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消费

养生保健治疗“坑老”现象多 中途多次追加收费

2018-04-25 09:35:42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

  随着亚健康人群大幅增加,一些城市养生馆越开越多。然而,由于生意清淡,一些养生馆常常设下消费骗局坑骗消费者,特别是针对老年群体的骗局屡屡发生。北京的郑阿姨便是类似骗局的受害者之一。

  “自己主动送上门”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郑阿姨今年已经85岁了。据郑阿姨介绍,自己退休后身体每况愈下,7年前便身患膀胱癌。2015年,她做了膀胱癌手术,但手术带来的副作用是尿急尿频。到了2016年,已经出现尿失禁的情况。

  “尿失禁之后特别忍受不了,我晚上内衣湿了之后就无法入睡,而且夜里要起来好多次。”郑阿姨对记者说。

  深受折磨的老人把目光投向了小区附近一家自己曾做过足疗的养生馆。当郑阿姨把身患尿失禁的情况告诉养生馆的工作人员后,养生馆的工作人员当即表示完全可以治疗。随后,医护人员让郑阿姨躺下,说检查身体,半信半疑的郑阿姨答应了。之后,有关工作人员称,在脚踝处已经给郑阿姨开穴了。

  “当时他们说开穴了,给你下药了,就得交钱,而且一开口就是10多万元。”郑阿姨对记者说。

  感觉价格太昂贵,郑阿姨当时并不想治疗。但养生馆工作人员反复表示:已经开穴了,不治疗不行,你这种情况再晚就治不好了。这次交钱之后,直到治愈不再另行收费。”

  “我当时特别被动,而且的确忍受不了尿失禁的痛苦。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就豁出去了。”郑阿姨回忆说。

  由于老伴去世已久,子女也不在身边,郑阿姨没有听取任何人的建议、未经慎重考虑就决定在该养生馆治疗,并交付了费用。“是我自己主动送上门的。”老人面露苦色,反复对记者念叨这句话。

  换一次技师就交一次钱

  令郑阿姨想不到的是,当初打包票完全能治好病的养生馆并没有他们说的那样好。在一次次治疗后,郑阿姨的病情毫无起色,依旧遭受着尿失禁的折磨。

  郑阿姨说:“治了几次之后,发现毫无效果,我就提意见,质问为什么会这样。”当时养生馆的技师表示,郑阿姨的年纪超过80岁,得治疗十几次才可能有效果。

  在和养生馆反复交涉之后,养生馆终于给郑阿姨找来一位更有“经验”的技师常师傅。常师傅宣称技术保密,治疗的时候需房门紧锁,不允许外人看。常师傅对郑阿姨说:“按摩任脉和动脉交界的地方,对于你的尿失禁有帮助。”

  但郑阿姨表示,常师傅的按摩使得身体感觉不错,但对于尿失禁还是没有成效。为郑阿姨治疗3次以后,常师傅就不见了,据称离开了养生馆。之后,又来了另外的技师为郑阿姨治疗,可依然没有效果。

  郑阿姨再次萌生了不想治疗的想法,于是和养生馆的杨经理约了谈话。但杨经理却表示,退钱是不可能的,可以向上面反映,再找一个更好的师傅保证治好。无奈之下,郑阿姨只好答应。

  随后,养生馆又派了一名张师傅给郑阿姨治疗。养生馆称该技师一般不给人治病,是技术非常精深的师傅。“他为人很热情,当时他说我的两条腿都是通的,可以治疗,并保证为我用最好的药。”郑阿姨回忆说。

  但接着张师傅又要求郑阿姨交钱。“开口就要6万元,最后经过反复商量,我只交了2.6万元。”郑阿姨说。

  与当初养生馆承诺的不同,每更换一名技师,就需要再次交钱。一次次交钱,但效果依然不佳。郑阿姨每次交涉要求退回所交费用,不再治疗,都被养生馆以换更好的技师治疗拒绝。

  记者从老人记录的本子和养生馆开出的收据上了解到,从2016年春到2017年夏,郑阿姨给养生馆共交过5次钱,总金额达22.5万元。

  “钱花得真冤枉,我的退休金花得差不多了。”老人无奈地对记者说道。

  想讨回费用却遭遇“打太极”

  2017年夏天,老人停止了在养生馆的治疗,并和养生馆“谈判”,要求退还部分治疗费用。但不久后,老人的膀胱癌再次复发。今年年初,老人做了一次大手术,并将膀胱切除。做好这次手术之后,老人尿失禁问题不复存在,所以老人再次考虑从养生馆要回之前所交费用。

  然而,面对老人的申诉,养生馆的工作人员继续“打太极”,称可以帮老人反映,但如何解决自己也没有权力。

  一位律师对记者说:“老人在一开始就比较疏忽,和养生馆并没有类似‘治不好可以退款’的约定。而养生馆的治疗收费没有具体的标准,打包票一次性收钱直到治好为止。但之后治疗毫无效果,换技师又多次追加收费,已涉嫌欺骗。”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陈忠云对此表示,养生馆的诈骗手段,是一种比电信诈骗更有欺骗性、更容易得逞的诈骗手段。养生馆有固定场所,打着“养生治病”的旗号,号称拥有专业技师,给人以可靠感,容易让身患疾病、有一定积蓄的中老年人信以为真。由于其打养生和治病的“擦边球”,要追回被骗的钱恐怕很难。只能靠积极协商,协商不成,再诉诸法律手段。

  据了解,老人目前正在和养生馆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打算找律师到法院起诉。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