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文化园

单霁翔:改革开放四十年,奋斗着,幸福着

2019-04-08 15:48:02       来源:人民网    作者:记者 黄维

  编者按: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不仅源自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源自我们的文化积淀和精神信仰,更源自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文艺作品,以及创作这些作品的德艺双馨的文化大家。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怀揣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敬畏之心,人民网推出融媒体文艺栏目《见证人丨致敬改革开放40年·文化大家讲述亲历》,邀请改革开放40年以来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大家,分享其求艺之路的艺术探索与思想感悟,呈上对改革开放40年文艺发展最具诗意的表达,通过有情感、有温度、有底蕴的人物呈现,彰显艺术作品的时代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本期节目带您走近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1978年,彼时的单霁翔是一个没有读书机会的工人;40年后,他成为“世界最大四合院”——故宫的守门人,用心守护着这片文化圣地。四十载风雨兼程,单霁翔正带领故宫博物院迈向世界一流博物馆的行列,愿将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对于我个人而言,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我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四十年。”谈及改革开放,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感触颇深。他的人生正是因改革开放迎来转折——

  1978年,单霁翔还是一个没有读书机会的工人,正是改革开放为他带来了珍贵的学习机会,从此上大学、留学一直读到博士。

  40年后,这位从小在四合院里长大,却从没想到自己会到“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来工作的人,在58岁那年,走进故宫,最终成为一位重启宫门的故宫守门人。  

  时至今日,单霁翔仍清晰地记得六年前刚入宫时的情景:到任第一天,踏进宫门、挂上工作证的那一刻,就有如履薄冰之感。

  那一年,他已在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岗位上任职10年,彼时的故宫遭遇“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哥窑门”、“瞒报门”等十重门后,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当组织找到他谈话征求意见时,他只说了三个字“我愿意”,并暗下决心“必须要一竿子插到底地把安全工作、为观众服务工作抓到底。”

  “在这六年的时间里,我的每一天都是新鲜、紧迫和深刻的。必须承认,故宫博物院院长是一个风险很大的岗位,一定要把每一件事都预想好、安排好。”从“十重门”危机,到如今因观众冲刺看名画引发的“故宫跑”,成功实现观众限流,开放面积不断扩大,爆款文创深受追捧,精彩展览应接不暇。六年间,故宫不再只是一个来京旅游的打卡景点,而是成为了一座饱含历史的文物古建、一个有温度的博物馆。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夕,记者走进故宫博物院,独家专访院长单霁翔——

  从“到此一游”到“故宫跑”:故宫的“八心”秘诀

  人民网: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如果让您传授故宫经验,您觉得可以归纳几点?

  单霁翔: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非常接地气,其涵义就是让博物馆成为连接公众与多元文化的纽带,用创新的方式方法,吸引更多公众来到博物馆,感受博物馆的文化氛围,获得深刻新鲜的文化体验,共享丰富的文化成果。

  总结故宫经验,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切工作要以观众方便为中心,设身处地地在博物馆当个观众,每天走上一趟,你就知道观众在哪些方面还不方便,这样你就会有所改正。

  要想向普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打开尘封的历史,解读经典的文化,就需要用一种生动的、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加以表达。新颖的形式、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内涵、传递出的“正能量”,恰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元素。我们的成功案例很多,而归于一点,就是把故宫博物院丰富多元的文化元素以及强大的文化资源,与当下人们的生活、审美和需求有效地对接,为大家提供取之不竭的精神食粮,也努力让故宫博物院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既有辉煌的过去,有尊严的现在,也能健康地走向未来。

  人民网:近年来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渐渐从重管理到重服务转变,我们也深切感受到博物馆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对此,您怎么看?

  单霁翔:我曾经用“诚心”“清心”“安心”“匠心”“称心”“开心”“舒心”“热心”八个词,来总结故宫博物院应如何服务观众这一问题,其本质是要求故宫博物院要采用人性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目的是让故宫文化资源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场管理革命。  

  节假日的故宫游客众多

  人民网:2013年我们采访您的时候,您提到遗憾:就是很多观众进到故宫后一直往前走,而错过两旁的精彩展览,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吗?

  单霁翔:这已经不再是遗憾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成为了让我极为欣慰的一件事情。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有两个现象特别突出,一是过去80%的观众“到此一游”,没有看到故宫博物院的展览就出去了,现在80%的观众都要看院内的各个展览,无论是午门城楼上的各类特展,还是珍宝馆、钟表馆等常设专馆,以及2015年开放的外西路区域,每天都迎接熙熙攘攘的观众前来参观,节假日期间很多展厅门口还排起长队,这在以往是极为少见的;再有,过去看展览的观众中极少能看到年轻人,估计连30%都不到,现在这个比例彻底逆转了,展厅里70%的观众是年轻人。对于我们来说,现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从“故宫”到“故宫博物院”的彻底转变。

  人民网:这源于故宫近年来策划了一系列高品质展览,但随之也出现了“故宫跑”的现象。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优秀文化的热忱,同时也反映出优质文化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您怎样看待这一冷一热?

  单霁翔:2015年的“石渠宝笈特展”和去年的“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举办期间,都发生过“故宫跑”现象,我们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分发号牌、分时段参观等,保证了观众参观秩序和安全,同时也收获了很多启示。

  故宫博物院究竟怎样做到既妥善保护文化遗产,又满足广大民众的文化需求?最现实的做法,就是努力扩大开放,举办更多观众喜闻乐见的展览,让更多深藏不露的文物藏品以更加富有创意的方式与公众见面。同时,也要不断创新观众服务方式,避免观众长时间排队等候,以精细化的管理措施,保证观众的参观质量。再有,努力举办“立体化”展览,通过数字影像辅助导览、展览宣传策划等,并且针对重点展览研发相应的随展文化创意产品,让一项展览的社会影响最大化、观众体验最优化。

  人民网:“火”的不仅仅是故宫展览,还有多款“萌萌哒”的文创产品。您觉得怎样把文创产品的时尚化、年轻化和故宫深厚的文化底蕴相融合呢?

  单霁翔:很多媒体热衷于宣传故宫“萌萌哒”的文创产品,实际上“萌萌哒”的文创产品并不占故宫文创的主流,不超过总量的5%。去年年底,故宫已经研发了10500种文创产品,大量体现故宫文化底蕴、实用性强、制作精良、创意十足的故宫文化创意和数字作品,正在以各种鲜活生动的方式走出紫禁城、来到社会民众身边。

  故宫博物院一直在思考故宫文化如何与今天的人们生活顺畅对话的问题,希望能够用文化创意,将文化遗存与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对接起来,让故宫博物院更加“接地气”。希望能够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载体,让传统文化与观众的文化需求完美“对接”,研发出具有故宫文化内涵、鲜明时代特点,实用性强、绿色环保、价格合理,贴近观众需求的故宫元素文化创意产品。

  人民网:您提到要把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故宫博物院新馆选址和设计已基本完成,未来在科技与文化方面将得到最好的交融呈现。能具体谈谈有哪些规划吗?

  单霁翔:作为“平安故宫”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目前进展顺利。新馆选址在海淀上庄地区,南面是颐和园、圆明园,北面远处是八达岭和十三陵,占地十万多平米。北院区将进行多功能的分区使用,包括文物修复与展示中心、故宫文化传播中心、宫廷园艺中心、科技保护研究中心等。其主要功能是作为大型文物保护修护中心和博物馆展厅,同时建设数字博物馆,使故宫博物院数字技术能够得到展示。

  新馆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文物修复地,比如1500块大地毯、33000件武备仪仗,这些大家具在故宫文物院没有空间修复,所以要建一个大型的文物修复地,让观众在这里既能够领略到故宫文物藏品的丰富多样,也能感受到各类文物修复技艺的精湛与高超,以及“数字故宫”成果的精彩纷呈。二是跟故宫历史文化关系不大的藏品展览,如白沙宋墓100多箱出土文物等建国以后陆续进宫的藏品,可以在新馆气势恢宏地布置出来。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