通、燃气供热、信息网络、分布式能源等设施建设。尤其要侧重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厕所革命等设施建设。要给予用地指标保障,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宅基地管理制度、集体建设用地征收中,放宽城镇用地限制,给城镇发展留下足够的用地指标。鼓励集中整治农村闲散的宅基地、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激活农村土地市场。

  三是加快中心村建设,实现农村人口集中居住。随着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不断加剧,村庄缺人才、缺活力、缺生机,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而且加大了服务难度,村庄消失的速度加快。要着眼长远,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对村庄进行全面规划,加快建设中心村,完善设施,实施集中居住工程,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