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工作手记

魂牵梦绕张家堡

2020-06-21 17:42:09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吕武荣

  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

  在这个用记录陪伴、以真情相守的特殊日子,思索着与档案紧密相联的工作,深感今年最值得载入史册的就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全面收官,最难以忘怀的就是多年来帮扶河津市僧楼镇张家堡村脱贫摘帽的那1400多个火热的日子。

  四年前,根据组织安排,自己跟随三任市委书记先后包联河津市唯一的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张家堡,从此我们与张家堡结对认亲,与镇村两级干部、帮扶工作队一起,把心安在了张家堡337名贫困群众的家里。

  天翻地覆

  张家堡村地处河津东北部,位置偏远、交通闭塞、发展滞后,村民主要在石铲地从事传统农耕生产,小农思想严重,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全村共387户,1492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2户337人,贫困发生率为22.6%。

  发展无门路、增收无产业、生活无着落的“三无村”以及垃圾随风刮、污水靠蒸发、环境脏乱差的“荒芜村”是初次调研时张家堡村给我的深刻印象。

  如何将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啃下,我们来不及彷徨,来不及畏难,便立即投入战斗。按照“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原则,市乡村三级联动,把最精干的力量、最优质的资源、最精心的帮扶向张家堡村倾斜。

  路通民心畅,道顺百业兴。之前张家堡村与外界联系主要依靠一条乡间土路,蜿蜒曲折、坑坑洼洼、尘土飞扬,下雨天更是泥泞难行。随着河津高速北口的开通,稷西公路的修建,张家堡村的交通“主动脉”活了起来。

  面对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人居环境,我们成立环卫队,筹资金、定方案,投资数百万元,硬化巷道6.4千米,绿化村庄3.1万平米,安装太阳能路灯67盏,结合乡村振兴“爱国卫生运动季”活动,村里又拆违建、清“五堆”,栽绿植、美巷道,村民还自发搭建了“和谐后巷”门楼,一个村容整洁、舒适宜人的美丽乡村很快呈现在人们面前。

  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地理位置偏僻,张家堡村的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理发要去周边村,好多村民一辈子没洗过一次澡。为了补上公共服务短板,我们和村民一道打深井、建游园、盖文体广场,翻新党员活动中心,帮建标准化卫生室,村委会大院还建起了老年洗浴室、理发室、日间照料中心,70岁以上老人免费使用。

  环境变了,面貌变了,人的精气神来了。只要天气适宜,老人们便成群坐到巷道里,大家家长里短开心聊天,村里到处欢声笑语。

  2018年底,张家堡村高质量脱贫摘帽,2019年底,337名贫困户全部脱贫。现如今,张家堡村真正实现村庄秀美、人文淳美、生活和美、经济富美,村子美在面上,村民美在心里。

  鱼渔并授拔穷根

  脱贫工作光靠给钱给物式的“输血”只能解一时之困,通过产业扶贫,提高贫困户自身的“造血”能力,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并举,才是长远的治本之策。

  如何在一个纯农业村里发展产业,将脱贫工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需上、扶到本上,这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也常常让我挥不去、抹不掉,梦里梦外时时涌来!

  于是每到工作闲暇之余,自己便拉上帮扶工作队,想方子、出点子、指路子。张家堡村结对帮扶的是山西安仑化工有限公司,其生产的炭黑产品需要大量的包装袋,这个包装产业能不能引入张家堡?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定了方向我们说干就干。2017年,河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企帮一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从政策层面制定办法、以文件形式发出号召,广大企业纷纷响应、积极对接,迅速掀起了村企一对一、手拉手的热潮,两年时间,72个规上企业结对帮扶72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累积投入资金762万元。我们推进“一企帮一村”工作,引导安仑化工投资30余万元购置设备、提供原料,在张家堡村建成了吨包加工扶贫车间,村里的闲散妇女当起了女工,加工的包装袋可供包装炭黑出口使用,同时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每月增收2000元。

  因地制宜发展花椒、红薯种植产业。多次邀请陕西省花椒研究所专家到村里开展种植技术培训,探索专业队管护、技术联户的管理办法,确保花椒产业种一片、活一片、收获一片、增收一片;与红薯育苗示范基地联系,采购回红薯苗210余万株,免费给种植户发放,种植240余亩,每亩收入2000余元。同时我们延伸红薯深加工产业链,多方筹集53万元建设红薯粉条加工厂,为11户村民搭建就业平台,人均年收入可增收1万余元。

  要想产品卖价高、卖得好,离不开营销助力、品牌支撑。工作队与村干们积极联系市场监管部门,为红薯产品注册了“赋祥”商标,打造“小村印象”纯手工红薯粉条品牌。工作队员还利用微信、网络、电视大力宣传张家堡的农副产品,“五进九销”扩大产品市场,与6家超市及“老乡严选”电商平台合作,把红薯粉条推入网售平台。这几天,“直播带货”时髦城乡,我心里头还真有点痒痒,上镜帮忙乎?呀呼一呼嗨。

  脱贫路上扶上马,小康路上送一程。四年来,我们的扶贫工作开展了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服务,千方百计帮助村民摆脱小农意识,巩固脱贫成果。为他们找门路、跑市场,建车间、延链条,村民们不懂技术我们请人教,不会营销我们帮着卖,没有品牌我们自己创,没有平台我们自己建。如今的张家堡,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造血功能越来越强,农民钱包也越来越鼓。

  一枝一叶总关情

  “扶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殷殷嘱托时时在耳。

  经过这些年的扶贫实践,自己身边的人、发生在身边的事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脱贫攻坚是一项需要用脚步去丈量、用初心去坚守、用使命去完成的崇高事业。

  张家堡村也是历届河津市委书记调研最多、帮扶最大、披星戴月最久、牵肠挂肚最浓的村庄。在这里,留下了原河津市委书记、后任运城市政协副主席胡宝的身影和足迹;在这里,浓缩了原运城市委常委、河津市委书记、今年3月赴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鞠振的汗水和真情;在这里,新任河津市委书记李晓武拿过了接力棒,蓝图续绘,更留下了一代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信念与追求。

  几年来,我曾经陪同他们或者单独前往张家堡村每年都不下一二十回。三任市委书记的真情帮扶,上千万元的涉农资金跟进,真情与实干让张家堡旧貌新颜,也赢得当地干群的认可与称赞。

  难忘记,村干部风尘仆仆、满心欢喜地来汇报工作,只为分享村里的点滴变化与脱贫喜悦。

  难忘记,除夕当天,市、镇领导与贫困户一起包饺子、话家常,感受炕头温度,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定格成干群之间的鱼水深情。

  难忘记,第一次抽旱烟被呛到后,书记抽过的旱烟杆被老汉像宝贝一样收藏那动人的情景。

  难忘记,广大镇村干部和帮扶队员舍小家、为大家,工作不分昼夜,轻伤不下火线,孩子上学管不了,老人生病顾不上,常年奔波在脱贫攻坚一线。是他们,进村入户讲解政策,因户施策精准帮扶;是他们,驻村期间有家不回,面对困难挂图作战,那五加二、白加黑、连轴转的作风,赢得了贫困户脱贫时脸上的一抹微笑,换来了老百姓富足时胸中的一份安心。

  张家堡伴随着改革发展和古耿经纬的鼓角声声,走过了不平凡的4年,进入市委前我曾主政过3个乡镇,帮扶过不少村,但最让我牵肠挂肚的还是张家堡,最让我欢喜鼓舞的也是张家堡。仁政若春、存凭留史,难得在这大好时代,成为千千万万脱贫大军中的一员,成为决胜小康的参与者、见证者、推动者,真是不枉此生、三生有幸!

  (作者系山西省河津市委常委、秘书长、统战部长)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