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文化园

读《出发》,感作者无私境界与博大情怀

2018-05-16 08:43:11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许罡

  《出发》是作者用一生真实传奇经历构筑的鸿篇佳作,既有生活里的柴米油盐,也有人生中的酸甜苦辣;既有仕途上的风雨兼程与进退得失,也有事业上的一往无前与是非取舍;既有家国情怀中的忠孝勇恭廉,更有亲友交往中的仁义礼智信。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饱含励志,充满激情!

  在见到《出发》电子版全稿之前,书中的很多故事,张芬之先生已经跟我讲过了。张芬之先生从《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岗位退休后,仍然眷恋着他奋斗了几十年的文字出版工作,受聘于时代华语国际传媒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原为“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公司总编辑兼“质量监控部”(图书质量把关)的总监,继续发挥余热。我正好是该部门的成员,是张芬之先生的下属。我们都叫他张总。

  张总经常自己掏钱,请我们吃饭。席间,他给我们讲述他那神奇曲折的经历。如今诵读,感觉依然那么充满新意,极具传奇色彩!字里行间的种种情怀令人心潮澎湃!

  壮怀激烈的家国情怀

  张总应征入伍的时候,已经结婚,而且其夫人怀有身孕。正处在夫妻恩爱甜蜜期的他,很快就要做爸爸。这对于一个出生于农村家庭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结婚生子更感觉到幸福以及更有意义的事了。短暂的远离家门都有些不舍与不忍,何况入伍参军!新兵入伍三年方可回家探亲,已婚军人至少一年以上才有机会回家跟妻子团聚。此外,妻子妊娠时的痛苦、孩子降生时的哭声,以及他们母子(女)的生活,这一切,都是一个男人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从家庭的角度说,选择留下,似乎更合乎情理!

  然而,20世纪60年代末的中国,内忧外患,无以复加。对于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男子来说,先有国、后有家,国宁家才安的思维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始终无法释怀。身为男子汉,报国是首选。自己已经成家,家中需要男人,妻子需要丈夫,孩子需要父亲,但国家需要军人……在艰难的抉择面前,他选择了投笔从戎,离别爱妻与即将出生的孩子,踏上了千里之外、不知归期的军营。

  国家有难,何以为家?这就是张总的家国情怀。

  持之以恒的事业情怀

  张总出生在偏远农家,八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多病,在国家时局动荡、处在水深火热之际,张总的青少年时代无疑是一幅不幸与苦难的拼图。但是,外部的环境不良,始终未能动摇其奋发向上的动力与斗志。从小就练得一手好字。这也开启了他的笔头生涯,先后在地方报刊上发表文章。走进军营后,更是致力于学习与文章写作,日夜勤读苦写,从不放弃。在军营里,硬是凭借手中的一支笔,写出并发表了四十多万字的作品。这对于当时以报纸为主要发表平台、每篇几百字、千把字的文章来说,以每篇文章800字计算,足有500篇文章,以16年的军旅生涯计算,平均每年超过30篇。若是以他在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宣传部工作的14年计算,每年的发表文章的平均数还要多。16年持之以恒,笔耕不缀,即体现了他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也铺就了他通往笔耕事业高峰之路。

  国家趋向稳定、内忧外患逐渐解除之后,加上一些其他因素,使他毅然决然地脱下军装,选择专业的笔耕之路,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向前,从人民邮电报社下属的《中国报刊》报编辑部副主任开始做起,做到了《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正局级),并在任上,建造了中国新闻出版报社办公大楼。原本还有继续上升的空间,但当时报社办公大楼正在建造过程中,如果一旦选择晋升,报社大楼极有可能中途夭折。如今耸立在北京市东四环南路一侧的中国行文报社大楼,是张总在事业上的又一建树,也是他执着于事业的情怀体现。

  激情四射的人生情怀

  我是在张总受聘于时代华语国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两个月之后进入到时代华语成为他的属下的。他此前的所有经历,基本上靠他跟我们的讲述以及对《出发》书稿的诵读。真正能够感受到张总人生情怀的,是我在他属下工作的这7年多时间里。

  在我们公司现在的这个部门,我是唯一跟随他7年多的下属!

  张总的敬业精神着实令人肃然起敬。作为一位年逾花甲的学者型正局级干部,一生所得的荣誉不少,享受的待遇也并不低,至少可以用“衣食无忧”来形容,完全可以坐享幸福晚年。但他仍愿意发挥毕生余热,为图书出版尽一份力。如今已过古稀之年,仍在出版文字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在当下退休官员热衷于游山玩水、含饴弄孙的情形相比,他的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张总工作的认真严谨态度,常常令我感动。张总经常强调,图书出版上,政治上要做到万无一失,文字上要做到精益求精。重要的书稿,他都是一字一句,严格把关,从不放过每一个细微末节。关于书稿中的文字改动,虽然谈不上极致,但也算得上无可挑剔。他不仅把错漏改正过来,而且还向我们讲述为什么这么改,就像老师教学生一样认真,毫无保留,确实做到了“能者无私”。我和张总合写过几本书,我写初稿,张总负责修改。从层次结构、愈发修辞、字词搭配运用等精到细致的修改,非常严谨。他的这种工作态度是几十年如一日地积攒下来的!

  清廉为官、视钱财为粪土的人生情怀,令那些贪官无地自容。张总在《中国新闻出版报》领导工作岗位上十多年,坐得端,行得正,真正做到了务实清廉。有人暗中使坏,试图让张总身陷囹圄,有关部门坐镇对他进行先后两次严格审查,试图找出一点点“贪腐”的蛛丝马迹。然而,审查小组一无所获,不仅使坏者的阴谋并没有得逞,而且更助益于张总的清白。

  张总常说,钱是身外之物,你花掉的钱才算是你的财富。你没花掉的,等于是你为别人挣的。这也是张总经常请我们下属吃饭的主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大都是下属请领导,可张总却每年要请我们吃好几顿。这种现象并不多见。

  退休后的张总,不仅把自己多年来购买一千余种图书和杂志,无偿地赠送给家乡灵璧县的王集中学,还出资购买自己出版的三本书六千册,全部捐赠给家乡安徽省灵璧县教育局所属的一百一十八所中小学,总计十多万元。

  张总的人生情怀还体现在其他诸多方面,不得不令人感动。

  昨天,他通过微信发给我一张图片,接着附上了以下几段文字:

  “这是我花两千多元为住宅小区芳群公寓栽下的一棵法国梧桐树,已抽技伸叶,生命力旺盛,此乃一桩好事善事也,也是自己美化自己的家园,何乐而不为呢,呵呵。”

  “谢谢诸位好友深夜助力抬树,法桐根深叶茂了,它将用自己绿荫回报和感恩于诸位。这就是,前人树后人乘凉。”

  “本有七棵法桐树,二+年来,一字排开,郁郁葱葱,是芳群公寓的一道亮丽风景。不知何故,前年死了一棵,物业砍去树干,留下树根,不再过问。无奈,我顾为挖坑,500元,托人购树1000元,运费500元,找人种树200元,为了奖赏深夜帮我抬树的弟兄们,我拿出茅台酒,请他们聚歺。我常想,人老了,退下来,衣食无忧,身体健康,力所能及的为他人为集体也是为自己,做一点好事实事善事,何乐而不为呢,每每想起,甚为欣慰也。呵呵。”

  这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似乎没有必要大书特书。可这种既操心、又花钱,自己没有丝毫名利的事,当下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去做!

  我听了之后,甚为感佩,给他做了这样的回复:“张总,是一个从普通的中国人到优秀军人,到优秀的新闻出版界人士,再到一个心态、素养卓越的中国人。”作为下属,这样称赞领导,似乎有“拍马”之嫌。但在我看来,这种自己费钱费力的事,现在几乎没人去做。而张总做了,就与众不同。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能体现出张总的无私境界和高尚风格。

许罡

  2018年4月20日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