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观点

中国农科院专家谈非洲蝗灾:目前迁飞我国可能性小,但有一定概率夏季进入我国境内,建议做好实时监测与统防统治工作

2020-02-17 19:47:36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张泽华 涂雄兵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近日警告称,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境内沙漠蝗虫数量已达到约3600亿只,其规模和破坏力使非洲之角的粮食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沙漠蝗虫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力的迁徙性害虫之一。这种蝗虫每天可以随风飞行150公里,存活时间为3个月左右。一只雌性蝗虫可以产大约300颗卵,1平方公里规模的蝗群一天的进食量相当于3.5万人一天的进食量。粮农组织相关报告还指出,2020年春季亚洲国家印度、伊朗和巴基斯坦越冬蝗卵孵化,可形成群居型蝗群导致严重为害,扩散为害区域可到达缅甸西南部。


图片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面对沙漠蝗来势汹汹,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专家指出,我国西藏自治区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边境接壤区域为沙漠蝗扩散区,由于环境、气候、食物的局限和青藏高原的阻隔,目前直接迁飞进入我国内陆地区的可能性极小。但沙漠蝗扩散区可到达缅甸西南部,5月份为成虫期,如果印度洋西南季风异常强劲,在700hPa高度翻越横断山脉机会将会大增,迁飞进入我国云南境内可能性较大。如果境外沙漠蝗得不到控制,灾害持续暴发,6-7月下一代成虫在西风急流与印度洋西南季风共同作用下,进入我国境内的概率将会陡然升高。

  我国内陆地区近30年来没有沙漠蝗分布及为害报道,一旦侵入,将面临发生规律未知、监测技术缺乏、防控困难等诸多不确定性。针对此次沙漠蝗灾情,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专家建议:一是加强统一领导,协调不同省区,统防统治。二是实时动态监测,在可能迁入的区域布置监测队伍、设备,实现实时监测。三是做好物质储备,储备药剂和施药设备。四是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分享灾情情报,协同防控。五是加强科学研究,研究进入我国的可能迁飞路线、落点区域、发生规律和防控方法。


图片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我国蝗虫灾害主要发生在农区和草原省区,最高年份发生近3亿亩,平均1.5亿亩,年均损失18亿元人民币,曾对我国粮食生产和草原区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经过多年的蝗灾防治实践,我国已经形成成熟的蝗灾防控应对机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和防控体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相关团队阐明了我国主要蝗虫灾变规律与迁飞机制,与国家管理部门共同建立了国家四级蝗虫监测预警系统,建立蝗灾绿色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与国家农药管理机构联合制定了防蝗真菌农药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研制了绿僵菌、白僵菌等系列真菌生物防蝗新药。该研究成为全国重大生物灾害防控的主推成果之一。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