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7 06:26:52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陈佩弦 江波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了“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殷切期望。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突出生产、生活、生态、村形、乡风“五美”标准,统筹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宜居村、田园综合体、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书写出南京美丽乡村建设“强富美高活”的新答卷,走出了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美丽乡村振兴之路。
突出以农为本、三产融合,让产业“强”起来。美丽乡村必须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实现乡村“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成就乡村美好生活。一是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实施“田水路林村”五位一体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100万亩,极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农村60%的耕地实现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比重达52%。率先提出“以休闲观光农业领跑都市农业”的战略定位,大力发展美丽乡村景观农业、休闲农业、科普教育等农业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高淳“国际慢城”以慢生活体验享誉中外;江宁“特色田园乡村”以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勇立潮头,实现了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幸福农民同频共振。目前南京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位列全国第三、全省第一。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民宿等新业态。做好“美丽乡村+”文章,吸引城市创客、农村电商等落户,让美丽乡村成为生态产业新空间、生态经济新载体。地处山间的浦口不老村建成美丽乡村后,城里人纷纷入村开设精致清雅的网红客栈、餐饮酒吧。目前全市共有乡村民宿经营户400家,床位数超过5000张,年接待市民游客近100万人次,直接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近300元。三是大力推动乡村旅游资源集聚发展。围绕全域旅游发展需求,高标准规划建设8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加强节点配套建设和配套服务,整治提升周边环境,实现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显现“环境、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相互叠加功能。试点建设5个“示范村+农业园+旅游点”三位一体的市级田园综合体,进一步集聚资源,丰富内涵,拓展农业、旅游、居住等功能,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共享利益链,努力把田园综合体建成乡村振兴先导区。
突出城乡融合、共建共享,让农民“富”起来。近年来,南京市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农民就地城镇化的现实路径,持续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强保障”。稳步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生活福利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目前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950元,基础养老金最低计发标准提高到每月380元,城乡并轨的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860元。2019年起“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将实现合并,实现同城、同标、同待遇。二是“惠民生”。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努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和短板。美丽乡村建设突出“垃圾污水处理体系、通达路网、村口节点、特色建筑风貌、公共活动场所”等五要素,每年建设80个示范村、100个宜居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突出“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四个主攻方向,2018年50%的行政村完成农村垃圾分类,2019年将全面覆盖;每年改造提升500公里农村公路,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00多个。三是“促增收”。美丽乡村建设极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农民住宅显著升值,土地流转效益也随之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均得到大幅提升。
突出规划引领、保护优先,让生态“美”起来。一是科学规划设计。编制落实全域村庄布点规划和镇村布局规划,实现城乡“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在乡村非集中建设地区编制“郊野单元”规划,建立相应的管控机制。建立乡村规划师制度,落实多规合一,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规划的衔接,每年高水平编制80个示范村村庄规划,实现空间、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规划有机融合。创新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模式,突出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二是保护农村生态。坚决打好生态保护“水、大气、土壤”三大攻坚战,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大力开展农村黑臭河道整治,推动农业清洁生产,还老百姓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鸟语花香、田园风光。江宁牛首山曾经是一个废弃的矿坑,如今重新长出了层叠丰茂的碧绿肌肤,变成供奉释迦牟尼舍利的佛顶宫,成为南京“佛都”的一张名片。三是实施绿化美化。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制定村庄绿化美化建设导则,每年打造一批生态产业类、休闲旅游类、自然风光类和安置居住类绿化美化村庄。制定农村道路绿化实施方案,以建设畅通安全、干净整洁、绿树成荫、季相分明的乡村林荫大道为目标,每年开展农村道路绿化700公里,全面构建乡村生态廊道,推动绿化资源量质齐升。
突出党建引领、创新治理,让文明程度“高”起来。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乡风文明是保障。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一是强化党建引领。作为蜚声海内外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六合区金山村在创建美丽乡村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创新基层综合治理,形成党建+自治、法治、德治+综治的“1+3+1”乡村治理模式,将一个经济薄弱村建设成为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探索形成了现代乡村治理“金山样本”。二是发动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从规划建设到后期管护,实现了村民“主动议、主动干、主动管”。坚持开门规划,村民对规划知晓率达到80%以上。农民主动投工投劳,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制定村规民约,营造出村民自治的良好氛围。三是注重文化传承。突出传统文化挖掘、农耕文化延续、现代文化弘扬,让美丽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配备一批乡村文化辅导员,挖掘乡村底蕴,讲好乡土故事,加大古村落保护力度,让文明乡风成为美丽乡村的人文标识。
突出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让乡村“活”起来。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更多激活“地、钱、人”等要素,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一是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抢抓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创新试点的契机,持续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实现节地水平和用地效益“双提升”。出台支持乡村振兴的土地政策措施,积极探索乡村旅游项目“点状供地”模式。二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市级财政每年投入5亿元,专项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创新投融资机制,每年撬动平台和社会投资超过50亿元以上,形成了财政优先保障、社会资本主体、专业人士众筹、农民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三是培育壮大新乡贤队伍。新乡贤、新链接,新头雁、新生机。南京旅游学院副教授纪文静在江宁汤家家租下闲置民宅开精品民宿,带动该村30家民宿共同发展,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成为“金陵民宿第一村”。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