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0 15:09:34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刘宗林
晚秋时节,天气渐凉。
利用去湘西自治州执法检查的机会,我提前一天到了湖南省怀化市麻阳县,去见老朋友——谭家寨乡楠木桥村支部书记谭泽勇,再次去看看那里的蝶变。
怎奈天不作美,连续几日秋雨绵绵,从武陵山脉深处涌过来的浓雾将远山近峦层层包裹,山冲田垄中星罗棋布的农舍在飘移的云雾中若隐若现,似若蓬莱,夹杂着雨丝的风,吹在脸上有一股飕飕的凉意。
“刘主任,天气不好,山上能见度更低,这次就不上山了吧,基地您去过多次的。”陪同的麻阳县委江涛书记提议。
“那可不行,谭泽勇书记还在山上等着呢,不能失约扫他的兴。”
其实山上的路很好走,原来坑坑洼洼的砂石路面已经全部铺上了沥青,路幅也拓宽了很多,一些急弯处还做了裁弯取直处理,两旁的行道树蓬蓬勃勃,车行在山道上既顺畅又养眼,不到半小时,就上到了山顶。车未停稳,早已候在山上的老谭疾步奔了过来,脸上挂满了憨憨的笑,伸出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将我的手掌握得隐隐作痛。
“泽勇啊,我一身农民装束,您倒是西装革履,像出席盛大仪式一样,都是老朋友了,随意点更好。”
“等会有个活动,必须盛装,增强仪式感。”
“什么活动?”我好奇地问。
“暂时不告诉您,等会就知道了。”他故意卖关子。
泽勇将我们带到建在制高点的观景平台上,伸出右手指向远方,身子转了一个圈:“眼睛能看到的都是我们这十几年开发的水果基地,山背那边也是。”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循着他的手指望去,恢宏壮观的画面尽收眼帘,四周连绵起伏的十几座山头都开成了梯土。近前,迎风摇曳着绿枝的是柑橘园,株株昂扬健壮的果树挂满了金灿灿的冰糖橙,在绿的底色上星星点点镶嵌着橙黄,煞是抢眼,挂在果实底部的水珠更是晶莹剔透、光可鉴人;远方,一排排用混凝土立柱与铁丝网搭建的标准棚架上覆盖着疏疏落落的藤蔓,那是采摘后的葡萄和猕猴桃架。虽然无情的季节使这些藤蔓无法展示葳蕤蓬勃的生机,泛黄的叶片还显得有几分凄楚,但那分明是分娩新生命失血后的短暂憔悴;果园内,纵横交错的行道两旁,错落有致地栽种着芬芳的桂树、泛红的石兰等常青绿化植物,再点缀上三三两两的花草,使略显单调的果园平添了几分斑斓!
老谭边走边向我介绍近二十年酸甜苦辣的创业历程,讲到艰辛时,神情悲戚,几近哽咽;说到高兴处,话语铿锵,不知不觉间就到了建在果园深处的“国家级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基地”。
在基地附近的一处造型别致、视野开阔、风景优美的休闲凉亭里,老谭整了整西装领带,面对着我,用带着浓重麻阳方言的“普通话”宣布:“现在举行隆重的颁授证书仪式,经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决定,授予刘宗林同志楠木桥村荣誉村民。”话毕,以满脸庄重的神情,将一本以鲜红为底色、印着金黄色“楠木桥村荣誉村民”字样的证书递给惊愕不已的我。
曾经我给不计其数的人颁授过各式各样的证书,也接受过上至国务院、下至党支部授予的证书,但在这特殊的地点,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接受这崇高的荣誉,竟然有些手足无措,口里喃喃说道:“受之有愧、受之有愧啊!”
谭泽勇动情地说:“楠木桥翻天覆地的变化,搭帮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帮助,楠木桥人懂得记情,知道感恩,我们用这种方式表达感谢!”
老谭说得不错,楠木桥的变化真的是天翻地覆!想起我与楠木桥的初识还是在怀化工作的时候。
20世纪80年代末,时任怀化地委副秘书长的我,带着一拨人到麻阳总结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荒种果、助农脱贫的经验。楠木桥的贫穷落后令人心酸不已,然而,他们穷则思变的精神,战天斗地的气概更是铭刻于心,一点一滴历历在目。
战天斗地的付出,结下了改天换地的硕果。如今的楠木桥,头顶上戴着很多耀眼的桂冠,村部的荣誉室里挂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牌匾,仅国家级的就有十八块。有中共中央颁发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组部授予的“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央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的“全国文明乡镇”,农业农村部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或许是青山绿水赋予的灵性,楠木桥人虽地处穷乡僻壤,却有很新的理念,总能顺应社会前行的趋势,和上时代节拍,融入发展潮流,以独特的视野谋划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硬是在荆棘丛生、土薄地瘦的荒山上相继创办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园”“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和“九村联创扶贫产业园”,基地面积12000多亩,不仅使周边九个村的645户贫困户提前脱帽,全体村民的钱袋子也撑得鼓鼓胀胀,70%以上的农户住进了宽敞舒适的小洋楼,购买了小轿车,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接近200万元。富裕起来的楠木桥人敏锐捕捉到城里人向往青山绿水、乡野田畴的新需求,开发体验、观光、休闲、康养等农业新业态。在风轻雨润的果园里,在典雅古朴的民宿中,在波光粼粼的水库旁,穿戴时髦的城里人携家带口享受楠木桥带给他们的采摘之乐、野炊之味、垂钓之趣。
楠木桥发展了、变化了,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攀升,媒体人争相到楠木桥采风,总结推介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做法和经验,省委书记也赶过来与乡亲们一起过大年。
生长在农村的我,深知农业难、农村穷、农民苦,少时立下的志愿就是离开农村,改变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宿命。哪曾想到, “农”字与我如影随形,即便到了省城工作,还是与三农不离不弃,在农口部门一干就是十五个年头,成为全省名副其实的“老三农”。
全省农村工作点多、面广、线长,任期内连县级单元都难以全面顾及,但对楠木桥村却心心相念,牵挂那里的稻菽瓜果,牵挂那里的父老乡亲。那里的变化使我喜形于色,那里的困难让我牵肠挂肚,那里的需求催我全力以赴。我曾四次专程从长沙到楠木桥调研,以职业人的思维和眼光与楠木桥的干部群众商讨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良策妙计,给他们传递党的三农政策导向,向他们引荐省内外三农工作的标杆典型,总结推介他们的经验做法,与谭泽勇等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反复掂量落款为“麻阳县谭家寨乡楠木桥村村民委员会”证书的分量,深深感到那既是一份崇高的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能不能做个楠木桥的好村民,心里还缺底气,但我会竭尽全力。
秋雨停止了它的缠绵,漫山的橘林、金桂水洗般洁净,和煦的阳光从浓浓的云雾中挤了出来,给山坡田垄涂上了一抹金色。山下,星罗棋布、新颖别致的民居熠熠生辉。 (作者系湖南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