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文化园

李伟——黄河澄泥砚代表性传承人

2018-08-03 16:05:07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卢新松

  

  他从小就接触澄泥砚,跟随父亲制作澄泥砚呕心沥血数十载;他创作的“瑞龙戏珠:2008和谐中华迎奥运”大型横幅画卷式黄河澄泥砚,被北京奥组委永久珍藏;他的“国色天香”等三幅澄泥砚作品,被选进了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美术教材中;在越调艺术大师申凤梅诞辰90周年时,他用澄泥砚出了一尊68厘米高(代表申凤梅享年68岁)的申凤梅雕像,如今珍藏在周口市申凤梅艺术纪念馆;他的澄泥砚作品如今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他就是在2007年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伟先生。

  在河南省会郑州以西约120公里的地方,有一座美丽的山城,她的名字叫新安县。新安是河洛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这里山清水秀物华天宝。早在几十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和繁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和华夏文明。相传皇帝、炎帝曾在这一带活动,因而人们又称新安为“表里山河”、“帝王之乡”、“炎帝之根”。域内有世界地质公园黛眉山、万里黄河第一湖万山湖、中国嶂谷第一谷龙潭峡、中国第一馆千唐志斋、黄河第一关汉函谷关、黄河绝版奇石——奇石山庄、中原第一寨——黛眉寨、黄河明珠——荆紫仙山、皇帝密都青要山等风景名胜。

  现年53岁的李伟先生就居住在新安县仓头乡横山村,只是后来因小浪底水库的建设而搬迁到了如今的孟州市横山移民新村。

  随父学艺

  李留照是李伟的父亲,他是一个民间艺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爱好广泛,书法、雕刻、绘画都不在话下。曾获得“新安县政协委员”、“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十杰民间工艺大师”、“十杰企业家”、“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会员”等诸多荣誉。1988年,他就开始挖掘研制我国历史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

  经过几年的苦心钻研,潜心研究,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黄河深积泥料加入多种化学元素,调配成砚泥,终于成功地摸索出一整套失传已久的古虢州澄泥砚制作工艺,并创新出百余种几十个系列砚品。

  他的事迹曾以《墨情不至境由心造》为题分别在《河南科技报》、《洛阳日报》、县志丛书《新安弄潮人》、大型报告文学《走向新世纪》丛书中刊载,并赴京参加人民大会堂、国家体改委、《农民日报》社举办的“走向新世纪”主人翁经验研讨会,受到了国务委员陈俊生的热情接见。他制作的澄泥砚在首届洛阳民俗庙会上被评为“河洛一绝”,并以优质产品赴日本展出,先后荣获了中国名砚博览会金奖、全国科技博览会金奖、河南省第二届民间工艺博览会特别金奖、首届中国国际民间工艺博览会金奖等。1996年其作品被洛阳市人民政府作为高级礼品赠于李鹏总理及夫人;国家领导人李德生、阿佩阿旺·晋枚、谷牧、王光美、彭佩云等党政要员均有收藏。

  1990年,为使澄泥砚这一国宝发扬光大,李留照在家乡横山村建立第一个洛阳市新安澄泥砚厂。当时学徒都是村里的人,大约有二三十个人,李留照手把手教那些学徒,对性别年龄没有要求。

  由于受父亲的熏陶,李伟自幼也酷爱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1985年,他考入了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书画学院”学习,后进入中央美院雕塑系专业进修。父亲建厂后,他也正式随父亲学习黄河澄泥砚的技艺。

  通过父亲的言传身教,加上自己的刻苦钻研,不懈努力,经过三年学艺,他逐渐从一个学徒,成为一个熟炼的工艺技师,技艺方面也从简单的模仿,达到了独立创作阶段,在厂里成绩优秀,多次受到奖励,1996年被提为厂长助理。

  1999年,作为小浪底水库的移民,李伟和家人一起搬到了焦作孟州后,创办了河南省孟州市澄泥砚研究所和孟州市瑞龙黄河澄泥砚厂。

  制作工艺

  说起澄泥砚的制作,李伟也毫不保留。他告诉记者,澄泥砚的制作工艺极其繁杂且技术性很强,单说这泥料的选择,就要踏破铁鞋,如同大海捞针一般。一般在初春、深秋季节,每次都要花费几天的时间,沿着黄河滩寻找需要的泥土。选泥不仅看颜色也要看细度,沉淀时间不同表现出的颜色也不一样,时间长的泥块深而硬,时间短的泥块浅而软。最重要的是,要寻找黄河表层三到四米以下的古泥,一般都千年以上的沉淀,这样的泥泥性柔和,不燥。

  黄河滩的泥不是一层一层的,而是一窝一窝的,有的地方有,有的没有。有的沙质大,泥少,可塑性差,要找可塑性好的、土质细的、沙质少的泥。

  泥土选好以后,紧接着便是对它进一步筛选、过滤,也就是澄泥。别小瞧这澄泥,它又是一个看似简单,却不易掌握的一个关键环节,要经过三次过滤,三次沉淀,过粗、过细都不行。

  选泥、采泥后就开始沉腐,也就是院里风刮日晒,一般得一年左右,经历春夏秋冬的自然风化,黄河泥就自然形成了阴阳调和,就像经过春夏秋冬四季的麦子一样,自身就完成了生、长、化、收、藏的阴阳协调,自然和谐,也更养人,不但泥料更细腻,泥性也不燥,不易开裂。

  沉腐之后就是泡泥,捡沉腐表面的泥在泥池里泡一天,搅拌成泥浆,细罗、绢布过滤三遍,充分把杂质剥离,沉淀到沉淀池里,大约得一个月,过滤时候加一些矿物质,大约有十几种,以增加密度、重量、硬度。

  沉淀一个多月成泥块,挖出来就可以揉制,像和面一样,再加十几种矿物质,和土充分融合,借助木棒、铁棒等工具,采取摔、揉、打的手法。

  接下来,根据设计图纸和造型,造出雏形,一半采用塑、雕、捏等手法,大致形状做出来就放一段,不能暴晒,一般都在常温或者潮湿环境下,也就是15度左右。晾晒两三天后,泥稍硬的时候,根据造型,做些细化。一般来说,从粗胚到制作完成,周期将近一个月。型做好后,细砂再打一遍,做出来表面更加光滑。

  胚子做成后放一段时间彻底干燥,基本上九成干,开始炉窑烧制。先烘干,再大火慢烧一星期左右。一般经过前期小火、中期大火、后期降火三个周期,火温达到900度到1000度烧熟,这样胚子就烧成了。这个过程全凭经验,通过看火塞来判断温度。

  烧窑最关键,这个过程不能急,要耐住性子。根据胚体的大小,烧制过程中灵活掌握,稍一粗心,火上来急了或者该上火不上火,就会引起胚体炸裂,影响成品率,稍有不慎就前功尽弃。

  澄泥砚呈现什么颜色,完全由窑变定色那一刻决定。在出窑之前,谁都不知道是什么颜色,因为澄泥砚在制作的过程中像瓷器一样要经过烧制,所以也会经过一个窑变的过程,这就让每一个澄泥砚都显得不近相同,也让澄泥砚呈现出了朱砂红、鳝鱼黄、檀香紫等诸多色彩。可以说每一件澄泥砚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烧成后就晾窑十天,然后打磨、抛光。出窑的时候要熏蒸,药仪里边含有防腐中草药,熏蒸后写字,渗到墨里边,一是含有香味,二是写得字光亮,然后成型包装。

  李伟不但在技艺方面深得父亲言传身教,并且还通过细致钻研推陈创新。

  澄泥砚以前是材窑、煤窑,因为环保的要求,他就尝试开始用电窑,可以说是创新的烧法。试验了两三年,想让温度和成色如何达到煤窑那样的效果,从小窑开始,上千次试验都有,因为砚台厚薄不一样,刚开始摸不准,温度掌握不住,烧不成,总是炸裂,后来来回烫,终于烧成了,但是颜色变不了。后来又试验,颜色终于也变好了。2016年10月试验成功,现在他的技术基本上日趋成熟。

  其次从内容和形式上创新。即使是艺术品,也离不开市场,澄泥砚的发展与传承离不开创新。澄泥砚原本是一种笔墨工具,而目前更大程度上是一个艺术品摆件。为此,他在保留澄泥砚必有的砚池、砚堂等特定实用元素的基础上,迎合市场,更加注重造型创新,设计出了蝉形砚、牧牛砚等作品。设计题材,结合传统的民间故事、吉祥物等,现在造型越来越丰富,基本以纪念品为主。

  引以为傲

  说起有什么特别的作品或者招收学徒方面的事情,李伟显得异常激动。他说,2008年,他创作的“瑞龙戏珠:2008和谐中华迎奥运”大型横幅画卷式黄河澄泥砚被北京奥组委永久珍藏。这样画卷式的澄泥砚历史上都没有过。奥运会开幕时候,他发现开幕式采用的也是画卷式的形式,和他的想法不谋而合,当时心里颇为得意。

  据李伟介绍,该砚全长2.008米,宽29厘米,代表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砚两端的两条瑞龙分别代表“长江”和“黄河”,砚体由“福、禄、寿、禧、乐”,“吉、祥、奥、运、和”篆体十字砚与主体“中国印”、“奥林匹克五环”12组图文画面组成,预祝2008年奥运会十全十美,圆满成功。

  另外,他创作的“国色天香”、“太白醉酒”、“福禄砚”三件作品荣获首届中国文房四宝珍品博览会金奖,并入选《全国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科书》,被评为“河南省知名文化产品”称号,他的企业被河南省旅游局指定为“河南省旅游产品定点生产企业”。

  据李伟介绍,最初做澄泥砚时候,村里很多人对于这种用泥巴烧制的东西并不看好。如今,澄泥砚已经销售到了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还有一位日本小伙子,见过澄泥砚后专程赶过来,跟着他学了一个月的澄泥砚制作。

  村民都说他从泥巴里烧出了宝贝,现在村里有20多个年轻人在跟着他学习澄泥砚的制作。目前学徒只作胚子,现在烧窑他们都掌握不了,这功夫没有个十年八年根本不行。他的儿子和两个女儿李娇、李小娇正随他学习澄泥砚技艺。

  非但如此,随着李伟制作澄泥砚工艺精湛的声名远播,生意也相当的火爆。2012年春节前,一位新加坡客商看中了他的澄泥砚,订购了一万个龙形花纹的澄泥砚,这个订单量相当于他一年的工作量。

  2018年1月14日是越调艺术大师申凤梅诞辰90周年,他历时3个多月时间,用黄河澄泥砚制作工艺创作出了一尊高68厘米(代表申凤梅享寿68岁)的申凤梅雕像。该雕像在申凤梅诞辰90周年之际,赠送给了周口市申凤梅艺术纪念馆。

  最值得李伟骄傲的还是他的父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父亲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制砚专家,是澄泥砚挖掘人,其事迹载入“洛阳市志”中,并进京参加由国家发改委,农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大型文献《走向新世纪》丛书研讨会,并受到国务委员陈俊生的亲切接见。优质产品赴日本展出,先后荣获了中国名砚博览会金奖、全国科技博览会金奖、河南省第二届民间工艺博览会特别金奖、首届中国国际民间工艺博览会金奖等。

  李伟动情地说:“父亲就是我的榜样。父亲要求很严,刚开始学习澄泥砚的时候,我的站姿稍微不对,父亲就往后背打一巴掌。他自己也很执着,刚开始建厂时,一个人在车间呆了半年,各方面调试,研墨、砚台的硬度等等,一点点试验。正是父亲的引领和指导,我才能坚持走到今天。”

  砚中珍品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最能被称之为上品高雅代表的当属“琴、棋、书、画”,然而在其后两位的必备的文化内容中就要属“笔、墨、纸、砚”的“文房四宝”了。

  特别是其中的砚,是中国传统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在中国据说有四大名砚之说,即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为我国传统的四大优质名砚。唐代起,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砚和河南洛阳的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

  澄泥砚分别生产于河南的虢州(今河南陕县新安县)、山西的绛州(山西省新绛县)、山东青州。

  这里所介绍的澄泥砚就是黄河澄泥砚,这里所说的洛阳澄泥砚其实就是位于洛阳西部的洛阳市新安县出产的黄河澄泥砚,它的全称应该是黄河虢州澄泥砚。由于黄河虢州澄泥砚出产自黄河流经的平原地带所以这里的泥土沉淀的也最多,泥土中包含的成分也就更丰富,经这里制作出来的澄泥砚也是所以澄泥砚中最好的。

  新安属古虢州辖区,民间一直有零星制作。新安虢州澄泥砚坚实厚古,实制迥异,内涵丰富,雅俗共赏。虢州澄泥砚台全部手工制作,药物熏蒸,火中涅盘,窑变百色,烧制出了古澄泥砚少有的鳝鱼黄、朱砂红、檀香紫、蟹壳青等名贵色彩,产品屡次荣获各种大赛的金奖。历经数十年不懈的努力,2003年9月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定为“中国澄泥砚之乡”。

  新安虢州澄泥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砚在中国古代又称“研”,用来研磨颜料和墨,是作书、绘画必备的文具。随着历史的发展,砚除了文具功能外,历代能工巧匠还赋予其艺术生命。

  黄河澄泥砚以黄河故道沉积的泥土为原材料,经过特殊的制作工艺和烧制工艺制成。它不属石砚,是用细沙泥烧制而成的砚台,质地类砖瓦,属陶瓷砚的一种。兴于唐、盛于宋,明代达到炉火纯青,跻身于中国四大名砚之中,历代被作为贡品,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不损毫,倍受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为贡品。武则天、苏东坡、米芾、朱元璋均有所钟,并着文记之;乾隆皇帝赞誉:抚如石,呵生津。其功效可与石砚媲美,此砚中一绝。

  澄泥砚“取之于水而成之于火”。这使人联想到中国道教的炼丹术:水中取泥譬若生药,火中成砚终似结丹。在遵循古法的同时又独出机杼,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予以创新,在炼泥这个工序上,购置了机械设备,以电为动力替代了原来的手工操作;这样做的结果是既加强砚的密度和硬度,又使澄泥砚在烧制时不会产生任何气泡和微小的裂纹。密度是决定砚质是否坚实、是否发墨的主要条件;一般澄泥砚的密度在1.4-1.6左右,绛州澄泥砚运用现代工艺使它的密度提高到了2.0-2.2左右,已接近了花岗石的密度。绛州澄泥砚研制所烧制的仿古石砚,不论在重量上、视觉上、手感上都与石质无异,达到几可乱真的程度。

  在造型艺术上,澄泥砚也别具一格。它十分注重图案和造型,雕刻形式多样,色泽典雅秀丽,显得极为古朴大方。

  澄泥砚属陶类,它的前身是古代的陶砚。可能古人受秦汉间砖、瓦当生产的启示,结合陶砚再精工制作,遂步升华为澄泥砚。澄泥砚的形成约在晋唐之间而略早于端、歙。

  澄泥砚以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绿砂、檀香紫、为上乘颜色,尤以朱砂红、鳝鱼黄最为名贵。澄泥砚不施彩釉,采用科学周密的原料配方,精心的药物熏蒸,特殊的炉火烧炼,使之自然窑变,同窑之中的澄泥砚幻变神奇、色彩各异、无不巧夺天工、不但保持了史书记载的名贵颜色,而且烧制出古砚从未有过的花石纹,其纹理天成,美妙多姿,令人叹为观止。经专家评鉴确认,完全具备古砚“泽若美玉、击若钟磬、易发墨、不伤笔、冬不冻、夏不枯、写字做画虫不蛀等特点。

  澄泥砚所选题材和造型多为脍炙人口的民间传统吉祥图形,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内容。经过烧制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且不耗墨,不损毫,可与石砚媲美,成为文人墨客案头集实用和装饰为一体的文房四宝。

  荣誉纷至

  目前,李伟已设计制造出20余个系列新砚,达上百个品种,由过去的实用型逐渐向工艺型演变,成为人们集观赏、馈赠、收藏为一体的艺术珍品。他的作品形神兼备,饱透灵气,或是竹节象征谦逊与高洁,或是卧牛象征勤恳与忠诚,件件作品朴实自然、端庄雅质,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在澄泥砚制作过程中,李伟凭借自己对艺术的执着和热情,四处奔跑,精心挑选,选料之后,要添加十多种元素进行料泥的药物调配,精雕细刻制成砚坯,再经过打磨抛光等一系列繁杂的工序,才能使产品简洁朴实,线条光滑流畅。最后一道工序是烧制。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澄泥砚质量和身价。烧制中如果稍不留心,就会前功尽弃,毁于一旦。

  为了制作出完美优质的澄泥砚,他根据学到的知识,并吸取其他工艺艺术的精髓,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投入到对澄泥砚的研究攻关中,对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严格把关。经过几年的苦心钻研,历史上质坚如石、红润如玉的澄泥砚终于再现于世。

  多次的实践,加上自己在校学到的美术知识和艺术理念,在多年的传承过程中,技艺水平不断的提高,在创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1997年创作的“迎香港回归砚”荣获“河南省第二届民间工艺博览会”特等奖,受到行内的广泛赞誉,同时被评为“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1998年8月他的作品竹艺系列砚荣获北京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

  2007年瑞龙黄河澄泥砚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李伟被命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为扩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宣传效果,他曾多次参加各种活动,主要有:2010年参加由文化部举办的山东济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获银奖一个;郑州第十届亚州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活动,并获特别奖;2010年参加中宣部举办的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2013年开封菊花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应世界民间文化基金会亚州分会邀请,前往台湾进行展示交流,受到了台湾民众和业内人士的热烈欢迎及好评。

  李伟还受邀定期到孟州职高、焦作艺校为学生传艺授课,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澄泥砚的制作比赛,开展评比活动。为了更好的培训学员,做好非遗传承工作,与孟州市职业高中合作,让黄河澄泥砚项目走进了校园,培养学生30多名,一来充实传承队伍,二来为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并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星”评比活动,鼓励他们刻苦钻研学习,为传承我国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今,李伟仍默默地在澄泥砚工艺的事业中执着耕耘,向无限风光的事业巅峰攀登。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