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3 12:55:50 来源:市场报网络版 作者:方长松
今年3月21日,注定是一个不同凡响的日子,是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日子。一场不大不小的雨水刚刚清洗而过,天空中的尘埃和地面上的泥土味一扫而光。空气清新,气温宜人,让人神清气爽。这一天正好春分,也是花朝节,还是我母亲88岁米字寿生日,这些岁月的节点,足以让我记忆深刻。可是更有一件大事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我对这一天的印象更加刻骨铭心。那就是对安徽省宿松县老物件和民俗文化的保护现状产生了强烈的了解欲望,特别是对宿松县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物件收集者和民俗文化保护者产生了浓厚的关注。
我们刚刚参加完《画说宿松》记录片摄制第四次研讨会。大家心情轻松愉快,想再到一些地方走走,看看能不能继续寻找到一些宿松的名人逸事,进一步补充完善《画说宿松》"人物篇"的章节内容。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宿松县摄影家协会主席、《画说宿松》总导演郑百年先生提出,去参观了解一下司国庆收藏的民俗文化老物件,兴许能拓宽我们的思路。
午饭过后,我陪同诗人、纪录片导演、文艺评论家、《画说宿松》记录片撰稿人祝凤鸣先生,安徽觅仙泉矿泉水有限公司董事长、《画说宿松》研讨会成员之一蔡萌先生,宿松县瑜顺不锈钢经销公司总经理、《画说宿松》研讨会成员之一刘志旺先生,以及郑百年,五人驱车前往司国庆民俗物品存放地。
汽车经过105国道后,在宿松县第二加油站附近,左拐进了县城狭窄拥挤的老街民主西路,行进200米许后,又右拐钻进了更为狭窄的宿松县第二高级中学后门口通道。50米后进入后院宿舍区,10米后左拐,20米后再右拐,接着再右拐,三弯五拐,才到达目的地。前面15米处,一个半开半掩的破败的铁栅栏大门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便是我们要找的司国庆的宝物收藏之处。其实这里原来是"文革"期间,宿松县"五?七"大学的所在地。改革开放以后,在紧靠"五?七"大学的西南边建起了一排排明亮气派的教学大楼和学生宿舍,老校区中的建筑物有的改造成了教师的住宿楼,尚余一些灰暗潮湿破败的学生宿舍和食堂之类的建筑物,则任其在风雨中飘摇,似乎在昭示人们别忘了那段既学农、学工又学军的办学历史。文物本来就是历史的见证。我想这些破旧的房子,如果不拆掉,许多年过后,也就成为了老古董。宿松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知道今天的二中曾经是"五?七"大学的旧址。
司国庆租用的是一处两层的破旧不堪的学生集体宿舍。若不是郑百年先生带路,我们很难一下子找到这里,更不知道这里还藏有大量的宝物。
我们走进院子,呈现在眼前的是散落一地的石桌、石凳、石磙、石磨、石槽、石碓等农用石器。300多平方米的场地几乎都塞满了。它们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笨重粗糙,摆放凌乱。
司国庆接待了我们,并带我们一一参观了他收藏的其它民俗老物件。这些物件分门别类地分放在一间间宿舍里。
第一间,里面是居家用的老物件。有大人用的,也有小孩用的。床、柜、梳妆台、摇篮、痰盂钵、暖手壶、衣、袜、鞋、帽等,应有尽有。最显眼的是放在靠墙壁东边的一张圆门雕花床。圆门上额及两边护栏上雕刻着精致而清晰的图案,有五子登科,加官进爵等寓意美好的图画。床前有榻板,榻板两头,一头放着桶柜,一头放着脚柜。桶柜是女子出嫁时用来装她陪嫁的马桶的,脚柜则是装她从娘家带来的裹脚布、剪刀之类的衣物的。
第二间,是纺织、做鞋用的工具。有辗花车、纺线车、织布机、织袜机、布箩、楦头等。
第三间,是迎婚嫁娶用具。有花轿、掇箱、椿箱、食箩、托盆、供盒、庚帖盒、香案、礼篮等。这些物件,若不是司国庆介绍,我们有好多叫不出名称,有的虽知道名称但不知道怎么写,还有的物件不知道它的用途。例如,我们就不知道"庚帖盒"是用来长年存放男女主人生辰八字的。
第四间,是习武和打仗用的棍棒兵器。有两节棍、石锁、矛、刀、枪、头盔等。里面就有一顶当年抗战时,桂系军队遗留下来的山竹盔,还有从日本鬼子那里缴获的一只军用油壶和一把军刺。
第五间,是医药用品和烟具。有药箱、药碾、药锄、药壶、药碗、药罐、药瓶和捣筒等。烟具有水烟筒、旱烟棒、旱烟斗、烟筒钵、烟丝盒、烟膏盒、烟灯、烟箱、火镰刀、打火石等。
第六间,是手工业者、小商贩用具。有秤、算盘、账桌、账本、钱柜、钱箱、钱盒、砖模、瓦桶、泥刀、锤子、钳子、凿子、刨、锯、斧头、纸捞、招牌、剃头工具、皮匠用具等。
第七间,是厨房用品。有锅、碗、瓢、盆、缸、钵、壶、桶等。有一个叫拗马的用具,我们觉得特别好奇。一根大约一尺五寸长的小木棍,一头嵌进带有两根齿牙的杵头,一根齿牙插进茶壶或者药灌把手心内,一根留在把手心外,然后将茶壶或者药罐从灶里提拗出来,不需要肉手亲自触碰到茶壶或药罐,以免烫伤手指。这种工具既简单方便又便宜实用。古人真是聪明。
第八间,是农耕生产用具。有犁、耙、耖、锄、水车、蓑衣、斗笠、箩筐、簸箕、扇戽、米筛、粪桶、镰刀等。
第九间,是槽坊、磨坊、屠宰场用具。有驴磨、酒铺子、酒缸、排钩、捅杖、砍刀、削骨刀、放血刀、缸架、箩柜等。
第十间,是堂屋(正厅)用具。有匾额、搁几、茶柜、八仙桌、灯架椅等。
第十一间,是渔业用具。有渔船、渔笼、渔网、渔叉、渔箩、渔罩等。
第十二间,是文房四宝及学生上课用品。有课桌、上课铃、先生眼镜、纸、墨、笔、砚、笔筒、笔架、书箱、印章等。
第十三间,是红色收藏品。有毛主席像章、语录牌、语录包、红宝书、红袖章、"文革"期间的杯子、碗和脸盆、宣传画册等。
第十四间,是现代收藏品。有黑白电视机、自行车、落地扇、电话机、钟、表、手电筒、广播筒、气筒、冰棒箱等。
东西实在是太多,没有办法一一记下来。14间宿舍,还有两大间是两个宿舍连在一块的大房。这些宿舍一大半基本上塞得满满的。大件大多是堆在地下,小件有的堆在木箱或纸箱里,有的放在临时支起的长条形木板上。司国庆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地作了一些分类。有的分类在品种上还存在交叉重叠现象。这些物件基本上没有整理清污,上面灰尘蒙蒙,锈迹斑斑。恰似逝去的岁月,沧桑垂暮,老气横秋。司国庆说已经收集了三万多件。这么多的老物件,让我们大开眼界,让我们惊叹震撼,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些东西大多是宿松一带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产物,有一小部分是现代的物件。每到一处,他都热情给我们介绍,介绍物件的名称、用途、收藏的过程以及当时收到一件心爱物件时的喜悦心情。讲解娴熟流畅,滔滔不绝,眉飞色舞,一副着魔入迷的神态。
我们整整看了一个下午,感觉很累,中途休息了一会。中途休息的时候,司国庆还拿出大量搜集来的民歌、俚语给我们看。有的整理了,有的还没有整理。据他介绍,他搜集到的民歌有400多首,民谣200多首,谜语2000多条,俚语2000多则,风俗、礼仪2000多种,民间故事100多种。2015年,他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宿松民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擅长演唱《讨私情》、《栀子花儿靠墙栽》、《绣荷包》、《洋烟调》、《游江》等百余首民歌。个人编有《宿松歌谣集》、《宿松谚语》、《宿松谜语》、《宿松俚语》、《宿松民间故事》、《宿松乡土风情》、《宿松民俗实物志》等民俗资料集。2018年12月黄山书社出版的《宿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读本?宿松民歌》,共精选了宿松民歌113首,其中就有25首是司国庆搜集整理的。
二
宿松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北岸,是皖、鄂、赣3省交界处。西与湖北省黄梅县、蕲春县毗邻,东北与太湖县接壤,东南与望江县相连,南与江西省湖口县、彭泽县隔江相望。县域东西最大距离67公里,南北最大距离71公里,总面积2394平方公里。
宿松建县2200余年。西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置松兹侯国,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称宿松县。
宿松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依次为山区、丘陵和平原,呈阶梯状下降。全县林地48460公顷,耕地51467公顷,可养水面53333公顷。基本上三分天下。境内拥有宜渔淡水面积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
这种地理环境适合人类繁衍生息、居家生活。山区树木、竹子、茶叶、野生菜果、野生动物繁多,林业生产发达;平原土地肥沃,稻谷、小麦、油菜、花生、玉米、棉花生长旺盛,农业生产繁茂;湖区高等水生植物丰茂,鱼类种类繁多,河蟹、虾、鳖、青、草、鲢、鲫、鳝等水产品丰富,莲子、芡实、荸荠、菱藕、茭白、水禽等水生动植物品种繁多,渔业兴旺。宿松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早在53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活。人们在这块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耕耘播种、捕鱼狩猎,夺地争雄,活动频繁。宿松古称''吴楚咽喉"、"安庆门户",南踞长江天险,北倚大别山脉,处水陆交通要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孙策、周瑜先取宿松再夺浔阳。东晋卢循起义军,元朝红巾军,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明末张献忠与史可法先后鏖战宿松。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卫武汉,陈兵数万在凉亭河阻击日军西进。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前夕,陈赓、徐海东、陈锡联、刘伯承先后驻扎宿松。正是人类的这些频繁活动,给这块土地留下了大量的人类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战争遗迹、礼仪习俗、俚语歌谣。收集和保存这些浩如烟海、繁茂璀璨的遗物、遗迹、遗歌、遗俗,实质上就是为了保存人类生命的记忆,保护人类文明的成果,揭示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司国庆文化水平并不高,凭借自己的酷爱和喜好,凭借自己的执着和犟劲,凭借自己的年轻和一腔热血,在这块土地上,几十年如一日竭尽全力地搜集整理这些岌岌可危的民俗物品和民间文艺作品。做了一件极其了不起的极其有意义的事。我们为他获得的巨大成果而震撼而钦羡,为他清晰的民俗物件和民俗文化的保护思想而敬佩而赞叹,为他矢志不渝、不忘初心的搜集精神而稀嘘而感动。
他今年36岁,1983年国庆节出生,所以叫国庆。1米75的个子,不胖不瘦,结结实实。皮肤黢黑,面庞俊朗,棱角分明。说话、做事一板一眼,认认真真,不苟言笑。
他说自己小时候,爱玩好动,是一个闲不住、不安分的人。两次偶然的机会,让他终身爱上老古董和民俗文化。一次是1995年。他只有12岁,正在上小学六年级。一天他看到邻居家的小伙伴在门口磨刀石上磨一块古铜钱。铜钱四周是圆的,中间有一四方小孔。他好奇,上前问他这是什么东西,磨它干什么。小伙伴说磨古铜钱,四周磨出锋刃来,做飞镖玩。他叫小伙伴也给一个让他玩,他也想磨成飞镖。小伙伴真的就给了一块给他。回到家里,妈妈看到后说,这是清朝嘉庆年间的铜钱,留着有用。他便留着,并开始对古钱币产生兴趣,只要看到哪里有,就想办法买回来。一开始是用自己的玩具跟同学兑换,玩具兑完了,就找妈妈要钱去买。久而久之,越聚越多,越多越觉得好玩,越好玩就越想了解古钱币的来龙去脉,古钱币的价值和其中的故事。从收集古钱币开始,慢慢产生了对老物件的兴趣,慢慢开启了他搜集老物件的漫长之旅。
另外一次是1997年。他14岁,在读初二。一次跟爸爸的争吵,引起了对俚语的兴趣。司国庆从小到大一直都很倔犟。那时候,爸爸叫他要好好专心读书,不要把心思用在搜集那些破铜烂铁上,以免影响正常的学习,将来考不取大学,找不到好的工作。他不听,跟爸爸顶了起来。爸爸无奈,最后只好说:"到时候你会后悔的,火烧牛皮自转弯"。司国庆一直在城里长大,很少见到牛,也不知道火烧牛皮是什么样子。连续几天来,一直在琢磨着爸爸这句话的意思。后来突然发现家里有一根旧皮裤带。他便把这根皮裤带放在报纸上点火烧了起来。烧着烧着,发现皮裤带便慢慢缩紧曲卷起来,最后卷成了一个筒子形状。这时才真正明白了爸爸这句话的意思。原来是不听别人的话,只有自己吃了亏,才知道自己错了,才为自己找台阶下,打圆场。从这一刻起,他觉得这些民间俗语非常有意思,非常形象生动。他便开始大量收集记录这些长期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俗话、歇后语、歌谣、谜语和民间故事。正是因为小时候这些不经意的偶然经历,让他立志走上了搜集、保护老物件和民俗文化的道路。
三
12岁开始收集保存文物,14岁开始收集记录俗语歌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1999年,他初中毕业考入安徽省黄梅戏校,2002年毕业。毕业前在广州东莞实习的艺术品有限公司想留他在那里工作,他不干,毅然回家专业搜集他的老物件和民俗资料。父母担心他将来没有一个正当的职业,无法养家糊口。第二年农历冬月,又将他送去当兵。在合肥武警总队政治部文工团当了两年的兵。期间仅有一次回家探亲的机会。探亲假期是2005年5月1日至7日。刚到家的第二天,他便搭乘客车去50公里外的宿松县复兴镇搜集他的宝贝去了。坐车去,回头步行,便于去各村各户搜集。一路走,一路问,一路收,一路记。一直到晚上七、八点才赶回县城自己家里。余下的四、五天时间又分别去了宿松县千岭乡、佐坝乡及县城周边的村落,没有在家里休息一天。父母见他如此的执着和酷爱,当年农历冬月,放弃了将他继续留在部队的努力,让他退伍回到了家乡。2007在宿松县公安局千岭乡派出所工作过,2008年在宿松县公安局防暴队工作过。这些地方都没有让他安下心来。他始终想念和热爱的是他的老古董和民间文艺。自此以后父母放弃了任何的努力,让他一门心思专心致志地从事他酷爱的民俗物件和民间文艺作品的搜集与整理事业。
搜集的过程中,他吃尽千辛万苦。不管是酷暑严寒,还是白天黑夜,只要听说哪里有东西,他就毫不犹豫、立马动身前往。二十二年来,他的脚步从未停歇过。宿松二十二个乡(镇)所有的村庄,周边所有的县市,他都是反复跑来跑去。甚至是几百公里几千公里以外的隔县、隔市、省城、北京都跑过多次。收藏的路上,不知疲惫,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奋勇前行。
2014年7月一天的傍晚,突然接到望江县麦元乡在家开诊所的陈医生打来电话,说刚刚收到一个清朝时期的"齿录"册子。齿录册子是考取功名的人的生平事迹记录簿,相当于现在的人事档案。接到电话后,他生怕这个册子被别人买走,不怕夜深危险,不顾路远劳累,毫不犹豫地租了一辆车,连夜赶往望江,等把东西买妥再赶回家的时候,已是凌晨3点。
2O16年4月,有一天,像往常一样,去山里搜寻老物件和民俗资料。从县城坐车到宿松县隘口乡的西源村,然后就没有公路了。他只好下车爬山越岭徒步前行。过西源经隘口乡风和村陈屋组,再翻山去邻县太湖山里搜寻。跑了几个山里的村庄后,天时已晚,只好回家。回家没有别的好路可走,只能原路返回隘口乡的西源村。来回的山路凹凹凸凸,坡坡陡陡,沟沟壑壑,崎岖不平。徒步50多里,疲倦劳累,饥饿干渴。到西源搭上客车后,已筋疲力竭。车到县城,他下不了车,司机是一个熟人。只好开车把他送回家。他到家后,倒床便睡,一连睡了四天四夜。那次只收到了两斤做布鞋用的麻丝线、一只民国时期的卷沿口锅盖。他像这样出去累得半死半活回来却收效甚微的日子,已是家常便饭,数不胜数。
2018年8月,他在微信朋友群里结识了一位孙姓老人。老人平日里收集了一些地方古籍和票证。他的两个孩子在南京工作。对他的这些东西不感兴趣,他现在要处理掉。得知此消息,他立马搭车去安庆。在孙老人那里,他看到一册清朝道光八年的《宿松县志》。他如获至宝,当及就要买下。老人见他喜不自禁,开价5万。最后讨价还价,还是给了老人3万6千元。不惜重金买下这些稀缺的物件,他从不犹豫。
2008年农历冬月初十,风寒水冷。他骑摩托车去宿松县孚玉镇龙井社区桂屋组,找张小求老人搜寻民俗礼仪资料和老物件。由于去张小求家的道路因修桥而阻断,他只好绕路走旁边的田埂,田埂路窄不平,骑不多远就不慎连人带车跌倒在一尺深的水田里。路边两位大伯连忙赶来帮他把车子抬上田埂。他自己的衣服已全湿透。他拖着湿泥泥的身体推着已经发动不了的摩托车,坚持继续往前走。到达张小求家时,善良的张小求老人见他这个样子,连忙拿来鞋袜和衣服,叫他换上。张小求老人还帮他找有关村民唱了一些民歌,他边听边记,早把自己掉到泥田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到下午两点,张小求老人又带他去有老物件的村民家买了一些古品。3点多换上自己的衣服,返回县城。
像上面的这些例子,太多太多,不胜枚举。
在寻找这些老物件和民俗资料过程中,他不但吃尽千辛万苦,而且还经常吃亏吃气。一开始,他无法鉴定真伪,经常收到假货仿制品,或者出了高价却收到并不值钱的东西。周边的古玩商有几百家,稍有不慎就上当受骗。我们问他怎么才能不受骗买到真货。他说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有多买多查资料,多接触老物件、古玩商,长期摸爬滚打,反复吃亏上当,久而久之,自然就熟悉了,自然就能辨别真假。他说他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能真正辨别真假,才能真正不再受骗上当。
十年后可以不吃亏上当,但是吃气却一直无法避免。这主要表现在搜集民歌和民间故事方便。这些口头文学,只有年纪大的人才清楚。要请他们、哄他们、买他们唱或讲。绝大多数老人是乐意与司国庆接触的,特别是那些空巢老人,希望司国庆能经常去。他们同司国庆说说话,唱唱歌,心情愉快,排解了孤独和寂寞。有时候,司国庆还帮老人提水买东西,减轻了老人许多的困难。
搜集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一些老人不愿意唱或讲,或者他们的孩子不让他们唱或讲。为了去追寻一首民歌或一则民间故事,而这首民歌和故事又只有这一个老人会唱或者会讲时,这个老人或许身体不好,或许他的家人不让你打扰他。这怎么办呢?机会不能放弃,放弃了,以后可能就永远收集不到。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多去多等,等老人身体好一点,或者他孩子不在身边,乘机请老人唱或者讲。有时候,为了等一个老人,跑了几十趟才能达到目的。
2008年农历冬月,他结识了孚玉镇弹山村官塘组项多英老人。老人当时83岁。她既会唱民歌、民谣、小调,又会讲俚语、谜语。满身充满和承载着从明、清到解放初期的民间文化。司国庆喜出望外。他从2008年农历冬月到2010年农历正月,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光跑项多英老人家就达100多次。2010年农历正月,项多英老人去世时,他痛哭流涕,他买了香纸炮烛去烧香磕头,然后又把老人送上山才伤心地离开。
2009年农历冬月,得知宿松县孚玉镇蒋圩村的张的妹老人会唱民歌。她主要唱的有两首民歌《南风悠悠北风凉》和《当兵歌》。老人当时有83岁。第一次去找她时,老人想唱,她媳妇不让她唱,结果悻悻而归。为了想办法把老人熟悉的两首民歌收集起来,司国庆在两年的时间内,断断续续跑了16次之多,最后终于收录到了。张的妹老人活到了90岁。2016年老人去世时,他难过了好长时间。他说,二十二年,他已亲自送走了几十位老人。
司国庆就是这样深入广大农村,找老人们的聚集地、商店、茶馆,融入其中,与老人们一起唱,一起谈,一点一滴收集口头文学和民风民俗。一个年轻人,经常跟一帮老人泡在一起,不知情况不理解的人就说他是疯子,有神经病。有时甚至出来打他,放狗咬他。他一直没有打过退堂鼓,从不觉得畏难可怕。他跟我们讲述这些经历的时候,毫无惧色悔意,似乎在讲着别人的故事。难怪他爸爸说他"犟",就是他自己知道了"火烧牛皮自转弯"的道理,他也不转弯,一条路走到底,终生不弃,无怨无悔。
二十二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城乡,对民俗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作出了很大的付出。他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搜集整理、鉴赏识别的能力。经常上网查找民歌演唱资料,结识民歌专家、学者,向其学习民间音乐的相关知识。去图书馆阅读刊物和购买资料。力求将这些搜集来的民俗文化进行科学整理、妥善保存和正确传承。
四
司国庆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爸爸叫司敬忠,已经66岁,陪他们一起住在租来放老物件的学生宿舍里,帮助儿子照看孩子和这些老物件。妈妈叫赵永枝,今年57岁,在北京一家书画工作室上班。他老婆叫郭文红,今年30岁。年轻漂亮,性格随和。司国庆说,他和爱人是经人介绍认识成家的,没有时间去谈恋爱,更没有时间深入全面了解郭文红,真没有想到结婚后老婆会这么好,会这么支持他。郭文红在家专门照顾孩子和协助司国庆管理老物件。他们有三个孩子,大孩子是女儿,今年10岁。两个小男孩是双胞胎,今年9岁。孩子都活泼机灵,天真可爱。乡下一些老年人,看到司国庆一胎两个男孩,都说是司国庆积德行善得来的,是他为祖先保护老物件,传承古文化,祖先保佑的结果。是不是祖先们真的地下有知,不知道。如果真的地下有知的话,他们应该知道司国庆是在竭尽全力拼死拼活地保护着他们遗留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保护着他们的发明创造和文化遗产。司国庆及其家人是应该得到保佑的,应该保佑他们一切平安,万事遂心!
司国庆是独生子,父母在宿松县长途汽车站旁边有一栋两间三层的200多平方米的门面楼房。门前南来北往流动的人较多。早年,父母利用这个优势在家经营餐饮业,挣了一些钱。这些钱全部用在了司国庆购买老物件和从事民俗文化搜集活动上去了。司国庆说,他自从收集老物件和民俗以来,已经用掉了父母100多万元。觉得很对不起父母,现在又对不起妻儿,妻儿跟着他东搬西迁。自己没有半点经济来源,全靠出租父母的门面房。房租每年10万元。其中6万元还要继续用于购买老物件和下乡搜集资料用,只留有4万元用于家庭生活开支和孩子上学的花费。妈妈在外上班打工挣点钱,有时还要贴补他们。
当我们快要离开的时候,他告诉我们,他目前最担心的是这些老物件的保管。一开始,东西不多,主要是放在家里收藏。现在太多了,一般的地方放不下去。为了保管这些老物件,他伤透了脑筋。曾多次搬迁转移,到处寻找它们的安身之所。
2013年7月之前,主要是堆放在自家门面楼房里。一层是店铺,不能放东西,容易被人拿走。二、三层及楼顶都可以放。楼顶有100多平方米,能放不少的东西。再放不下,就放到岳父家去。岳父家有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院子,能放不少他的老物件。
2013年7月1日,趾凤乡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增加旅游看点,营造旅游氛围,请司国庆将他的物品搬到靠近乡政府的养英山庄去展览。养英山庄是清朝光绪年间进士、钦点吏部主事、通议大夫贺颀之子贺廷桂1915年建的。据《养英山庄记》记载,当时是为了培养英才而建造的。山庄一进五重,中为堂厅,两侧各4排正屋,每排4间,正屋两侧各有偏房两间,山庄左侧建有学堂1幢9间,共有房屋78间。山庄系砖木结构的徽式建筑,青瓦白墙,飞檐翘角,古色古乡。庄内有天井、回廊、花园、石径。是宿松一处古建筑旅游景点。乡政府叫司国庆到那里去展览民俗老物件,其初衷是好的。当时划拨了24间房子近1000平方米的面积给他作展厅。展了一年的时间,他一个人既当管理员、解说员,又当保安员、保洁员,还要料理自己的生活杂事,更无暇顾及搜集其它的老物件和民歌俚语。最终导致停展的是因为房子倒塌。该山庄由于年久失修,房子破败、漏风、漏雨、阴暗、潮湿。展览期间,倒塌了8间房子,其中4间摆放了他的老物件,砸坏了一部分碗、缸、壶、钵、耙、耖、犁、锄和水车等,损失达万元以上。
2015年7月,在离县城6、7公里的佐坝乡徐岭村租得一处空房,每年租金8000元,一次性付清三年24000元的租金。由于屋里东西放不下,司国庆想在屋后开挖一块300平方米的院子,用来堆放余下的老物件。可是,开挖后不久突然塌方,大量的山水涌进来。无奈两个月后只好又将东西搬走,白白损失了24000元。
2018年3月,搬到了现在的"五?七"大学旧址。这是一个进出不便、房屋处于遗弃状态、学校随时有可能拆迁另作他用的老学生宿舍。房租每年也是8000元。由于无法确定租期,所以他的东西只是粗略地分了一下类,然后乱七八糟堆在屋里。
司国庆说,每次搬迁费神劳累,还要花去不少的搬迁费,而且还经常损坏东西。自己最大的愿望是有一个4000多平方米的固定场所,能够长期保存和展示自己的收藏,让这些民俗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他说,家里的钱已经被他用光了,自己现在确实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非常担忧长此以往这些辛辛苦苦收集起来的老东西因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会被损坏、丢失甚至被盗。他也想过,如果把它们卖掉,肯定能发大财。但是舍不得。从一开始就没有想到要卖掉这些宝物。平时,经常有人上门要买走他的老物件,除了一些重复件外,他从来不卖给人家。为此还得罪了不少的熟人。
后来,我们从县文化管理部门得知,司国庆收藏的老物件和民俗资料之多,在安庆市7县1市中,无人能够与之相比,就是在安徽省也是名列前茅。当我们五个人离开的时候,我们非常庆幸来参观了司国庆收藏的老物件和民间文艺作品,确实让我们受到了启迪,拍摄《画说宿松》的视野得到了拓展,增加了新的认识。但是,同时对宿松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心情也像司国庆一样,感到焦虑和担忧。希望政府或者社会有关人士伸出援助之手,及时提供可靠的永久性场所,让司国庆的这些老物件和民间文艺作品能够得到妥善的保管、展示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