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4 10:15:25 来源:新浪 作者:
最近,民政部在农村留守儿童部际联席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通报了一个数据,称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是902万人。而此前有研究报告推算的数据是6102万人。为此,新华社发文追问,农村留守儿童为何“锐减”5000多万?
对这5000万的悬殊差距,民政部相关负责人有两点解释:一是留守儿童的绝对数字确实少了,或者孩子跟父母进城,或者父母返乡;二是统计口径有变,核心差别在于过去父母一方外出孩子就算留守,现在要父母双方外出才算。
究竟是900万还是5000万,再去较真没多大意思,毕竟统计标准都不一样。不过,此次的统计标准还是在“无意”间透露了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902万的留守儿童稍好的有祖父母或是亲戚的监护、看管,情况不好的就处在无监护、放羊的状态。这么多的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仅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呵护,更为关键的是,在缺乏监护的状态下,一不留神就“长歪了”。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曾经的留守儿童长大后是什么状态?有网友就根据亲身经历回答说,能考上大学的凤毛麟角;不少人初中辍学就去大城市打一份工,早早结婚生孩子,20岁出头大概就能看到这辈子的尽头;也有一些还没成年就遭遇了意外或者变成了“混混”。
留守儿童“随机”的命运让人唏嘘,但更令人唏嘘的是相关部门负责人对于留守儿童父母的苛刻。他们称在摸排中发现农村家庭监护缺失问题比较突出,个别外出务工父母缺乏监护责任意识,任由年幼的未成年子女独自生活。如果真的只是说“个别”,当然没什么奇怪的。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难免会有主观上逃避责任、不愿担负监护之责的父母,但在数百万、上千万的留守儿童面前,讨论这“个别”有什么意义?重要的是看普遍性的问题。
要说上千万留守儿童的父母,都不愿承担监护责任,未免太过挑战人伦常理。事实上,多数农村父母之所以要到城市,去吃农村人没吃过的苦,去干城里人不愿干的活,正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之所以不把孩子带在身边,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不能或者不敢。他们迈不过彻底变成城里人的门槛,没法让孩子在城里过上稳定的生活,所以,两地分居、忍痛让孩子留守,通常是“性价比”最高的不得已选择。
虽然城镇化的整体步伐在加快,但正如有专家所言,土地的城镇化、房地产的城镇化,步伐远远超过人的城镇化。很多在城里打工,看起来像是城里的人,实际上“根”还在农村。而且,越是容易找到谋生岗位的特大城市,如今越是对“外地人”采取排斥态度。尤其是对解决留守儿童至关重要的入学问题,更是呈现倒退态势。现在外地户籍的孩子,要在大城市入学,可谓难如登天,或者即便勉强入学,未来升学考试,还有难关重重。对于未来本就没有太稳定预期的打工者,有几个敢把孩子带进城市?在农村好歹还有学上,到了城市就真的只能当“盲流”了。
农村的很多问题,解决方案在城市。无论为自己还是为孩子,农村人进城已是不可逆的趋势,最有效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案只有一个——让孩子能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跟父母进城。作为政府来说,最该努力的方向,也是敦促城市改变思维,尽快把公共服务和户籍解绑,让农村人拥有融入城市的可能,而不是怎么努力都只能贴着“外地人”的标签。而最该警惕的言行,就是既不打破城市越修越高的“门槛”,还要去责怪辛苦谋生的农村父母不回家承担监护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