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生活广角

补冬不如补霜降 深秋这么吃最有助于润肺去燥

2017-10-26 10:36:20       来源:北京晨报网    作者:

  10月23日,我们进入了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这一天“气肃而霜降,阴始降也。”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开始凝结成霜。也是从这一天开始,秋天进入尾声,人的精气开始封藏。季节转换,冷暖无常,养生保健尤为重要,以便为寒冷的冬天做好准备。故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补秋”要比“补冬”更为重要。

  深秋这么吃最有助于润肺去燥

  霜降时节正是秋之暮,人们的精气开始封藏,进食滋补食品较易被消化、吸收和藏纳,有利于改善脏器的功能,增强人体体质。俗话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认为“秋补”比“补冬”更要紧。这个节气正是牛羊肥美的时候,可以适当煲羊肉汤进行饮食秋补,佐以姜、枣、葱白、当归、黄芪等补气益血、健脾的中药饮片,男女老幼均可食用。吃“迎霜兔肉”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兔肉低脂高蛋白、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可补中益气,凉血解毒,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

  秋季燥气盛,易伤津液,很多人会出现口干、唇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燥易伤肺,还会使人体免疫力减弱,不适应冬天的寒冷而生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应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民间还有“春天吃花、秋天吃果”的谚语,白薯、山芋、山药、藕、荸荠都是这个时节适宜吃的食物。

  在我国一些地区,霜降时节还要吃红柿子,以润肺去燥、补筋骨。柿子具有清热、润肺、祛痰、镇咳的功效。柿子虽好,但脾胃虚寒、痰湿内盛、舌苔厚腻的人以及有外感咳嗽、脾虚泄泻、疟疾等症的人均不宜食。必须注意的是,空腹吃进大量柿子或与酸性食物同吃,柿子中的柿胶酚与红鞣质便与胃酸或酸性食物凝结成硬块,形成“柿石”。胃里若有“柿石”会引起胃痛、恶心、呕吐等不适,柿子宜在饭后吃。

  霜降保暖从脚和胃开始

  “寒从脚入”,深秋御寒当从脚开始。“热浴足法,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苏东坡曾经赞美热水泡脚的保健功效。下肢保暖做得好,全身都会觉得暖和,热水泡脚是个不错的选择。

  尽管应注意保暖,但也不要过早穿上棉衣,霜降后的气候变化较大,昼夜温差悬殊,体质较好的人不必马上增厚衣,应适当受些寒凉,以逐步增强抗寒能力。抵抗力较弱的儿童及老年人,为避免旧病复发或增患新病,宜逐渐增衣,切不可忽增忽减,以防寒气侵袭,诱发新病。另外,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也是防秋冻之本。

  此外,胃的保暖也很重要。深秋及冬天气温较低,寒冷刺激使人的胃肠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胃酸分泌增多,进而刺激胃、十二指肠黏膜。同时,寒冷还可造成胃肠自身缺血、缺氧。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破坏胃肠黏膜的防御屏障,引起急性胃炎甚至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对于曾患或已患消化性溃疡的人来说,此时应避免生硬、油、炸、煎、炒等难消化的食物和酒类、酸性饮食、浓茶、咖啡等。此时宜吃些半流质且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稍高的食物,如大米粥、蛋花汤、蒸鸡蛋、藕粉、蜂蜜、果汁等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

  ■养生观

  慢性咽炎

  最重要的不是喝水

  很多慢性咽炎患者,尤其是以咽干为主要症状的慢性咽炎患者有这样一个理念:慢性咽炎需要多喝水。所以每天不停地喝水,甚至一天要喝超过8杯水。

  临床中,常见到这样几种情况:

  1.感觉明显咽干、口干,但是饮不解干,饮后仍干。

  2.咽干、饮水后胃部不适,感觉水在胃中不下、恶心,却仍然咽干。

  3.饮后即尿,饮水后10几分钟就去小便,甚至感觉小便量比饮水量还多。

  4.饮水稍多就会出现眼睑或脚踝水肿。

  如果你有以上这几种情况,说明你的咽干并不是缺水造成的。咽干并不都是阴虚造成的。打个比方,干冷的房间内放一盆凉水,房间的湿度不会很快增加。如果把水放在火上烧开,水蒸气立刻弥漫房间,湿度很快就会增加。可见,出现咽干往往不是缺水,而是缺一把火,有火才能把水变成水蒸气,润泽空气。

  濡润咽喉黏膜的,不是我们喝进去的水,而是黏膜分泌的黏液。喝进去的水必须经过脾胃的吸收运化,才能生成津液。再经过肺脏的输布,布散于咽喉肌膜,起到濡润作用。这个过程中,脾胃的吸收运化功能显然起主要作用。如果脾胃虚弱,气虚或阳虚,身体缺一把火,不能把水蒸腾为水蒸气(即人体津液),那么喝多少水都不能缓解咽干。如果肾阳不足,会造成脾阳虚弱,也会出现上述现象。

  所以,慢性咽炎患者,最重要的不是喝水,而是调整肺脾肾的功能。肺脾肾的功能正常,机体就能生成津液,濡养咽喉。

  那么,慢性咽炎患者应该如何补水呢?中医认为,不同体质的人每天对水的需求量是不同的。阴虚体质、热性体质的人,对水的需求量较大;气虚体质、阳虚体质的个体,对水的需求量较小。可以根据小便判断饮水量是否合适,一是看小便颜色,二是看小便量。小便淡黄色,24小时达到5-6次就可以了。如果小便很黄,说明饮水不足,体内有垃圾没有排出去,需要饮水。如果小便清长、白色、次数很多,说明饮水超过需求量,应当适当减少饮水。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 李洵)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