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6 10:08:55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具有多样性,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每个矛盾又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抓矛盾就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了,其它矛盾和方面就迎刃而解了。
笔者认为,“牵牛要牵牛鼻子”,基础设施就是扶贫的主要矛盾,就是关键中的关键,就是基础中的基础,搞好了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就能走上良性循环,贫困地区群众的致富道路才能越来越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资源具有自我匹配的功能。一个地区能否吸引人才、资金等资源,首先要看当地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否能满足资源逐利和自我增值的需要。这就是为什么人才和资本主要聚集在东部地区的原因。
当前,我国大多数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交通闭塞、缺水、缺电、缺网。要想改变这些地区的贫穷面貌,只提供扶贫资金和扶持产业项目是不够的,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以此激活当地自力更生的活力。
一是重点抓好交通设施建设。如果说基础设施建设是扶贫的基础,那么修路就是基础中的基础,因为只有道路畅通了,群众的出行才能够得到极大的方便,生产效率才能够提高,里面的人和资源才能走出去,外面的资金和技术才能进得来。可以说,当前很多地区正在开展的“村村通”“户户通”道路工程是十分奏效的,既符合实际又深得民心。
二是不断促进生活设施建设。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条件还比较落后,有些地区甚至在生活用水、用电、通讯网络、油气管道等不同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促进生活设施建设不仅是为了改善群众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更是为了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大环境。比如,当地因地制宜要搞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建设“农家乐”,没有现代化的生活设施,游客是不愿意前往的。
三是全面加强科教文卫设施建设。贫困地区的群众,往往因为缺乏科技信息而重复落后的生产方式,因为教育资源不足而导致知识的落后,因为文化设施匮乏而导致精神的空虚,因为医疗卫生条件差而使得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更是常有发生……只有全面加贫困地区的强科教文卫设施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才能不断提升群众的自信心,激发群众创业致富的热情。
综上所诉,笔者以为政府应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贫困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尤其是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我们正在大力去产能,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化解过剩产能,又可以拉动经济增长,更能够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群众脱贫奠定坚实的基础!(临沂市兰陵县矿坑镇党委委员、副镇长 孟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