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2 11:33:43 来源:京郊日报 作者:博文
制图 周航
又是一年清明节。
每每这个时候,许多家长就会犹豫不决,到底要不要带孩子一起去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呢?带去吧,怕孩子小接触生死离别情感上难接受,影响学习生活;不带着吧,又觉得有负清明节的真正意义,更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健康成长。
去也好,不去也罢,其实,有一点家长必须要弄明白,那就是,清明节的意义远不止慎终追远,它还有抚今思昔、感恩、踏青等等寓意。
对于孩子而言,清明节扫墓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从中可以教给孩子很多东西,比如进行自然早教,感受踏青赏花之美、深入浅出地告诉孩子什么是生老病死,还可以教导孩子学会感恩,以及增强野外用火的安全意识。这个清明节,不妨带孩子来一次缅怀之旅吧!
纠结
带孩子扫墓谈死亡要不要刻意回避
“妈妈,人为什么都会死?”
“人死后去了哪里?”
“人死了还能像《西游记》里边的人一样醒过来吗?”……
身为家长,一定经常会遇到孩子这样的提问。一般情况下,许多家长会选择岔开话题,避而不谈。其实,此情此景,可以通过清明节带着孩子去扫墓的过程中“随风潜入夜”,谈到祖辈时逐渐引导孩子坦然面对死亡,坦然回答孩子的问题比回避和隐瞒更科学。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结束是怎么回事,懂得珍爱生命,懂得快乐生活,珍惜跟家人在一起的时光,进而又达到了“谈生死”于细无声的初衷和效果。
说到死亡,不光是孩子,很多大人也很恐惧,甚至从不敢去想。“清明节即将到来,能不能带孩子去扫墓?”这几天陈先生一直很纠结,在跟妻子商量要带5岁的儿子回村上坟扫墓时,妻子却是坚决反对:“别说这么小的孩子,我都害怕,别再吓着他!”
到底怎么让孩子接受亲人离世的现实,怎么讲述墓地、墓碑?和陈先生一样,许多家长同样不知道跟孩子怎么说。清明祭奠亲人时,家长到底要不要刻意回避?
民俗专家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这种对生命的教育应该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家人或亲戚生病、死亡可以让孩子目睹、参与整个过程,告知孩子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与孩子谈论起“生死”,清明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家长自己首先要坦然,不要夸大,让孩子自自然然地接受。
清明节,家长一定要带着孩子一起扫墓,并在祭祀过程中让孩子理解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有生必有死,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铁的规律。我们的亲人也是人,当然也不能避免这一规律的制约。死者已矣,生者还是得面对生活,勇敢而坚强地活下去,还要活得更好、更快乐,这才是告慰死者最好的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死亡的认知程度不同,跟孩子聊死亡等生命教育的话题时,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适合的语言方式和讲述环境。一般而言,8到10岁以上的孩子在思想和心理方面已具备一定的承受能力,即懂得生与死的含意,就可以带着去扫墓了。
意义
祭奠先人让感恩之心代代传承
距离清明节假期虽然还有几天,但家住朝阳区的孙先生却早已将一家人的行程排定了。“4月5日清明节当天一大早,带孩子到农村老家他爷爷、奶奶的坟前扫墓,第二天再去野外踏青……”孙先生表示,清明节是一个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顶好时机,绝对不能错过。
“父母一辈子勤俭节约,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带大我们四个兄弟姐妹,十分不容易。眼看着我们几个成家立业都过上好日子了,他们二老却离开了,一天福都没享上!”说起自己的父母,孙先生热泪盈眶。他坦言,看起来很简单的三天清明节假期行程,自己却准备和“设计”了很久,“在扫墓途中,想和孩子聊聊这些经历,还想告诉他爷爷、奶奶是怎样在清贫的境地下,坚持送自己读书的往事。借此让孩子学会感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清明节被赋予了怀念先人、感恩先人、不忘先人恩泽的重要内容。”孙先生回忆,小时候,每到清明节,父亲总会带上他和哥哥去给爷爷、奶奶扫墓,泪水中展现出对他们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让孩子给祖辈扫墓,实际上是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是教育孩子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孙先生认为,清明扫墓,是感恩教育的一种很好的形式。所以,他每年都会带着儿子回老家为离世的父母上坟扫墓。通过清明祭扫这种方式,使“感恩”之心从父母、自己再到儿子之间得以传承。“让他来感受一下氛围,只有懂得尊老和感恩才能成大器。”他说,家长对孩子都有着不小的期望,要让孩子从小懂得去珍惜,要让他们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以后不管有多大成就都不能忘本。
“让孩子给祖辈扫墓,实际上是教育孩子不要忘记根本,去感念祖先。清明扫墓是感恩教育的一种很好的形式。”说到清明祭拜的意义,大多数家长认为,清明祭拜,其内涵是缅怀先人、礼敬祖宗的孝文化。向已逝的亲人、祖先送上思念与敬意,给孩子提供一个认识孝文化的环境,让他们饮水思源,学会感恩。
传承
让孩子了解清明文化蕴含的“新意”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民俗专家介绍,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习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现在的传统文化教育多流于形式,在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却属于缺失的状态。文化不是刻板的,因此父母与其一味地向子女说教,不如带孩子在清明的时候去扫墓。只有可感可知的参与,孩子们才能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理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不仅是纪念先人的怀旧日子,更是踏青春游的美好时光。市民宋女士认为,清明节扫墓祭奠之余,更是带孩子外出感受大自然的大好时机,让孩子们看春花、放风筝、慢跑、嬉戏,与孩子一起感受春的气息,享受当下的美好生活,让他们明白:把生命寄托在美好事物上,才是真正的享受生活,才是值得的!
当然,清明文化的“新意”不止于此。
大好清明,不仅山好水好,还是春耕、春种的好日子,古时候便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谚语。所以,千万别错过和孩子一起播种的机会,可以一起种棵小花、小草,不在于种的是什么,而是与他一起感受播种希望的过程,让这棵希望的种子在他心中慢慢发芽、开花、结果,让他与自己的这一点小希望、小梦想一起成长。
清明将近,父母在怀念先人的同时,也要对孩子进行适时的教育。让孩子不仅可以真正参与其中感受清明节的氛围,还可以学习相关的习俗和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相关链接
如何向孩子讲述生死
与孩子交流死亡话题时,一定要在感同身受的同时,结合情境寻找一些最适宜的方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说个家族故事
引导孩子认识死亡是自然的生命现象,可从共同分享家族故事起头。比如可以在家人相聚聊天时,找出泛黄的照片翻阅,跟孩子说说已逝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他们从哪儿来?做什么?生了几个小孩儿?他们那时喜欢玩什么?吃什么?最开心或难过的事是什么?也可以陪孩子把这些故事画下来,在画图说故事中,让孩子逐渐了解生与死。
在亲子共读中谈生死
这几年,国内出版了一些与死亡主题相关的童书绘本,通过亲子共读,引导孩子谈论生死大事,而不是靠单纯的说教,让孩子明白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从而更加尊重和热爱生命。
从大自然中感知生死
让孩子体悟四季转换,比如看叶子从新生到凋零的过程。再比如选择让孩子种树,在花开花落中明白“花谢便是死亡,但另一朵花又诞生了”。对于死亡,再小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直接或间接的体验,回避死亡话题,反而会压抑孩子对自然的生命体验和感受,而令这些体验和感受难以找到疏通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