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6 08:36:34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记者 范占英
张芬之 安徽省灵璧县人,原任《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后,出版了包括《伏案拾萃》《生死一步之遥》《爱的心语》《文海拾贝》《做“四有”党员干部》《图书出版必备》等图书10种。
图书出版是一门政治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也是为党和人民提供优质精神食粮的特殊行业。那些毕生致力于出好书、出精品的老作者和老出版工作者,已成为业内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原《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张芬之就是其中的一位。
张芬之至今已从事新闻出版工作40余年。在原《中国新闻出版报》及其前身工作20余年间,出于对新闻出版事业的热爱,对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责任心,他先后出版图书6种。近日,其为出版人量身定制的专业工具书《图书出版必备》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退休10年的张芬之还出版了包括《伏案拾萃》《文海拾贝》《做“四有”党员干部》等图书10种。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张芬之,深入了解这位老新闻出版人与图书的故事。
出书:退休后的主要工作
作为新闻出版战线上的“老兵”,张芬之深知出版工作岗位特殊、责任重大。他说:“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厦、为党和人民提供优质文化产品的事业,必须敬岗敬业,一丝不苟,如履薄冰,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但是,从业多年间,张芬之见证了大量图书编辑出版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他知道,由于出版从业者理论素养、知识结构、文字功力参差不齐等原因,我国每年出版的几十万种图书中,总有一些达不到出版管理部门规定的“万无一失”的硬性要求。
出于对新闻出版事业的热爱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感,退休后的张芬之,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创作和编审图书上。
“被阅读”是图书的生命。由张芬之、许罡合著的《做最好的党员》是一部向建党95周年献礼的作品,至今已发行近7万册;《图书出版必备》被广西出版集团、青岛出版集团等出版单位列为编辑的必读书。
谈书:图书出版重在“三抓”
张芬之说,要确保为读者提供的精神食粮是优质、上等、有益无害的,除了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图书出版工作的一系列法规和方针政策外,当前主要应抓好三件事。
第一,抓作者,精选优良品种。一部书稿的优劣,尤其是能否确保优质,首先著作者的政治立场、理论素养和写作技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好比农民种庄稼,要想获得好收成,首先要在挑选优良品种上下功夫,才能确保苗齐苗旺。
第二,抓选题,力求“顶天立地”。一家出版单位出版图书质量的优劣,关键要看图书选题策划。衡量图书选题的优劣,就看它是否做到了“顶天立地”。只要真正做到了“顶天立地”,又善于策划和宣传营销,图书出版就能获得“双效”,也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到“风景这边独好”。
第三,抓审读,不让一本差书、坏书出笼。要真正解决“无错不成书”的顽疾,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关键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图书出版管理部门关于图书出版“三审三校”的基本要求。实践一再证明,确保图书质量,严把图书的出版关,书稿“三审三校”流程要严防死守。出版单位要建立自己的审读队伍,要加强图书审读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知识技能培训。审读主要是把政治关、政策关、文字关,也包括图书封面设计和装帧艺术关。这些关口把严了,把住了,就能弥补作者和编者的不足,提高书稿的编校质量,确保不出差书,真正达到“万无一失”。
捐书:回报故乡情深意长
张芬之祖籍安徽省灵璧县,自幼家境贫寒,饱尝了无饭吃、无书读的苦痛。所以,他从小就立志刻苦学习,自学成才。他说,自己是从高粱地里走出来的总编辑,是党和人民养育出来的新闻出版人,也是党和人民给了他知识和力量,他永远忘不了党和人民的恩情。10年前,他从原《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的岗位上退休后,便一直念念不忘家乡的父老亲朋,尤其关注家乡学子的读书情况。
当了解到当年他在家乡王集公社当文书时的王集中学图书馆的图书还不很丰富时,当即决定把自己珍藏的1000多本图书和杂志,捐赠给王集中学。5年前,张芬之出版了散文集《生死一步之遥》,诗集《爱的心语》和新闻、文学作品选集《文海拾贝》,除了稿酬外,他自费近10万元从出版社购买了自己的6000册图书,通过安徽省灵璧县委宣传部和教育局捐赠给家乡的108所中小学,也向他小学、中学、中专母校捐了书。
张芬之说:“如今,已是古稀之人还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为生我养我的故乡人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好事、实事,是十分欣慰和高兴的。未来的日子里,只要身体精力许可,还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为党和人民的新闻出版事业竭尽才智、辛勤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