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文化园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2018-06-05 13:35:43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刘平

  有一年春天,我在罗马乘古老的绿皮火车,慢慢行驶到一个名叫卡西诺的小城。沿途风景如画,渐渐地靠在车窗上睡着。醒来时不知到了哪一个小站,窗外夜色已沉,寂静无声,只有一个亚裔女孩拖着巨大的行李走在月台,瘦弱的肩被包压得歪向一边。

  新年年初,同事发来一本叫《出发》的稿子,作者是公司总编辑张芬之老师,二十万字的篇幅。不知为何,我却想起了异国他乡的那个画面。也许有些事、有些经历本是相通的。有些人可以从苦难中获得至宝,在庸常里奏响乐章,把风雨与嘈杂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张芬之老师已过古稀之年,平日负责我们的稿件质量终审,深受年轻编辑们敬爱。他在自序中写道:人生实苦,要有吃苦耐劳的准备。苦读寒窗,金榜题名。这些老话古语,充满人生哲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本想找个心静的周末慢慢读完,没想到拿起来就放不下了,一口气看完,抬头已是深夜。

  《出发》从40年代走来,贫穷,父亲离世,饥饿,求学,参军……作者的童年及少年经历与这些词紧紧联系在一起。在那个家家户户受饥荒折磨的环境下,母亲叮嘱不要赊账换豆腐吃,爷爷更常常很有兴致地讲起古人寒窗苦读的故事,指着满天星斗说:希望你像古人那样头悬梁锥刺股,发愤读书,光宗耀祖。在那个只有最基础的生存指望的时代,母亲在饥饿和疾病中艰难维持生活,爷爷也被夺取了生命,但来自他们的朴素价值观,却为作者该上了独特的印章,激励着作者出发,走向之后的求学与参军之路。

  我这一代人常常会想,是不是贫穷中走来的人注定更多磨难?然而父辈、甚至祖父辈朴素的思想,却为作者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点燃了一盏灯。正如《出发》里所写,作者从未读过大学,也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一生仅靠自学实干,就像一个口渴的孩子,贪婪地翻看着一本又一本的书,尽着微不足道的一点努力,最终一点一滴,落叶生根,开花结果。信念是灯光,即使它昏黄而微弱。

  张芬之老师历经了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应征入伍,走过文革和唐山大地震,在军营中摸爬滚打十六年,笔耕不辍采写发布了众多稿件,直至担任《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晚年退而不休,捐书助学,发挥余热。《出发》中记录其七十二年的不凡经历,有艰难坎坷,有成功辉煌,也有误解与摔打。尽管出身低微,却可以在艰苦环境里不断进取,奋发图强,改变命运;在顺境中,更保持清醒头脑,严于律己。

  就像人坠地从来都是呱呱啼哭,世界上从来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苦尽甘来,是生活最朴素的道理。真正的勇敢,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出发》的阅读过程十分顺畅过瘾,并无一点想象中的枯燥。写这篇书评的时候,我其实纠结很久,担心自己阅历太浅,涉世未深,无法把握这样一本回忆录的精髓。记得许知远说:“我想带着偏见看这个世界,打破大家思维中的惯性。我也会带着偏见出发,等待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者再次印证。”抱着这样的想法,我试着从年轻一带的角度出发,去看待书中描写的父辈人的生活和价值观,用文艺的声音去传达那些也许被我们忽视、却不会过时的朴素道理。

  人生尽管不易,固然苦短,但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中甜,这是激励每个人不断前进的动力。在这个嘈杂的现实世界里,也要不断提醒自己,去诚恳对待生活和这个世界,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你曾经为何出发。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