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工作手记

动物防疫体系的现实困境及改进建议

2021-08-19 14:16:4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林湛椰

  发展畜牧业,成败看防疫。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是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从此次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看,我国动物防疫体系“职能淡化、力量弱化、支持虚化”等问题较为突出,难以适应控制和消灭重大动物疫病、保障生猪稳产保供的新形势新要求。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1号),鲜明地提出了“坚持防疫优先”的基本原则,并从四个方面对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作了明确要求,为做好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各有关部门应在认清现实困境的基础上加深对动物防疫体系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动物防疫体系,切实维护畜牧业生产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不断加深对动物防疫体系重要性的认识

  加快构建机构完善、人员齐整、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新型动物防疫体系,这既是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要求。

  动物防疫成败直接关系畜牧业生产安全和食物安全。粮猪安天下。据测算,动物疫病每年给畜牧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介于20%~30%之间。在我国,仅生猪一个品种,死亡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能每年多提供约600万头商品猪,节约饲料粮100万吨左右。

  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健全的动物防疫体系。健全的动物防疫体系,能帮助畜牧业各市场主体有效防范面临的各种动物疫病风险,降低日常防疫成本,减少抗生素和消毒剂的使用数量和频次,在提高动物产品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减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

  人类新发传染病病原大多来源于动物。人类传染病中有60%来源于动物。自1940年以来,全球平均每8个月出现一种人类新发传染病,其中78%与动物有关。新世纪以来,我国发生的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病原均来自动物。

  人兽共患传染病防治是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组成。只有践行“同一世界、同一健康”理念,同时健全动物疫病与人类疾病的防控体系,将监测网络前置、防控关口前移,真正做到“人病兽防”,才能更加有效也更为经济地防范和化解重大公共卫生风险。

  我国动物防疫体系面临的现实困境

  2004年我国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后,国家加大了对动物防疫工作的投入,并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逐步构建了动物防疫体系。至2011年底,我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推动了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水平的提升。随后几年,全国动物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动物因病死亡率大幅下降,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上升,人畜共患病防治也取得了新成效。但近年来,在各地动物疫情形势持续保持总体平稳的情况下,许多地方政府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动物防疫体系有所弱化。

  工作力量不足。据不完全统计,省市两级兽医行政部门编制数比最高峰时分别减少60%和40%以上;三分之一以上的省份已撤销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2019年全国动物防疫人员人均需承担9万多头(只)畜禽的强制免疫工作,近10万头(只)畜禽的产地检疫和近4万头(只)畜禽的屠宰检疫工作,工作任务重和工作人员缺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许多地方甚至出现“没人来干活”的窘境。

  基层队伍不稳。全国超过30%的市县农业农村部门中兽医专业人员均不足2人;县级以下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超过70%的人员为大专及以下学历,30岁以下人员不足10%,素质总体偏低,年龄结构老化,监管服务能力不足。加之待遇低、任务重,人员队伍专业化能力和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在一些地方造成了“没人能干活”的尴尬局面。

  运行机制不畅。对于管理服务对象,最大的问题就是其防疫主体责任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反而往往由政府部门承担了其本应承担的免疫任务和责任,“要你们防”的要求常常在执行层面产生了“帮你们防”的结果。对于系统内部,最大的问题就是基层单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多干不能多得”,甚至“干多干少一个样”,久而久之在一些单位就产生了“没人想干活”的现象。

  保障水平不够。据测算,全国动物防疫总投入不到养殖业总产值的0.2%,远低于美国和瑞士等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塞尔维亚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国家安排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投资偏少,地方缺乏快速诊断检测设备,难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财政支持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对人兽共患病防治等工作支持偏低,基层常常要面对“没钱可干活”的难题。

  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建议

  当前,我国非洲猪瘟疫情总体平稳、生猪生产恢复进度快于预期。我们应保持战略定力,强化底线思维,正视差距,找准不足,并将其作为下一步改进工作的起点,将有限的资源进一步向重点领域倾斜和关键环节聚集。

  促一线“强筋骨”,突出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首先“骨架要稳”,加强对基层动物防疫机构队伍建设的分类指导。鼓励和引导生猪(牛羊)调出大县及其所在地市设置相对独立的行政管理、执法监督和技术支持机构,对其他县市则不追求机构的纵向齐整而更加注重动物防疫各项要求和标准的横向统一。其次“气血要补”,加大对基层动物防疫体系的财政支持力度。定期更新基层动物防疫体系的设施设备,建立稳定的财政支持长效机制,足额保障动物防疫工作经费和应急处置经费。探索建立国家和地方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储备金制度,构建以国家和地方财政补助为主、政策性农业保险为补充的新型补偿机制。最后“拳头要硬”,多渠道充实基层动物防疫人员队伍。指导各地按照实际工作量科学配备专业人员。针对当前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短缺和防疫工作量大之间的矛盾,加快在生猪养殖大县实施动物防疫特聘计划,力争尽快配齐选强兽医专业人员充实到防疫一线。

  向市场“要活水”,建立健全兽医卫生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工作理念上,注重发挥市场的力量。将有限的政府资源集中用于市场机制容易失灵的领域,其余部分在做好规划引领、标准制定和制度建设的前提下,更加大胆的交给市场,在真正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有效缓解动物防疫体系“缺钱、缺物”的现实困境。在制度设计上,注重激发生产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推动正在修订的《动物防疫法》中明确生产经营者对动物防疫负有主体责任,并通过采取差异化的调运监管措施,探索建立基于防疫水平的养殖场分级管理制度,真正变“要我防”为“我要防”。在工作安排上,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提供足够空间。着力激发目前市场化程度尚不高的相关环节活力,在全国推行执业兽医“一点注册、多点行医”管理模式,鼓励动物临床诊疗等生产性服务组织的发育,积极推动第三方检测等社会化服务参与兽医卫生工作。

  让数据“多跑腿”,加快动物防疫智能化转型。一手抓激活存量,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和数据深度挖掘。进一步全面推进养殖、运输、屠宰、无害化处理等生产经营单位基础信息全国联网备案,用好动物疫病防控及动物卫生监督云平台,推进全产业链各环节监管监测信息互联互通,做到畜牧兽医监管监测“一张表”“一套数”和经营单位“一个码”。另一手抓用好增量,推动加快畜牧兽医大数据建设。积极探索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畜牧兽医领域的应用。通过动物防疫智能化转型,有效增强动物疫情的监测预警能力、追踪溯源能力和防控形势研判能力,在减轻一线人员工作强度的同时,增加决策指挥的科学性和及时性,以此来缓解动物防疫体系“缺人”的矛盾,并为统筹动物疫情防控和生产保供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