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观点.评论

立足“五创新” 抓住“三关键”

全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2016-12-16 10:46:35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湖北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戴贵洲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构想。“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此也作出了具体的安排部署。各种信号都表明,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迫在眉睫。

  “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有目共睹

  湖北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十二五”时期,全省农业发展稳中有进、提质增效、活力增强,在一些关键指标上取得了明显突破,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粮食产量时隔18年再创新高,2015年达到540.6亿斤;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年均增速保持20%以上;主要农作物作业配足机械化“引擎”,农机作业水平达到65.8%;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6.4万家;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平均每年超过1000元的势头增长,连续五年跑赢城镇居民。“十二五”时期,全省农业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综合效益实现新跨越、设施装备达到新水平、经营方式呈现新变化、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现代农业涌现新典型、科技进步发挥新作用、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被称为“黄金五年”,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

  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形势

  尽管农业发展成就斐然,但困难依然很多。具体表现在:一是农业结构还不优。种养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需求,部分农产品出现“卖难”现象,部分地区存在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二是竞争能力还不强。比如说起脐橙,大家先想到的是江西赣州,说到大米,大家先想到的是北大荒,说到茶叶,大家先想到的是云南的普洱、西湖的龙井等等。湖北在全国叫得响的名牌产品还很少,被贴牌的例子还很多,市场竞争能力还不强。三是三产融合还不够。目前,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猛,产值已居全国第五位,成为我省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就业最多、效益最好和农民获利最丰的“五最”产业,加工业发展带动了一产,延伸了三产,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是一个很好的抓手。但从三产融合发展的要求来看,除了紧抓这方面工作以外,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基础设施,做好政策研究,构建联结机制。四是经营成本还很高。一方面是化肥、农药、农膜等物化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是劳力大量流失,人工成本急剧上升,主要农产品价格不可预测因素增多,利润空间越来越窄,种植大宗农作物的农民靠勤劳致富越来越难。

  面对当下农业发展的问题,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必须从供给与需求双侧入手,重点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是破解农业难题,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突出创新驱动,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源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伴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创新是引领改革,建设农业现代化的第一动力。首要之义是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思路。要理性、辩证看待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要做到 “双侧发力”、协调推进。当前的重点是供给端,要树立围绕供给和消费进行生产的理念,既要立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加注重政策的导向作用,处理好政策与市场的关系。实践层面,要做到“五个创新”:

  一是围绕技术创新,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科技为支撑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要构建和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继续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解决冬春青饲作物开发、稻田综合种养、农机与农艺融合、农业信息化等方面的技术难题。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二是围绕产品创新,启动新消费、催生新产业。我省大宗农产品存在精深加工度不高、创新能力不高、高科技含量不高、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高、外向度不高、行业集中度不高等“六个不高”的问题,必须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我省马铃薯产业正在实现由副食向主食、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制成品的转变,“小土豆”可以引领新的消费时尚,催生大产业。

  三是围绕功能创新,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为满足城镇居民对田园生活的体验需求,农业对二、三产业接纳与消化,扮演了生态环境保护者的角色,衍生出了休闲、观光方面的重要功能,实现了“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动变运动、农产品变旅游商品”。我们要通过深度挖掘农业多功能性,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四是围绕主体创新,培育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人。在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情况下,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就必须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积极性。自2012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五年强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是解决谁是现代农业“操刀人”的关键问题。我们必须培育一大批具有荆楚特色的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使其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力量。

  五是围绕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是保障。当前,农村资源要素流失加快,资产资源不活,农民财产权利缺失,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亟待健全。当务之急是深化农村土地及产权制度改革,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制度,全省统一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等。

  抓住关键环节,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守底线、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关键环节,以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抓好“三个三”,力争到2020年,把湖北建成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物流中心区、中部地区领先的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核心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农村改革先行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50%左右,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1,农业增加值达到4058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2万元左右。

  构建三个体系:

  一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品牌。力争到2020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万亿元,农产品加工率超过75%。建立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重点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直供直销、期货贸易等新型业态,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创意农业,力争到2020年全省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达到500亿元。

  二是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精品园和高效园,提高园艺作物产品竞争力;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建立双低优质油菜保护区。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省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3570万亩。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场),扩大“三品一标”基地规模,全面建立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全面推进“一控两减三基本”行动,在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四湖”地区、汉江流域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程。

  三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原则,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依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专业合作、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力争2020年全省新型职业农民达到100万人。大力推广“宜都模式”、“武穴经验”,在全省建立健全“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打造三个链条:

  一是打造农业产业链。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引领,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重点打造粮棉油、食用菌、柑橘、茶叶、生猪、肉禽、禽蛋、淡水鱼和小龙虾等优势产业链。通过发展牛羊产业,催生青贮饲料新产业。通过优一产、接二产、连三产,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扩大中高端产品供给,实现农业提质增效。

  二是打造农业供应链。在“互联网+”的新时代,通过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建立全新“货、流、人”模式的农业供应链,变“以产定销”为“以销定产”。加快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产品种植基地的路网、水网状况,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建设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加快发展“农户+合作社+产地交易市场”、“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实现信息分享、事后追溯和有效监管。发展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缓解农产品供应链环节的融资瓶颈。

  三是打造农业价值链。按照有利于农民分享增值收益的方向,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和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推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构建“产业经营共同体”,共担风险,合理分配产业链利益,让更多的就业机会、产业利润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优化三个结构:

  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粮食生产结构。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增强粮食产能,打造粮食生产新优势。建立高效粮经结构。积极提升双低菜籽油产业水平,拓展油菜饲用、肥用、菜用等多种功能。扩大设施精细菜规模,提升柑橘、梨、桃等优势水果的档次和品位,突出抓好青砖茶、红茶和乌龙茶开发。建立循环利用的种养结构。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推进“粮改饲”试点示范,推进农牧结合、种养配套。做优做强水产业,重点打造河蟹、小龙虾、鳝鳅三个“百亿元”产业,大力推广“虾稻共作”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

  二是优化农业区域结构。抓好优质稻、优质油、茶叶、食用菌、生猪、牛羊、淡水产品等优势和特色产品的产业布局、区域规划,集中力量支持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和重点企业发展。推进种植业板块基地建设,重点打造江汉平原、汉江流域粮棉油优势区,秦巴山、武陵山、大别山、幕阜山果茶优势区,提高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水平。完善畜禽养殖布局,科学划定禁养区、控养区和适养区,推进畜牧强县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形成平原湖区规模渔业、丘岗山区特色精品渔业、江河湖库增殖渔业格局。

  三是优化农业品种结构。进一步提高优质稻、专用小麦比重,加快选育和筛选一批综合性状优良、适宜主粮化的马铃薯专用品种,加快选育筛选生育期短、产量相对较高、抗逆性较好、含油量较高、适宜机械化的油菜品种。蜜柑主推大芬、日南,脐橙主推伦晚、红肉,砂梨主推黄金、圆黄,桃主推早凤王、曙光,茶叶主推鄂茶系列、金观音等无性系良种。建立完善高世代种畜禽繁育体系和水产名特优苗种繁育体系,提高小龙虾、河蟹苗种省内自给率。力争到2020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主导品种覆盖率达80%,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达50%。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举一纲而万目张”。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建设双低优质油菜保护区、示范推广“粮改饲”、 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加快发展绿色畜牧业、加速发展外向型农业、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工作,推进我省尽快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农民收入平稳较快增长。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