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工作手记

根在乡土 本在农业 魂在文化 打造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地

2019-06-27 06:27:59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浙江省嘉兴市委书记 张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的嘱托,全面开展“社情民意大走访、‘八八战略’大宣讲、思想观念大解放”活动,立足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走在前列的基础,出台了《关于坚定不移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地的意见》,提出了“奏响新时代的田园牧歌,复兴升级版的农耕文明,打造世界级的诗画江南,建设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地”总体目标,确立了“实施‘六大行动’高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成立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市县两级抽调了约120名精干人员集中办公,建立了督查考核、要素保障等工作机制,推进中央精神在嘉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着力打造充满江南水乡韵味和红色文化元素的乡村振兴示范地。

  产业提质

  夯实经济“家底”

  嘉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根在乡土、本在农业、魂在文化”的思路,全方位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推进农业高品质发展。做大做强农业发展平台,创建国家级“星创天地”7家、省级2家,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5个、特色农业强镇7个,挂牌成立3家农业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以家庭农场为主要模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持续推进主体提质发展,累计培育家庭农场3592家,培养新型职业农民8431名、农民大学生1084人,组建了“农业领创人才联盟”。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推进农业接轨上海工作,嘉兴约40%的农副产品销往上海。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66.9%,农业标准化率达65%,农业现代化指数居浙江省第三位。

  加快农村工业转型升级。按照“整治非法、淘汰落后、规范提升、整合入园”的思路,实施“低散乱”企业(作坊)整治、园外企业整合入园、“僵尸企业”出清、“两创”中心提升、“退低进高”升级五大行动,通过条块结合、标本兼治、“腾进”并举,实现嘉兴工业经济规范发展、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共整治“低散乱”企业2.21万家,建成和在建的小微企业园138家,总规划用地1.51万亩,已建成建筑面积876.7万平方米,入驻企业3197家。

  大力发展农村新型业态。发展创意农业、养生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业态,加快实现田园变公园、农业区变风景区、美丽乡村变美丽经济,开发农耕体验游等乡村旅游线路产品9条,培育省级旅游风情小镇4个,乡村旅游从业人数达到1.48万人,农家乐休闲旅游接待游客4322.4万人次。建成淘宝镇17个、淘宝村113个,涌现出浙江虹越花卉、卓然生鲜等一批“互联网+农业”龙头企业。

  全域提升

  彰显美丽“底色”

  嘉兴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打造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为目标,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彰显“秀水泱泱、粉墙黛瓦”的江南“底色”。

  突出规划引领。立足县(市)综合实力较强、区域发展相对均衡和城镇密度相对较高等优势,创新规划理念,将城乡纳入“一张图”,构建了“1640”“四百一千”的城乡规划布局。编制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全域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累计实施整治项目823个,完成农房改造集聚21.5万户,复垦新增耕地8.62万亩,节约建设用地指标4.2万亩,农村土地利用格局得到优化,农村土地使用效率得到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优化人居环境。统筹兼顾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田园风貌保护,推进生态保护系统化、环境治理全域化、村容村貌品质化,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小城镇环境整治完成率10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覆盖率100%、无害化处理率9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9.96%,农村生活污水行政村覆盖率100%、农户受益率80%以上,四类及以上断面水体比重达到97.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7%,林木覆盖率20%。

  强化美丽创建。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扎实开展美丽系列创建工作,成功创建省级以上“四好农村路”示范县3个(国家级1个)、美丽经济交通走廊1422.6公里、美丽河道3条、美丽乡村示范镇22个、森林城镇33个、美丽宜居示范村88个(国家级2个)、3A级景区村庄28个、森林村庄124个,涌现出潘家浜、梁家墩、聚宝湾、文溪坞等一批“网红村”“示范村”,3个村入榜“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名单,“江南小乌镇·田园新生活”的美丽画卷正在嘉禾大地徐徐展开。

  文化浸润

  厚植人文“底蕴”

  嘉兴市自古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充分发挥耕读文化、慈孝文化、乡贤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优势,坚持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主阵地,厚植“勤善和美”的人文“底蕴”。

  培育新时代新风尚。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扎实推进道德讲堂建设,广泛开展“最美家庭”“最美婆媳”“最美邻里”等评选活动,深入开展文明镇村创建,市级以上文明村、文明镇占比分别达到33.2%和79%,推动形成了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弘扬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加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深入挖掘优秀村落传统文化,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积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将传统文化与农村建设、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紧密结合,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让城乡居民重拾乡愁记忆。全市农村文化礼堂覆盖89.1%的行政村,拥有人类非遗项目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5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2人,建成“非遗文化客厅”8家、非遗宣传教学等基地20个。

  全面繁荣乡村文化。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形成了图书馆总分馆服务、文化馆总分馆制、基层公共文化队伍“两员”制度等多个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创新经验和做法,提高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城乡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实现每个村平均每月看1.17场电影、每年看5.45场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8.4场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每个村业余文艺团队数达6支。

  共建共享

  增强发展“底气”

  嘉兴坚持以保障和增进农民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增强改革发展“底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279元,连续15年居浙江省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8:1,全省最低。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共享,实现了城乡交通、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气和信息化建设一体化,农村公路密度190.3公里/百平方公里,优良中等路率达到92%以上,所有乡镇15分钟内可上高速,城乡客运一体化达到交通运输部5A级水平,城乡一体化供水覆盖率达到95%以上,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新农村电气化市,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实现了自然村全覆盖,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实现全覆盖。

  完善城乡均等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国率先建立多险种多层次全覆盖社会保险体系,实现了制度的公平性和人群的全覆盖,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8%以上,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8.8%,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205元,被征地居民基本生活保障金标准每人每月1095元,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每人每年1420元(其中各级财政补贴990元),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79%,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统一为每人每月810元。

  优化城乡一体社会事业。构建了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市、区)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公办学校达到100%;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连续5年位居全省首位;率先实现省级卫生乡镇全覆盖,城乡居民“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可及性达到10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浙江省排名第二;率先实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以“文体娱乐、配餐就餐、医疗保健”为基础的“3+X”服务功能体系不断完善,助餐、配送餐服务覆盖率达到60%,实行医养结合模式照料中心占比65%;率先实现省级体育强县、体育强镇和小康体育村建设三个“全覆盖”,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居全省第二。

  实施低收入农户全面小康计划。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救助并重的方针,全面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多帮一”结对帮扶制度,因人施策、因户施策,以“项目化”运作方式实现精准救助脱贫,增强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增收能力,提升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水平,创新开展低收入家庭持股增收计划,不断提高低收入农户生活质量。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282元,残疾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5.9%,位居全省第二。

  党建引领

  筑牢执政“底盘”

  嘉兴坚持“三治融合”,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全面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筑牢乡村振兴基层基础。

  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牢牢抓住组织振兴这个“牛鼻子”,强化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和政治功能,发布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嘉兴十条”,加强农村党组织对农村各类组织、各项事务的领导,将党的建设融入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和全过程,通过党建工作的“高质量”,引领推进产业兴旺“高效益”、生态宜居“高颜值”、乡风文明“高素质”、治理有效“高水准”、生活富裕“高水平”,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党员群众创业致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优势,激发乡村振兴的“组织动能”。

  深化“三治融合”实践。坚持继承和发展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实现新常态下社会治理的新途径,全国率先探索实践“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创新“一约两会三团”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治理载体,实现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初步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农村基层延伸,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积极探索“互联网+”社会治理新模式。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从2010年开始连续三轮实施“强村计划”,探索形成了“抱团取暖”“飞地造血”“农光互补”“要素交易”“退散进集”“电商孵化”“美丽撬动”“一村两楼”“政策扶弱”等“强村九法”,使村级组织“造血功能”不断增强,村均集体经济总收入382万元,96.3%的村经常性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全面实现转化。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