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文化园

出发从北京回到原点

2018-10-24 22:47:00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陈大良

  文墨和着乡情浸润着秋色浓浓的淮北大地。

  2018年9月12日中午1点50分从北京驶来的G33次高铁与安徽省城合肥驶来的G7452次高铁停靠在京沪高铁的宿州东站,笔者和老同学张芬之仅相差三分钟相继走出站台握手相拥。

  我们此次的宿州之旅,经过长达数月的精心安排,是为完成芬之回故乡和母校签名捐书及作励志报告而行的!

  早在五六月份,芬之就与我商定,等他的个人传记《出发——我的如谜人生》一书在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即让我陪同前往故乡的几所母校参加他签名捐书、售书和举行个人成长励志报告的活动。遵照芬之的嘱托,我立即与相关母校沟通,请求予以支持。

  我与芬之乃同窗好友,都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毕业于宿县农业专科学校(宿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的学子。离校52年来,我俩曾多次返校看望师长,母校以我们的出色表现而骄傲,我们也为母校的发展壮大而自豪。但岁月没有抹去对故乡的眷恋,浓厚的母校情结一直伴随着我们走到今天。

  六年前的2012年,也是一个金色的季节,芬之将自己新出版的三部著作《生死一步之遥》、《文海拾贝》、《爱的心语》计6000册,赠予母校和家乡灵璧县的一百多所中小学。那一次我昼行夜宿,一路随行,感受到他赤诚而又火热的桑梓情怀。为此,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还特地为芬之此举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称芬之“充满对故里、对后学的深厚期望,是一种对家乡、对教育事业的赤子情怀”。六年后的今天,芬之再次饱含激情,不辞辛劳,再行善举,的确难能可贵。对此,我理当再次陪同,为之倾力,并为之倍感欣慰。

  9月上旬,芬之将他飘着墨香的《出发》一书,连同他拟好的个人励志报告书面提纲寄达母校宿州职业技术学院。下旬,芬之要求我回母校打一次前站,配合母校具体落实此行的各项事宜,以体现尊重和确保活动效果,同时将《出发》一书的最新发行动态、销售情况以及读者反响等信息向学校通报,还嘱我在可能的情况下配合相关媒体对《出发》做好宣传推介,以扩大该书的读者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不巧的是我因突发冠心病,做了心脏支架手术而影响了计划实施。当时我的心情很着急,担心给芬之回故乡和母校捐书作励志报告带来影响。或许是因为母校的真诚感化抑或是受到芬之善举的无声激励,冥冥之中,病情出乎想象地一天天好转,令我十分欣喜。于是我决定由家人陪同赶往母校与院领导见面。当时,在外地学习的夏莉院长十分重视,委托主持工作的陈东旭副院长在百忙中接待了我,并表示,届时学院将组织新老师生代表在大课堂听取老校友张芬之的励志报告,现场举行签名赠书,还要为我举行一个简短的赠画仪式。把这一切安排妥当,我拿起手机向芬之做了通报,并与他商定了行程日期,我才一百个放心地返回合肥。

  芬之此次回母校签名赠书和作励志报告,除了在宿县职业技术学院做了安排,还在家乡灵璧县四所中小学,下楼镇小圩小学、下楼镇中心学校、王集中学及渔沟中学做了安排。

  9月12日下午,在我们驱车去灵璧时,芬之向我讲述了他在G33途中所遇到的惊险一幕。当G33次列车到达徐州东站时,芬之将站名听成了宿州东站,匆忙中拖着行李箱走下站台,穿越了几十个台阶的地下通道后,猛然发现下错了站,当即拉着行李箱奋力往回奔跑。由于心急怕赶不上车,芬之快奔上站台时重重地摔了一跤。但他“噌”地爬起,居然在开车前30秒冲上了列车。芬之上车后,发现自己的左腿关节处跌破,渗出了血迹,好在没有大碍。听到这里,我不由得惊叹:列车在徐州东站只停靠短短的4分钟,这一来回的下车上车,距离并不短,对于年过七十二岁的芬之来说,是何其短暂又何其匆忙啊!

  然而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灵璧县教体局安排接站的驾驶员竟然也将宿州东站听为徐州东站,把汽车开到了徐州东站而空载返程!世上竟有如此巧合的事。芬之笑笑说:“此乃天意也!六十年前,我曾送母亲在徐州医院看病,十几岁时也曾骑自行车到徐州卖过粮食。这次回故乡,怎么也要到徐州落个脚,看一看啊!”当然,假如芬之那天赶不上当次高铁,也可以乘接站的小车回灵璧,徐州—宿州,岂不是错得可爱而又奇巧。

  当天晚上,我和芬之在朋友的安排下,在下榻宾馆与灵璧县教体局尹传华局长以及退下来的县人大常委会原两位副主任、县水利局刘局长和老校友陈正学等,亲切会面、聚餐,同时商定未来几天在灵璧县几所学校的活动日程。

  活动的第一站,是下楼镇中心学校。

  中秋的灵璧大地,风和日丽,空气中飘荡着丰收的喜悦。距县城百余里的下楼中心学校,以更加整洁清新的面貌迎接芬之的到来。教学楼正方的电子屏幕上打出了“热烈欢迎张芬之总编辑到校签名捐书并作励志报告”的大幅标语。我们一行在赵副校长的热情陪同下,坐在几张桌子一字排开的主席台前,芬之兴致勃勃地面对坐在小马扎上的数百位师生代表,进行了捐书和签名售书活动,并作了半个多小时的励志报告,赢得了满场热烈的掌声。一小时后,芬之来到母校小圩小学,学校的电子屏幕上打出了红色标语,上面写着:昔日,您曾为母校骄傲,今日,母校因您而自豪。芬之在校长徐德文的引导下,先到学校会议室,与久等的乡亲们亲切会面。随后向全校580多名师生介绍了个人离开家乡之后50多年的奋斗历程及人生感悟。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报告中,天上飘起了蒙蒙细雨,但师生们全神贯注,安坐如钟,无不为老校友芬之先生的励志精神所感染,不时爆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

  报告结束,芬之乘坐的汽车将要启动离开时,一群小同学飞快围到汽车旁,一拨接着一拨,纷纷将手中的笔与本子、纸张递到芬之面前,请求签名留念。芬之让车停下来,一一满足小学生们的要求。赶来的同学越来越多,由于时间关系,校长不得不劝同学们离开,可有谁愿意错过这难得的机会呢?芬之的手写麻了,眼睛也有点模糊了,可无论如何也停不下签字的笔。小学友们期待的眼神和争先恐后的场面把芬之感动得泪水盈眶……

  12时50分,在乡邻的簇拥下,芬之来到生他养他的小圩村。老村支书张荣军向他介绍了村子这些年来发生的变化以及新农村建设规划,并在村政务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前合影留念。芬之置身花园般的小圩乡村街道,十分感慨改革开放带给家乡的巨大变化,指着街口一块“幸福小圩”的村名牌匾,深有感触地说:“在小圩前面加上‘幸福’二字真是名副其实啊!”在当天的午餐上,父老乡亲与芬之忆旧事,谈未来,话发展,话题多多,乡情殷殷,有说不完的心里话,道不尽的阔别情。芬之的初中同学张桂荃回忆起昔日为芬之带窝窝头回家孝敬母亲的事,眼含热泪,感慨不已。结束时,芬之用年少时在家乡为乡邻们唱过的大鼓书《花木兰从军》中的一段唱词,为大家即兴演唱,依然是那么情切意切,字正腔圆。芬之饱含乡情乡音的演唱勾起了大家对早年乡间生活的回忆,乡亲们神情激动连声称赞。正可谓,小圩村的一顿午餐,仿佛一次“历史性的约会”,血浓于水,肝胆相见,让大家难舍难分。

  王集中学的励志报告精彩感人。全校24个班级的一千多名师生,整齐地列坐在教学大楼前的广场上,期待着分享芬之老乡友的励志事迹。校长田永恒在报告前,满怀深情地介绍了芬之的人生简历,对芬之回家乡捐书作励志报告的善举表示衷心感谢和热烈欢迎。芬之感慨万端地说:“50年前,我从王集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走出,在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大学学历的情况下,靠着党和人民的培养,靠着个人的刻苦自学拼搏进取走到今天,成为身在京城的正厅级领导干部。我的进步与成功,再次证明逆境催人奋发,自学可以成才,幸福和成功只能从奋斗中得来!希望同学们从现在起,立下志向,勤奋读书,为创造不平凡的人生不懈努力。”芬之的报告与师生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在现场响起。

  在王集中学,该校初二(一)班女同学张烁影手捧《出发》,随着一声清脆的报告走进了校长办公室,请求在此休息的芬之为她签名留念。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在场的我也为之惊喜。我问她为什么要独闯校长办公室请芬之签名,张烁影高兴地说:“我在网上查阅了张芬之先生的履历,并阅读了电子版《出发》和他的其他著作,我十分崇拜张芬之先生,想请他签名作个纪念。”

  9月14日上午,我们一行驱车来到当年芬之读初中的灵璧县渔沟中学,学校的领导们在校门口热情迎接,同样,学校教学楼的电子屏幕上打出了“热烈欢迎张芬之总编辑回母校捐书讲学作励志报告”的大字标语。进入校园,在校长吴恒卫等校领导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学校体育文化广场、学校花园以及整洁干净颇具规模的教职工生活小区,得知母校这些年获得了诸多荣誉,成为远近闻名的一所中学。芬之对母校的发展变化十分赞赏。芬之说,今天的学校和我当年上学的情景已不能同日而语了,作为从这所学校走出的学子,我感受到了家乡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的繁荣进步,为母校的巨大变化感到欣慰。芬之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母校取得更大的发展,获得更多的荣誉!之后,芬之走进学校实验大楼三楼报告厅,向600多名师生代表作了精彩而又感人的励志报告,并现场举行《出发》签名赠书活动。校长吴恒卫在总结发言中充满敬意地用了三个“震撼”表达自己对此次活动的感想。他朗声说道,对张芬之先生的精彩报告感到“震撼”;对张芬之学友历经艰苦自学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震撼”;对张芬之个人传记的出版成功,能拥有这么多好的评价感到“震撼”。同时对张芬之先后三次回母校赠书由衷敬佩。

  17日上午,雨后初晴,碧空万里,地处宿州市北城的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宁静祥和。学院巨大的电子屏幕上“热烈欢迎本校优秀校友张芬之”的标语光鲜夺目。在三楼会议室夏莉院长首先向张芬之一行介绍了学院这些年的发展变化,随后由陈东旭副院长、李玉峰党委副书记陪同来到学院图书馆大课堂,为等候在那里的700多名师生作报告并签名赠书。芬之神采奕奕,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以饱满的激情向校友们汇报了离校50多年来的个人奋斗历程。师生们聚精会神,听得仔细认真,不时爆发出掌声和唏嘘声。笔者应邀讲话,重点对芬之的励志事迹作了补充介绍,并将个人为《出发》写的书评与大家分享。寄望同学们能静下心来,认真阅读老校友的这本传记,从中吸取营养,受到教益,进一步规划人生,咬定青山,一往直前,闯出不平凡的人生之路,做新一代张芬之式的好学生,以不负时代、学校与家长的培养教育!

  报告会之后,笔者将个人的一幅六尺山水画作品,赠送给了母校,夏莉院长主持了简短的赠画仪式,并与芬之一行共进午餐。

  18日,宿州新闻媒体,《拂晓报》、宿州教育网、宿州电视台分别以“回馈父老,启发后学”为题,对芬之回母校捐书及作励志报告的活动作了报道,在当地产生强烈反响,为此次颇有意义的活动划上了圆满句号。

  这里,还有一个插曲,说来又是传奇。9月18日上午,芬之和我圆满完成了回乡捐书和作励志报告的光荣之旅后,我乘高铁回合肥,他乘高铁返京。但之后芬之告我一件事,几乎让我出了一身冷汗。

  原来18日上午,芬之去宿州东站乘高铁,因亲友送的家乡土特产多,分量较沉,他匆忙之中也忘了发快递。当芬之带着大包小包登上东站内徐徐上升的滚梯时,突然一包东西倾斜,芬之一下子跌倒在滚梯上。滚梯不停,芬之倒在梯上往下滑,迟迟站不起来。他的右臂被滚梯齿轮擦出了五道血印,屁股上也扎出了六处血点。幸亏一位小伙子冲上去关掉电源,把他扶起,才避免了一次严重事故。芬之从滚梯上站起来,好在没有摔伤筋骨,行走自如。此时,离开车还有5分多钟。他已顾不上掉落的土特产,急忙拉起行李箱,快速奔向即将启动的列车。女乘务员见是一位老同志,立刻让他把沉重的物品交她看管,保证到站请“小红帽”帮忙送下车。芬之连声道谢,接着走过8节车厢,才来到列车最前面的一等座车厢就座休息。

  当天下午三点多,列车到达北京站后,一位“小红帽”笑脸相迎,帮着推着行李和物品,一直把芬之平平安安送到接站的亲人面前。

  细想想,芬之此次回乡,前后两次跌倒,一次比一次惊险。但七十三岁的老人,居然经受住了摔打,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这只是偶然的幸运,只是身康体健吗?!不是,这是应了那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好人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

 

  附18日拂晓报二版的有关此次活动的新闻。

  回馈家乡父老 激励启发后学

  张芬之回乡签名赠书举行励志报告

  本报讯  9月13日至17日,年逾古稀的灵璧籍中国新闻出版界著名人士张芬之从北京回到故乡和母校,先后在下楼中心小学、小圩小学、王集中学、渔沟中学及宿州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签名赠书暨励志育人报告。连日来,计有4000余名师生聆听报告。

  张芬之是灵璧县下楼镇小圩村人,于1964年离开家乡,求学、参军、工作,一路出发,风雨前行,在党和人民的培养下,靠自己的辛勤笔耕,从一个生产队会计逐步成长为正厅级领导干部,先后担任中国报刊报常务副总编辑,中国新闻出版报副总编辑、总编辑。198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95年获得全国韬奋新闻奖提名奖,1993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高级编辑,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被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聘为兼职博士生导师。他曾连续16年担任中国新闻奖评委,连续8年担任国家新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张芬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50余年来,写作了大量新闻文学和理论文章,先后出版《笔耕录》《敬业走笔》《人生是杯苦酒》《做最好的党员》《生死一步之遥》《伏案拾萃》《文海拾贝》《爱的心语》等新闻文学理论专著15部。今年6月,他在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出发——我的如谜人生》。该书以质朴的文字、白描的手法、真切而动人的故事讲述了自己逆境奋发、风雨前行的奋进历程和成长成功的足迹,同时该书也浓缩了共和国60年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全书催人泪下、发人深思,通篇闪耀着做人、做官、做事、做学问的人生哲理。

  据悉,张芬之在2006年退休后便将1000余册藏书捐赠给王集中学;2012年又向灵璧县100多所中小学捐赠个人三本新著6000册。此次回故乡和母校捐赠《出发——我的如谜人生》,做励志育人报告,是他第三次为家乡父老乡亲做好事实事,被称之为爱心之旅。    (陈大良)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