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9 09:28: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紫苏在中国种植约有2000年历史,明代李时珍曾记载:“紫苏嫩时有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可见紫苏在中国人的饮食中很是常见。中国人用紫苏烹制各种菜肴,常佐鱼蟹食用。在日本则多用于料理,尤其在吃生鱼片时是必不可少的陪伴物。在中国少数地区也有用它入茶。
紫苏别名桂荏、白苏、赤苏等,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特异的芳香,叶片多皱缩卷曲,先端长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圆锯齿,两面紫色或上面绿色,质脆。嫩枝紫绿色,断面中部有髓,气清香,味微辛。紫苏全身都是宝,苏子、苏叶、苏梗皆可食用或入药。
《本草求真》记载:紫苏专入肺,兼入心、脾,味辛,温。背面俱紫,辛温香窜,五月端午采用。凡风寒偶伤,气闭不利,心膨气胀,并暑湿泄泻,热闭血衄、崩淋,喉腥口臭,俱可用此调治。取其辛能入气,紫能入血,香能透外,温可暖中,使其一身舒畅,故命其名曰苏。李时珍谓其同橘皮、砂仁,则能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则能快气止痛;同麻黄、葛根,则能发汗解肌;同川芎、当归,则能和营散血;同木瓜、厚朴,则能散湿解暑;同桔梗、枳壳,则能利膈宽中;同杏仁、莱菔子,则能消痰定喘。苏子长于降气开郁,消痰定喘。苏叶长于发汗散寒。苏梗长于顺气安胎。
紫苏除了上述诸多作用外,还有神奇的解毒功能。相传东汉末年的一天,名医华佗在一家酒店里小饮,巧遇一群青年正在比赛吃螃蟹,吃空的蟹壳堆了一大堆。华佗上前劝他们说:“吃多了会闹肚子,还可能有生命危险。”这群青年不但不听他的劝告,反而大吃不止。当天,这群青年和华佗都投宿在这家酒店里。半夜时,吃螃蟹的几名青年大喊肚子痛,有的痛得在地上打滚。由于当时还没有治疗这种病的良药,华佗非常着急。忽然,华佗想起一次他在采药时,见到一只小水獭吞吃了一条鱼,肚子撑得像鼓一样。它一会儿下水,一会儿上岸,显得很难受。后来,它爬到岸上,吃了些紫绿色的草叶,不久便没事了。华佗想,那种紫色的草叶能解鱼毒,估计也能解蟹毒。于是他立即唤醒徒弟到郊外去采了些那种紫色的草,又立即煎汤给几个青年服下。过了一会儿,几个青年的肚子果然不痛了。青年们这才知道他就是名医华佗,个个对他的医术赞不绝口,并拱手称谢。华佗心想,这种药草还没名字,病人吃了它确实会感到舒服,今后就叫它“紫舒”吧!后人把它称作“紫苏”。
现代药理研究,紫苏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及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还可抗凝血、抗氧化、抗癌、提高子宫内膜酶活性,其作用与孕酮相同。更为神奇的是,苏子可增强学习记忆功能,其有效成分紫苏子油能促进小鼠学习记忆功能,且该作用与小鼠脑内的核酸蛋白质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有关。
紫苏因其特有的活性物质及营养成分,成为一种倍受世界关注的多用途植物,经济价值很高。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对紫苏属植物进行了大量的商业性栽种,开发出了食用油、药品、淹渍品、化妆品等几十种紫苏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