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文化园

以火为墨绘经典 灼灼笔意见真章——记农民烙画家郑锦胜

2018-05-25 10:55:46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图 余宗宝 陈金荣

  烙铁为笔,灼木成画。火笔画,原称烙画,源于西汉,兴盛于东汉宫廷,历经千年,流传至今。

  以火为墨绘经典 灼灼笔意见真章

  ——记农民烙画家郑锦胜

  

  一张普普通通的木板,一把简简单单的电烙铁,在郑锦胜灵巧双手的操作下,创作出了一幅幅精美的画作。多年来,郑锦胜潜心探索烙画技艺,不断创新,巧妙自然地将绘画艺术与制作工艺相结合,形成了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

  一走进郑锦胜的家中,笑容可掬的弥勒,醉归瑶池的头陀,有求必应的菩萨……一幅幅深浅褐色交织的图景映入眼帘,让人流连于画中人物所表露的悠然与洒脱,令人陶醉于作品本身所散发的古朴与错落。仔细观之,那痕迹竟是烧烙而成,其烫刻渲染出的起伏不平的肌理变化,使得画面人物在保留了传统国画元素的同时,还具备了别具一格的浮雕质感,令人愈发觉得过目难忘。

  知道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知名烙画师郑锦胜的微烙技术是在几年前,他曾在40多厘米长、6厘米宽的细长木板上,用电烙铁烙了1万多字的《毛泽东诗词》。最近,他又在象牙材质上烙字,一根象牙筷子的上半部分,居然烙上了504字的《百家姓》。近日,记者采访了郑锦胜。

  20年追梦 曾被人视作“疯子”

  郑锦胜出生于漳州龙文区蓝田镇梧桥村一个贫困家庭,对画画十分痴迷。

  1997年中专毕业后,他在龙文区一家纸箱厂打工。那时,每天除了工作以外,他坚持花4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在家中简陋的大厅里自学画画,每逢节假日更是足不出户。

  1998年,一次偶然的拜访让郑锦胜与烙画结缘。那年夏天,他看到一个朋友用烙铁在木板上作画,立刻被这神奇的绘画方式迷住了。此后,郑锦胜一有空就自学烙画,并逐渐掌握了基本技法。

  追求梦想的道路是艰辛的。“要艺术,也要生活。走这条路,远比想象的难得多。”回忆这些年的经历,郑锦胜感慨良多。26岁那年,他辞掉会计工作,被大伙儿看成不务正业的“疯子”;烙画技艺瓶颈难以突破……生活的困窘,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考验着艺术追求者的毅力,但郑锦胜坚持了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郑锦胜创作的烙画《千手观音》使他获得漳州市首届“十大民间青年文化艺人”称号。

  工匠精神乐在其中

  一直觉得烙画是烫出来的,理当比较粗犷,没想到它是 “大处劲拔从容,细处谨于毫发”。

  大气磅礴的山水、嬉笑打闹的孩童、雍容华贵的牡丹、长鬃飞扬的骏马……一幅幅精美的烙画作品无一不展示着烙画的独特魅力。

  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中国传统艺术珍品,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

  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 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烙画是个精细活儿,线条的粗细,颜色的深浅,全靠烙画师的手法和经验,所以下笔要先浅后深,注意手法的轻重和速度,温度和笔的力度也决定了画出来颜色的深浅,只有熟练掌握了技巧,才能烙出好作品。” 郑锦胜边说边给我们展示他绘制烙画的“法宝”——自制烙笔。

  2005年,经过7个月的烙制,长2.44米、宽1.22米,由32个观音头像、千只观音手、千只观音眼组成的《千手观音》问世。此后他又在单层宣纸、鸵鸟蛋上烙画,“电烙铁温度一高,宣纸易破,而鸵鸟蛋则需要高温,而且表面光滑,这两种材质是两种极端,需要掌握适中的温度、力度、着力点,我也是一直在练习。”他说。

  虽然小有成就,但郑锦胜坚持不断创新。

  郑锦胜在龙文区经营一家“烙画艺术创作中心”,店里平时主要经营橡木或者三合木材质的烙画产品。除此之外,郑锦胜把鸵鸟蛋、宣纸等也拿来作为艺术创作的载体。

  他说,搞创作,就应该是傻子与疯子的合体,“要做就要做到极致,那才有意思”。

  目前,他正在创作一幅五百罗汉图,一有时间,就躲在屋里,潜心创作。

  郑锦胜的美术基础扎实,擅长山水及人物绘画的写实。当他把绘画改为烙画的形式表现创作时,运用娴熟的烙画技巧,轻重缓急恰当,刚柔相济收放自如,烙痕在材质上的层层渲染载体凹凸起伏,质感,生动,传神。历经十多载苦心研习,郑锦胜的烙画备受瞩目,屡屡获奖,作品受到高度赞赏。不管是名与利都印证了天道酬勤,陆续回馈着在烙画路上艰辛付出过的郑锦胜。

  烙画作为国画的延续,继承了中国画,又发展了中国画,是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烙画需要在绘画艺术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郑景胜致力于这一目标不懈的努力着,在精研自己画艺的同时特别注重烙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并希望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使得这种宝贵的画种源远流长!把烙画艺术推上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 海峡两岸花博会、海峡两岸文博会等,都留下了他认真展示、讲授的身影。

  灼灼笔意,非一日之功。在郑锦胜心里,烙画已然从一门技艺上升为一种信仰,二者相生共济,在铁笔与材质的交汇中传承一脉优雅而又坚韧的人文精神。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