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2 08:39:3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
最近,我在上海的朋友纷纷表示,每天都被保洁阿姨询问“你(扔的)是什么垃圾”,堪称灵魂拷问,让人压力山大。
他们说,感觉这点事都做不利落的自己,也像是一团活得糟糕的垃圾。
其实,垃圾分类这件事,说小也小,说大也大,但并不必如此提心吊胆、严阵以待。
把它看成一种生活方式,说不定能缓解一些人的焦虑。
首先,扔出去的垃圾,从结果上看,是我们每天生活和消费的产物。那些对环境危害大、被人们嫌弃太脏而难以分离的垃圾的产生,很大程度上都伴随着不经济、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了解垃圾分类方法,从结果倒推行为,可以为我们更有品质地过好每一天提供借鉴。什么浪费了很多,什么是过度的消费,什么打乱了生活节奏,最后拿在手里的垃圾最直观,从自身实际出发改变生活状态,现在觉得是“负担”的垃圾分类,自然也会越变越轻。
其次,从身边一点一滴做起,可以实实在在增强人们的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
目前,国内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能力,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几乎全面超出负荷。做好垃圾分类,可以有效减轻垃圾处理压力、改善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绝不是一句空话。
践行“垃圾就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的理念,一些乡村甚至走在了城市前头。临近上海的浙江省,不少乡村发挥场地、人员、资金充裕的优势,进行了多年垃圾分类试点。经过无害化处理,将垃圾变成可再生资源、有机肥、建筑材料,不但乡村眼见得更加整洁美丽了,村民们还能凭垃圾分类获得的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再配合村里公示的“红黑榜”,村民们越来越以做好垃圾分类为荣,大大提高了人们主动参与分类的自觉性。
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人人都从自己那摊垃圾的分类做起,带动全社会形成爱惜公共资源的氛围,从而促进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也能算得上是“技可近乎道”。
随着垃圾分类的全面推行,“你是什么垃圾”这个问句可能很快就会出现在每个人的身边。不用扎心也不用紧张,反正最后,分类好的垃圾都会有该去的地方,而我们的生活,也会伴着这个问句,走向人居环境更舒适的明天。
通讯文摘编辑部 许 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