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31 10:06:07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
避孕药葡萄、塑料紫菜、注胶螃蟹,致癌、有毒……
顶花带刺的黄瓜和弯黄瓜不能吃,无籽葡萄是用了避孕药,蒙阴蜜桃喷防腐剂,紫菜都是塑料做的……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已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不仅给消费者造成恐慌,更容易对产业造成冲击,有时候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
食品安全成网谣重灾区
90%来自手机
在足球世界杯开始前,网上就曾流传关于小龙虾的谣言,《小龙虾的致命真相:你可能永远不知道》、《小龙虾的致命真相:全世界都不敢吃,中国人却还被蒙在鼓里》等文章先后在朋友圈刷屏。统计显示,从6月10日到6月23日期间,关于小龙虾的谣言就多达688篇。
小龙虾的谣言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已成网络谣言的重灾区,其中有90%来自微信和微博。作为“2018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食品辟谣论坛日前举行,相关部委、食品行业协会和专家,旨在共同探讨如何深入治理食品谣言,将谣言治理落到实处。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司长高延敏指出,在互联网时代,谣言传递的速度特别快,呈几何数量传递。在今年全国食品安全周期间发布的《2017年食品造谣治理报告》显示,手机端的微信微博加起来有90%的食品谣言传播量。
高延敏强调,食品谣言之所以能大行其道,说明当前的食品安全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仍存在差距,仍有努力提升的空间。
农产品安全近半是谣言
只因信息不对称
作为食品的源头,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舆情监测数据显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负面报道中,近半是谣言和传言。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应急处处长方晓华指出,“谣言的产生并得到广泛传播,最根本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如果我们的信息公布不及时、不畅通,信息的交流不均衡,就容易引发谣言。”
“在2017年,曾传播过一个关于‘避孕药喷防腐剂’的谣言,最初来源是一个货车司机在朋友圈中发了一段10秒视频,把原本用于降温而喷施的清水说成是防腐剂,导致当地蜜桃大量滞销。最后,这位货车司机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
方晓华称,2017年一家全球知名咨询公司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达到93.83%。与这个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众对信息的了解度只有50%左右。另外网络空间的匿名化、低门槛、跨时空、去中心化的特性,也助长了网络谣言传播的“蝴蝶效应”。
晋江紫菜行业损失近亿
都是谣言惹的祸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具备三个特征:一是标签化,谣言普遍带有“致癌”、“有毒”、“激素”这样的标签,用夸张词语吸引眼球。二是视觉化,“塑料大米”谣言只是把相关图片移花接木,“避孕药葡萄”谣言则是以小视频呈现,越来越倾向于视觉化的表现手段,让谣言看起来更“真实”。三是社交化,微信微博等常用的社交媒体平台,是目前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谣言,不仅给消费者造成恐慌,更容易对产业造成冲击,有时候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方晓华介绍,2015年曾经传出“毒草莓”谣言,致使当年全国多个地方的草莓滞销。其中,北京昌平区的草莓日销量下降82%,销售价格下降一半多,2周时间损失2600余万元。2017年初,一段时长2分钟的关于“塑料紫菜”的谣言,曾让晋江紫菜行业损失近1亿元。
网络谣言的治理难度大
需要社会共治
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表示,“关于乳制品的谣言也很多。现在食品谣言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数量多传播速度快,治理难度更大了。”
方晓华指出,为了让公众深入了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农业农村部从今年7月开始在全国组织开展“质量兴农万里行”活动,普及科学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同时发布准确的权威信息,提振公众消费信心。
在中国食品辟谣论坛上,新华网产经中心总编辑段世文表示,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定期采访并发布关于农产品方面的辟谣信息,例如,“打了激素的空心西红柿”,“草莓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注胶螃蟹”等等,都曾被新华网在微信微博上发布过相关的辟谣信息。
这些谣言千奇百怪,但是都会造成很大伤害。什么葡萄皮上长刺可能会导致什么疾病啊,无籽葡萄是用了避孕药啊,谣言一旦出来,就会对整个行业包括农产品从业人员造成巨大伤害。
为推动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原食药监总局、农业部、质检总局、国家网信办联合新华网于2015年8月成立中国食品辟谣联盟。截至2018年6月,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已举办12次专项落地活动,发布60余条权威辟谣信息。
北京晨报记者 陈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