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工作手记

农民日报记者李朝民:誓做为“三农”呐喊的名记者

2018-08-13 16:17:17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朝民

  重温入党誓词,不由得感慨万端。每个共产党员都曾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大声道出自己对党的一片赤诚。当时的情景,决不应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忘记。因此,重温入党誓词,对于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重温入党誓词后,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不忘初心,行胜于言。我的初心是什么?誓做为“三农”呐喊的名记者。惟有如此,自己的生命才有力量。其实,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寿命的久长,乃在于对人间能有所贡献、有所裨益。

  一个记者成为名记者,有四条硬件:首先是肯定要有一篇或数篇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的报道,我们一说穆青,首先想到焦裕禄,就像名作家,肯定有几部代表作。第二,你肯定要熟悉报道的领域,并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资深记者,你在这个领域里不断报道,就攒够了一定的资本。第三,不仅要有一定的新闻理论修养或者其他相关的理论基础,还要有政治修养、文化修养、道德修养、文艺修养等等。第四,要有一本理论专著。记者当到一定程度,不能光靠一篇篇的信息,肯定要在某个方面有相关论述。报道是散篇出版,杂志是定期成册出版,只有书籍,才是成本的不连续出版。

  这四个条件,有三层含义:第一,在实践层面,第一条和第二条,你有足够量的、质量又高的稿件。第二,理论层面的含义,记者不能每天只顾写,还要把握理论层面,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自觉的新闻记者,不是别人叫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如果一个每天只知道做椅子的木匠,他做一辈子椅子,也只是一个匠而不是大师,大师是今天做完作品以后,明天绝不重复,而是要搞创新的东西。第三,就是创新的层面,把前面的实践加上你的理论,最后能够创新,能够立起来。你要出的书,一定是你的创造,检验你的创造力。如果你在这些方面都具备了,硬件也都做到了,应该说,你就会成为一个名记者。

  那么,记者的先天优势都有哪些?新闻前辈们把它总结为五条:

  第一,舆论优势。你背靠大树,掌握传媒,你说一句话,和街上的老百姓说一句话不一样。

  第二,学习和调研的优势。你到了社会上以后,想学什么,就可以去学,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平民,你想了解什么,都可以去采访、去调研。新闻对记者的公开,就像病人对医生公开自己的身体一样。一位新闻前辈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即学生离开学校以后到社会上,还要继续读四本“书”,一是接触社会上各种人,二是读懂大自然,当记者到处跑,可以到处看看。第三是读历史,最后一本是读自己,尽量回头看一下。这样,结合工作,就有一种学习教育意义。

  第三,广告优势。一个人要出名,无外乎是要造势,让别人知道你。很多名人到最后实际上成了一个符号,记者就是一个天然的自我广告,比如我们写一篇稿子,下文还没有写,先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电视主持人,不管说什么,先报上自己的名字。有人曾经统计过,中央领导人上报纸头条最多的是每年露面100多次,但是我们发稿最多的记者一年是300多次,比中央领导人还多。有了广告优势,还要名副其实。

  第四,自动优势。要搞清楚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只有找到了自己兴趣所在,才能主动深入探究,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见解,才可能写出有影响力的传世佳作,最后才能过着真正富足的精神生活。我们必须主动拾掇零碎的时间用心思考,把握“浮生半日闲”的片刻,才能完成许多的心愿和事业。

  第五,选择优势。干了一段时间后,可以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记者是一个“十字路口”的行业,可以接触很多东西,就是你不改行,也会有很多发明创造。圆珠笔的发明者就是一个记者,在战场上觉得用钢笔不方便,就发明了圆珠笔。

  行者惟实,顺势而为。如何才能更有作为?我始终坚持的信条是,做什么事情都要精进。精进,就是对于善的事情要坚决修行,对于恶的事情要坚决断弃,以勇健强悍之心,克服懈怠心理,从而完善自己。我把“精进”理解为勤劳与勤奋。人在主观上无不希望做事一帆风顺,可现实中不可测的因素太多,所以我们得有承受挫折的意志与勇往直前的精神。只要拥有这些精神,其他都好办。

  具体言之,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学习。学习,学习,怎么学习,学习什么?作为一个党员,努力学习弥补自己知识上的不足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周末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业余时间经常向前辈请教,深感自己综合素质有了些许提高。关于学习,我想谈三个关键词,首先是慎学。在信息爆炸的社会里,不学习不行。因为每个人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必须有选择地学习。我们都是成年人,学习看书一定要有目的性,眉毛胡子一把抓,是不行的,必须慎重地去选择学习。其次是多思。学而不思则罔。经过消化吸收思考,就会从已知的东西中找到某种创新的支点。什么叫创新,创新就是把已知的东西重新组合。第三是优秀。就从工作而言,学习到的东西应用到工作中,把工作做好,这才叫优秀。工作中要做到优秀有三个条件:首先要有本事。能将自己的能力能转化,能将事情办成,这叫本事。有能力的人,有不少看不起别人,自恃清高,一旦看不起别人,就很难跟别人合作,搞不好,别人还会挖坑,无疑会增加办成事的难度,人必须要有合作精神,否则很难办成大事。能力是智商,本事是智商和情商的有机统一。其次要守本分。该自己干的一定要干好,要守位,但不要越位。有为才有位。最后是知本末。做事情一定要知道为什么要去做,做与不做会有什么后果,必须了然于胸。

  二是业务。围绕优秀的三个条件,我在工作中严于律己,勤于钻研,慎言多思,注重培养自己捕捉新闻的能力。我把业务钻研概括成两个关键词:接地气与原创力。接地气,就是要正视和回答“三农”发展中最迫切的难点热点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近读者,吸引读者,并从读者的阅读感悟中找到再次出发的起点。作为一个记者,该为底层说的话,一定要说;该让中央了解的情况,要让中央及时了解。一年能为农民说一句管用的话,比你获什么奖的意义都大。一个记者只有真诚地敞开心灵之窗,新鲜之风才能会从四面八方吹来,才能深切地体会到时代的脉动,最终把新闻引向理想之境。原创力的根就深扎在时代生活的土壤中。如何找到它,需要记者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去调查去感受,非如此,思想上有真知灼见的新闻作品就很难诞生。回望那些经典的新闻佳作至今还震撼人心,就在于作品中埋藏着一颗与时代脉搏共同跃动的心灵,以及流淌其间的人们共同的关怀之歌。记者承担着记录历史、为时代立像、为民族铸魂的重任,而这,要求记者当以更加平易近人的姿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其实,想成为名记者,固然有对无冕之王情结的执著,但也不全是为了虚名,因为这“名”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对你成就的认可,表明你在生命道路上踩下一个厚重的脚印。坦率地说,人生没有理想,生活会过得涣散。

  著名新闻理论家梁衡认为,一个记者只有从事着丰富的新闻实践,有较深的理论修养,能将自己的实践和思考结晶为著作,这样他才能称得上是名记者。按此标准衡量,我对过去的拙作掂量了又掂量,不免感觉捉襟见肘,确实没有多少像样的东西。显然,距离实现名记者的梦想,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了10年记者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记者不能忘记群众,不能忘记底层。只有在底层和群众密切联系,才能体现丰满的成就感。想成为名记者是一件好事,但要想实至名归,绝非易事。不管将来发生什么,我都会竭力为中国农民代言。因为我坚信:只要不忘初心,誓做名记者的梦想并非遥不可及。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