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观点.评论

人地关系是农业现代化的主线

2016-10-28 09:06:49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秾言

  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就是要“为全国人搞饭、为农村人搞钱、为城里人搞绿”。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增强两大动力,即深化农村改革、培育新型主体,释放改革红利、激发主体活力。两大动力最后归于一点,就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通过优化人、地两大要素,完善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稳步提高农业竞争力。

  近日,国务院发布《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对未来五年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向和实施路径作出安排。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的;农业现代化又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的关键。当下,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路径更加明晰,就是要处理好人地关系,释放土地改革红利和经营主体活力。

  可以说,我国农业现代化已取得显著成就。一方面,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农民增收实现“十二连快”,增速连续6年高于城镇居民。另一方面,农田有效灌溉率超过5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机械化水平超过63%,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0%。我国农业现代化已具有坚实基础,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梯次实现的新阶段。

  但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发展还面临很多新旧矛盾,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农业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难度大等问题日益凸显,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依然是短板。

  其实,农业现代化几十年前就已提出,目标也越来越清晰。通俗来说,就是要“为全国人搞饭、为农村人搞钱、为城里人搞绿”。搞饭,是保供给,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搞钱,是保收入,让亿万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小康;搞绿,是保生态,缓解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目标来看,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痛点在于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经营主体不够协调。过去,我们依靠一家一户分散承包经营解决了吃饭问题,这很难得。但我国户均耕地面积只有7亩多,没有一定的规模,搞现代农业难度很大。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输于全球水平的当下,把经营规模搞上去,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关键。

  新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增强两大动力,即深化农村改革、培育新型主体,释放改革红利、激发主体活力。一方面,农业改革发展的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要深化以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为重点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土地承包权主体和经营权主体发生事实分离,传统农民不断分化出经营他人承包地的农民,户籍在农村、生活在城镇的农民,户籍在城镇且有承包地的农民。通过改革,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才能实现用现代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用互联网思维推进农业。

  另一方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人,这就要激活务农主体的活力。目前,全国多种形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已经超过3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给农业发展带来新理念,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为此,要加快建立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竞争力。

  两大动力最后归于一点,就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通过优化人、地两大要素,完善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土地、劳动力、管理的生产效率,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成本等制约才会被破解,农业竞争力也才会稳步提高。(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秾 言)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