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2 13:35:52 来源:凤凰读书 作者:
所谓“陌上”,乡间小路是也。《陌上》是70后作家付秀莹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本书以华北平原的一个村庄“芳村”为背景,细腻勾勒了当下日新月异的中国乡村面貌,以及乡村社会众生男女精神生活的跌宕辗转。洋洋洒洒三十余万字,没有绝对鲜明的故事主线,没有绝对核心的小说主人公,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中心事件。
大量的风物描写是付秀莹的特色,她不疾不徐,将眼中所见、心中所想诉诸笔下,难怪著名评论家在这部作品的研讨会上说,她走的是废名的传统,而非鲁迅的传统。“鲁迅传统是把乡土社会的疮疤揭示出来。而我觉得理想的状态是对已逝的珍贵东西的呼唤。”
付秀莹在研讨会上
2017年5月19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北京市作家协会、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的“青年作家付秀莹长篇小说《陌上》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阎晶明,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王升山出席会议。雷达、刘庆邦、白烨、张柠、陈福民、张莉、杨庆祥、岳雯等参加会议,就《陌上》的文学特质与艺术探索进行了充分解读与深入探析。会议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主持。
在中国当前城市化进程及市场经济大潮对乡村世界的鲸吞蚕食中,乡村原有的秩序与精神轰然坍塌;而在中国当下乡土文学的书写中,青年女作家付秀莹独辟蹊径,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所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对乡土文学的现代化书写进行有益的尝试。同时,本书也是付秀莹文学版图中“芳村”的整体亮相,绘制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斑驳面影。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自觉体认,对中国女性经验与情感的敏锐捕捉,对传统中国美学的全新探索,都使得这部作品不仅藉此展露出了独特生动的个体生命体验,而且揭示出了我们这代人的精神密码。
本书由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于2016年10月正式出版。书一问世,便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引发强烈反响,曾先后入选新浪好书榜2016年10月总榜、新浪好书榜2016年文学年度榜、2017“博库·全民阅读周刊春风图书势力榜”,入围2017花地文学榜年度长篇小说榜,并与格非《望春风》、贾平凹《极花》、葛亮《北鸢》、方方《软埋》一道入选“2016年《当代》长篇小说年度五佳”。
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阎晶明认为,付秀莹的小说延续了她一如既往的小说创作风格,其中既有外在为她贴上的风格化标签,也有她自身主动的风格化意识。“付秀莹文体”与“荷花淀派传人”,虽然具有高标识性与识别度,但风格化的利弊判断意识还是要有。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则表示,《陌上》所写的乡村,不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新农村、空心村;也不是一个凋敝的,人们纷纷逃离的、破败的乡村。而是一个由悄悄变化的真实父老乡亲组成的真切现实的乡村。她的整体风格就是细细的叙说,浅浅的波澜,小小的矛盾冲突,用很有味道的语言写出平平淡淡的人生。这是一部会呼吸的小说。优秀的长篇小说应该有一种自觉的意识,即回到语言,追求作家自身写作风格的气质。清新、细腻的呼吸语言蕴含着“泪”的内在力道,这便是付秀莹作品的气质。
在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王升山看来,《陌上》之后,我们理应对付秀莹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当她再去叙述农村的时候,如果在现在看到的特别美的、特别感人的人、事之外,还能再带出更多的矛盾和冲突,再上一个台阶甚至是几个台阶去审视现实的话,那么她今后的作品可能会比她现在站在村里、站在小院里看到的东西要更有梯度、更有力度。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则从付秀莹的这部《陌上》里看到了值得深思的话题。“《陌上》是建立在芳村这块土地上的。芳村,将会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经典空间,一个文学研究的题目,多少年后也许还会成为社会学家研究乡土中国的一份可以触摸的活的历史档案。除了题材的冷峻审视,文字的清丽美感,它也为乡土文学的现代化书写,提供了两个值得深思的话题:当下乡村,是美丽乡村,还是欲望新农村?中国的乡土文学文脉,在面临裂变还是终结?”
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陌上》雷达看到,整个作品的艺术结构是散点透视的笔法,写了很多女性,写了很多细节,也可以说是试图勾勒一幅乡土中国的经典形象,而且是中国农村变化的一种缩影,这也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本书最突出的地方是语言和叙述,与格非的《望春风》相比,付秀莹的写作是属于北方的,很多描写写出了北方的味道,虽是很朴素的一句话却很有味道,比如“槐花的香味就有莫名的心乱”。
与会嘉宾就作品进行热烈的讨论
除了上文提到的文学传统,评论家张柠还表示,“阅读《陌上》时,有一种很奇异的感觉,就是它的阅读吸引力非常大,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地方都可以读,或者说打开这个小说,随便从什么地方开始都可以读。她的语言、文字和细节处理得非常精细,温柔而敦厚。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带有柔性的。付秀莹的小说非常敏锐、敏感,是贴着事、贴着人和贴着心走的写法。”
著名作家刘庆邦也发表了他由作品所引出的思考:“乡土文学的创作,光有风俗化还不够,还应该有风景化、风情化,并形成风景、风俗、风情“三化”的融合统一。写作是一个人的呼吸,这个呼吸在字里行间带出一个作家的气,又形成这个作家的体。我们进入秀莹的文本就等于进入她这个气。那么,付秀莹的气是什么气呢?叫心平气和之气,或者叫和气。 ”
最后,付秀莹对各位评论家在文学理论上的指导和归纳、见解上的梳理和发现,表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随着年纪渐长,对故乡的牵挂越来越多了。是不是,这也是初老症状之一种呢。河北老家那个村庄,那个村庄里的人和事,那里的草木砖瓦,鸡鸣狗吠,都令我在遥远的异乡魂牵梦萦,日夜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