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6 09:55:28 来源:光明网 作者:
【夏仕武: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夏仕武指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对于培育亲农爱农兴农的优秀管理者、知识技能武装起来的职业农民、服务乡村振兴的各层次专业技术人员、为乡村振兴破解难题的科研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培养青年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理想情怀。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育青少年扎根乡村奋斗出彩的理念,为乡村振兴所需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奠定思想认识基础。第二,培育各群体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技能。要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课程,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需要。第三,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综合素质。各类教育主体既要着眼于新生代专业化农民的培养,又要高度重视在村农民的培训和素质提升,积极开展农民的培训指导工作。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李力:培养具有法治思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华南师范大学李力认为,培养具有法治思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人才教育管理法治化水平,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我们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人才教育管理的规律、方法和路径,按照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修订完善相关法律,制定配套法规,使法律规范更加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其次,推进高校内部规章制度建设。应加快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完善以章程为统领的学校内部治理架构,实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不断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再次,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要使高校法治教育达到入耳入心的层次,必须在法治教育中找准法律意识、法治观念与大学生个人学习生活的结合点,进而让法治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李荆:专业道德是教师的“软实力”】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李荆认为,如果说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硬实力,那教师的专业道德则可称为教师的“软实力”。需关注以下几方面。第一,强调教师主体地位,树立科学师德建设观念。当下的教育改革强调以人为本,对教师“软实力”的培养更要“以师为本”。其核心就是要重视教师的主体性,强调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积极参与,而非传统的被评价、被考核、被评估状态。第二,明晰师德建设的目标分层要求。在师德建设中,可以基于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设置不同的目标与要求,这样才切合教师当下专业与道德发展的根本需求。第三,重视实践中的师德养成。明确“三层次”的师德要求,在师德培育、师德评估等工作中才不会出现教师反感的说教式工作,才有助于引导教师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体验、感悟、理解,获得自身道德学习及实践的递进发展,解决教学情境中的各种伦理问题。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郝亮、郭红燕: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郝亮、郭红燕指出,只有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才能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化解环境社会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中,监管、经济政策、法治、能力保障和社会行动5个子体系既相互支撑,又相对独立。一方面,5个子体系相互支撑、协同增效,共同构成完整严密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各体系又相对独立,侧重点各不相同。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使监管者和所有者相互独立,是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统一监管的必然要求。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要在继续保持经济政策体系与法治体系优势、推进监管体系和能力保障体系建设的同时,着力弥补社会行动体系这一短板。一方面,应继续保持优势,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税、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经济政策。另一方面,要奋勇直追,推动监管改革工作尽快落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加速建成,环保投入继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不减。
摘编自《中国环境报》
【夏锦文:全面深化改革须坚持系统性思维】
江苏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省中特中心特约研究员夏锦文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唯有坚持系统性思维,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才能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以系统性思维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知易行难。当前,需重点关注的是处理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各个领域,自然需要全面推进,但同时也要厘清重大改革的逻辑关系,抓住关键环节和主要矛盾。坚持系统性思维还要注重促进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的良性互动。基层蕴含着巨大的改革潜能。改革的每一个进展和突破,无不来自群众的创造。对这些积极探索,采取包容宽容、鼓励激励的态度,既是推进改革的一种策略和方法,也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摘编自《经济日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