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文化园

农民马瑞峰的“花儿”梦

2019-12-20 19:16:55       来源:新华社    作者:刘海、谢建雯、马思嘉

 

  暮色渐浓,46岁的农民马瑞峰调试好手机、话筒,照例与直播间的“花粉们”互动之后,便提起嗓门对着手机镜头唱起了“花儿”。

  作为流传在西北地区的一种高腔山歌,“花儿”曲调高亢悠扬,2009年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马瑞峰的家乡——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花儿”基础深厚,用当地“花儿”爱好者的话来说:“花儿”生长在家乡的土壤里,也流淌在家乡人的血液里。

  “小时候,我经常听爷爷和父亲唱‘花儿’,种地唱,放牛也唱。唱的都是身边事,调子也好听,我就跟着一起唱。”从小耳濡目染学唱“花儿”,马瑞峰练就了一副好嗓子,关于“花儿”的梦想也在心底萌芽。

  因家境贫寒,他18岁那年就开始漂泊打工,辗转甘肃、青海、陕西、新疆等近10个省区,挖水渠、铺路、跑建筑……累了、闲了,就给工友唱“花儿”排忧解乏。“一唱起‘花儿’,我感觉家乡、亲人就在身边。”马瑞峰说。

  《湾断头的萝卜》《梁三哥》等“花儿”曲目是马瑞峰的最爱,因歌词质朴热烈,曲调高亢婉转,直抒胸臆、风格独特,获得工友们好评,有的工友还拜他为师,学唱“花儿”。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通过“山花儿漫过半个城”等“花儿”微信交流群,马瑞峰寻访到几位专业指导老师,他虚心求教,系统学习宁夏“花儿”的演唱技巧。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花儿”,宁夏目前已在全区建成17个“花儿”基地,认定40多位区、市、县三级“花儿”传承人,马瑞峰就在其列。而受益于“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6年他又进入宁夏艺术学院学习“花儿”,演唱水平明显提升。

  随着网络直播平台兴起,马瑞峰也在两年前注册了账号,开通“花儿”直播间,利用闲暇时间在工地、宿舍、山头等处漫唱“花儿”。“‘花儿’本是心里话,不唱由不得自己。再苦再累喊一嗓子好像就舒服了,一天不直播这心里就不踏实。”

  然而,带有浓郁地域特色和地方方言的“花儿”调好听、曲难懂。为让工友、网友听懂“花儿”,马瑞峰在原曲基础上,根据工作生活场景和所感所想填词,融合传统与现代,表现怀旧与时尚。

  去年元旦前,被阖家团圆的喜悦和没挣到钱的忧愁包围的马瑞峰,在返乡火车上一夜未眠,写下了一首《出门人难》:出门没钱不敢在街上走……只要阿哥你人平安,我们慢慢地渡难关……

  没想到,播出后短短几天内,这首曲目获得近15万点击量。“出门人都有难处,但家人的支持和理解让我们宽心,只要人勤快,日子总会好起来,我想用唱‘花儿’的方式把这种正能量传递给他们。”他说。

  今年,马瑞峰两次登上央视舞台录制节目,这让他觉得离“花儿”梦又近了一步。“不紧张,就是兴奋。我终于把‘花儿’唱到了北京,唱给了全国观众。”回到家乡后,马瑞峰还多次走进校园演唱和教授“花儿”。

  如今,线下课堂和线上直播间已成为马瑞峰传唱“花儿”的“主阵地”,而“花儿”新唱也为他找到更多年轻“知音”。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徐娟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直播“花儿”可以让大众更直观、有效地了解这一传统文化。

  马瑞峰告诉记者,他的4万多名“花粉”遍布全国,农民工占多数。因此,他直播时总会强调只要掌声鼓励,不要“飞机”“跑车”。“唱‘花儿’是我从小的梦想,不是为了刷礼物,大家挣钱都不容易,听我唱歌高兴就行。”

  “能听到家乡的‘花儿’真好”“唱到我心坎里去了”……马瑞峰说,看着手机屏上不断弹出的“花粉”心声,他总是备受感动和鼓舞,“我越唱越有劲,再累都觉得值了”。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