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往事

河北村的老物件

2016-12-23 10:36:28       来源:京郊日报    作者:

  

  旧磨盘制成的算盘  

  作家高国镜在河北村民俗文化园体验农趣  

  

  

  ■高国镜/文 胡特/图

  如果你在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中呆腻了,甚至说有点郁闷和烦躁,乃至有几分找不着北的感觉,那就走进顺义区南彩镇河北村民俗文化体验园——体验一下前辈的生活,看一看先人的老物件吧。那里可谓一个微缩的历史博物馆。

  踏着用一扇扇古老的磨盘镶嵌而成的甬道,你是不是感觉自己的脚步像是踩着历史的车轮?这历史的车轮就把你带进历史了——以史为鉴,你站在历史的镜子面前,即使看不见你昨天的模样,可昨天是个什么样,我们的祖辈在怎样生活,睹物思人,你是可以想象得到的;穿越历史,你看到的不仅仅是老物件,还会收获到太多的老理儿、老话儿、老歌儿、民俗和趣闻。你看这充满古典韵味的门窗,是不是胜过防盗门、飘窗、落地窗?透过这样的门窗,你不走进去看历史风景,还愣在外头干啥呀?

  河北村民俗体验园的主任也快算老人了,但他的名字很有意思,很有诗意。他叫陶树林。这名字是不是会让你想到陶渊明、世外桃源、桃花盛开的地方,想到古老的陶器?再想这名字,文章就跑题了,就说说地名河北村吧。河北村也够古老的,唐朝的日月就照耀着河北村了。放荡不羁的潮白河当年一不高兴就改道,就让这个村成了河北村。河北村这个地名看着没诗意,想着诗意就大了。京剧《沙家浜》里的一句唱词:“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是这里的景;这个民俗园里却装满了物,也就是老物件。你与老物件“相看两不厌”,就等于站在今天,回眸昨天了。

  算盘赶不上时代的车轮

  走进民俗园,一盘巨大的算盘在眼前。这一颗颗算盘珠,由一轮轮磨盘串联,就成了别具一格的算盘。算盘是中国人发明的,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后汉时期。《红楼梦》中有谜语:“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巧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算盘作为我国传统计算工具,在金融贸易和人们生活等方面起到过重要作用。笔者当年在村里兼任过几年出纳,几乎每天都要扒拉一顿算盘。现在回想起那噼里啪啦的声音来,还觉得像挥之不去、余音绕梁的音乐。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是余味无穷的。而今望着这抢眼的大算盘,想到的却不仅仅是当年曾拥有过多少收获、收成和收入,似乎也并不觉得捉襟见肘、囊中羞涩的拮据日子,有多么难过。而今计算机代替了算盘,我们却还能在过时的算盘上发现更多的人生哲理。

  打算盘也像下象棋,扒拉错一枚算盘珠,就全盘皆错了,所以在算账时是不能有丝毫马虎和含糊的。但在个人的利益上,是不是又不应该绞尽脑汁地算计?“聪明反被聪明误”。人不可过于算计,过于精明。除了当会计(现在当会计也不用算盘了)没必要老打自己的小算盘,扒拉着过于“圆滑的算盘珠”,算计别人。那样就有可能把自己也算进去了。人有千算,天则一算。好多事都顺其自然吧。何必要那么神机妙算、机关算尽?

  锅碗瓢盆交响曲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民以食为天。所以在这些老物件里,就不乏各种的炊具、餐具、茶具、酒具,就少不了锅碗瓢盆交响曲。

  手擀面,捞米饭

  合子饺子摊鸡蛋

  剥大葱,捣大蒜

  小脚围着锅台转

  旧社会妇女地位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成天围着锅台转。有一句歇后语:风箱里的耗子——两头受气。有时候妇女还真是两头受气。你看看这个锅台,锅台上的炊具是不少,可哪件不得操作,不得洗涮哪?如果丰衣足食,怎么都好办;可若是等米下锅,那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所以那个时候做饭,必须用升子量米量面。

  柴水一半家。把工资称为薪水,便可见柴水的重要了。那时候没有天然气和液化气罐,煤也很少用,做饭就是烧柴火,顺义人烧得大多是玉米秸秆、麦秸等。要是赶上刮风,倒起烟来,火往出着,那做饭的滋味可就不好受了。而坐在炕上等着吃饭的男主人却还得便宜卖乖,说上了顺口溜:烟高不烟低,烟不着灶前做饭的……如果赶上暑伏天,柴火潮湿得点不着火,那就更遭罪了。再说水,当年皇上也吃不上自来水呀,所以就有了这水车、水缸、水筲、水瓢。那时候全村人都到井里挑水吃,水筲梁子的吱钮声,就是不断头的交响乐。你看这架老辘轳,笔者都能听见当年嘎啦嘎啦的摇水声;而另一种汲水工具压水机,这才远离我们多少年哪?当年笔者吱嘎吱嘎地压着水,屋里的媳妇还直催:快点吧,饺子包好了,就等着水煮哪。

  还是说当年那些贤惠的媳妇,不管柴水来之多么不易,但做饭的人不管想什么法儿,也得把盘中餐给端到桌子上去,让一家人吃上热乎乎的饭菜。

  那时白面少,莜面荞麦难管饱。有顺口溜:

  荞麦饸饹莜面卷儿

  羊肉汤加菜码儿……

  这个怪异的工具,就是饸饹床子。荞面饸饹固然好吃,可那个时候的大多饸饹却是玉米面加榆皮面做成的。粗粮细做,苦中有乐。当那又长又细的饸饹条投入到沸腾的锅里,又捞到大海碗里,浇上哪怕是芫荽红辣椒打的卤,吐噜噜吃起来,也是那般有滋有味儿。但一家人过日子,又难免马勺不碰锅沿儿。你看这把马勺,关于它的俏皮话可不少:马勺长在树上,你打弄不下来了?一马勺坏一锅。有男子和女子求爱:就想和你一锅里搅马勺。这可比说就想和你一个被窝里睡觉含蓄、实惠多了。

  过日子,离不开坛坛罐罐;你看这些坛坛罐罐,缺得了哪个呀?这罐子装着盐,那罐子装着酱;这个坛子里是酸菜,那个坛子里是咸菜。至于这花花绿绿的罐子,主要就是摆设了。再穷的家,板柜上也得摆个胆瓶,插个鸡毛掸子呀;炕上没有绫罗绸缎,炕席总该是有的。俗语:炕上没席,脸上没皮。看这俩扣盖儿的箱子,里边还兴许装着压箱底儿的好货哪。

  三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这个理想当时就是小康的生活水平了。你品味一下,这话是不是很温馨?记得当年,夜晚房顶上冻着雪白的冰霜,热炕上却发着长势良好的绿豆芽;水缸里冻着冰,大锅里的水却开得哗哗的,女主人就又拿着升子,去量米煮饭了。饭做好了,一家人就围着八仙桌吃上喷香的饭菜了。

  这八仙桌也分炕八仙和地八仙。真正的八仙桌,是与文人墨客分不开的。当然,农家的八仙桌前,不可能坐着八仙。据说这八仙是指: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中八仙,了得?一般老百姓,就别说仙不仙了。备上一酒篓酒,温上一壶酒,斟上一盅酒,嗞咂一喝,感觉也就赛过活神仙了。

  石磨旋转着历史的唱片

  石磨的历史可谓悠久。两千年前,鲁班爷发明了石磨。1968年,在河北省保定市满城汉墓中,出土了一架距今约两千一百年的石磨,它是一个石磨和铜漏斗组成的铜、石复合磨。而关于石磨的传说,那可就太古老了。

  相传在盘古开天时期,生物几乎灭绝,只有一对兄妹幸存下来。他们在相依为命之际,担心人类的香火怎么延续?兄妹成亲,有违天意,可他们又不忍心看着人种灭迹。聪明的妹妹便想出了一个主意:兄妹一人搬一块圆形石磨,各自从山顶向山下滚去,如果滚下山的石磨连在一起,就证明上天有意让兄妹结合,延续人间香火;若是两扇石磨分开,说明人类灭绝乃是天意。于是兄妹就各自站在山顶,同时把石磨推下山。结果两块石磨紧紧地叠在一起。为了表示虔诚,他们又一次将两扇小石磨推下山,结果石磨又重叠在一起。果然是天意,人类从此生生不息。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华夏子孙,一代又一代推碾子拉磨,却不是传说。而今,中国人早已经走出磨道,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那些连神仙也数不清的磨盘都到哪里去了?天下石磨放何处?请到顺义河北村。河北村可谓一个石磨的大本营,石磨的博物馆。走进民俗体验园,随处可见石磨盘。墙是石磨墙,道是石磨道;门楼是石磨的门楼,园是石磨的园。就连那个巨大的算盘,算盘珠也是石磨的组合。悠久的石磨文化,在这里呈现和传承着。望着那些石磨,透过石磨上的孔,我们像是通过历史的眼睛,穿过了时间的隧道,望见了我们的祖先,再怎样沉重艰难,似乎也很逍遥自在地生活。石磨在这里,不仅仅是加工粮食的工具;它们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推米推面磨豆腐的作用。

  山不转水转,石磨伴着日月旋转了几千年;石磨自然也在伴随着人类的脚步旋转。那磨盘上的一道道纹路和痕迹,不也是时代的年轮吗?正是我们的祖先把自己的大脑像石磨一样旋转着,我们才走到了今天。今天我们不用石磨了,但这些石磨又派上了新的用场。听说民俗园里这些石磨,大多是十里八村的人捐来的。他们用捐来的石磨,组成了一个园。这个园的意义就逐渐放大了。就不妨把这石磨当成历史的唱片,去回放历史。现在什么都讲究设计,讲究布局。当你望着这些石磨的时候,你是不是觉得像望着一个个棋子、一颗颗星星?星罗棋布这个成语在这里用,是不是很贴切?举目繁星闪烁,低头是一盘好大的棋。人,是不是该像星星一样发挥自己的光热?是不是该好好把人生这盘棋下好?

  两扇磨一合合,娶媳妇随婆婆。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如果我们把优良传统继承下来,天下就有生生不已的好婆婆好儿媳,自然也就有更好的日子等着我们。在这里看到磨的时候,你会想到“走运”两个字,会想到石头也有翻身日,会想到美味佳肴是可以通过石磨加工的,那我们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哪?

  农家 农具 农事

  当下吃货多,莫忘把穿说。你看这老缝纫机,针线笸箩,做啥用的?有人说:脚上没鞋穷半截。那时候的衣裳和鞋袜,可都是一针一线手工做。而当今听说有个老娘就想穿一双闺女亲手做的布鞋,闺女的回答简直要让老娘发财了:我给你一万块钱成,半双鞋我也做不出来。想想笔者从小到大穿过母亲做的百十双鞋,那要是一万块钱一双,母亲得成多少个百万富翁啊?你看这花一般的绣花鞋、虎头枕,是不是感觉父母把我们养大成人,所付出的血汗是用水缸都不能衡量的。你看这杆秤,它可以称许许多多东西,但称得了我们的良心吗?当然,透过那些马灯、油灯,也许能照得见我们的心灵,能折射出历史的变迁。想当初,晚上进屋点油灯,煤油灯熏黑了鼻孔;夜行提马灯,马灯随着人影,还不是为了寻找光明?而现在进屋是电灯,出门有路灯。你也许算不清,灯头朝下是多少代人的憧憬?

  你要还想看老物件,那笔者也只能简单结说了,不然张晓红编辑肯定会说:高老师你忒啰嗦了。但我又只能再啰嗦几句,因为有好多东西还没说,好多老物件还没看哪。

  有俗话形容农家:破筐子,烂篓子,小猫子,小狗子……似乎缺了哪样也不成;你看墙上挂着这些笸箩、簸箕之类,那绝对是缺一不可的。你别以为那墙上的年画陈旧、多余,那可是透着文化气息;你看那老座钟、小闹钟,看似定格在某个时间节点了,但当初那可不是家家都有,而是只有阔一点的家庭才拥有的报时物件。

  老电影《金光大道》有几句插曲:

  咱们的田

  咱们的地

  咱们的锄头

  咱们的犁……

  锄耙锨镐是必备的农具。还有更多的农具,需要罗列几句:犁,耕地,耧,耩地;铁镐刨地,铁锨掘地;九齿耙搂地,锄头耪地。“开镰”俩字一出,就到了麦秋和大秋了;于是人们就挥舞着镰刀,收获地里的庄稼了。那时候最忙碌的是场院,你看那碌碡仿佛还在骨碌碌转;轧场、扬场,那扇车,也叫风车的作用,可不能小看。风车转着转着,在清除着粮食中的灰糠与瘪粒……“粒粒皆辛苦”,有多少内涵?可打下来的粮食还不是饭。你别以为这个像水缸的家伙是水缸,不,它叫臼子,还有一个杵子,它们结合起来,用人工操作,才能让谷子、稻子变成米。后来发达了一步,臼子变成了碾子,变成了磨,起的作用是推米推面;现在是更发达了,农业走向了现代化,一台收割机顶一万把镰刀,一台播种机顶一万张犁杖;那些米面都是用现代化的机器加工出来的。你吃着褡裢火烧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古人挺不容易的,当下人很幸福的?

  粮草先行,人吃马喂,马无夜草不肥。俗语说:“寸草铡三刀,无料也上膘”。你眼前的这个怪物,就是铡草用的铡刀。

  有句绕口令:“猪进猪圈猪拱大猪槽。”别小觑这石槽,农家不可少。用它当水槽,日月池中照;用它盛泔水,肥猪拱门犬吠鸡叫;用它洗衣,姑娘、媳妇嘿嘿笑。莫道它老,石头将永远伴随人类的步脚。

  交通工具 通讯工具

  有句话叫:大姑娘上轿头一遭——你看到的就是花轿。是不是想跃跃欲试坐一回?但你要是体验过坐轿车的滋味,也可能就不愿意坐着花轿,回到从前了。

  据说当年手推车推出了一场解放战争,推出了一座密云水库;如果现在还让你推着手推车去干活儿,你恐怕得想法把这活儿让给农民工干。

  “长鞭一甩啪啪地响,赶起那个大车出了庄”……这不老的老歌你也许没忘?但要让你赶着大车去地里拉庄稼,你可能又得抱怨历史的车轮倒转了。

  是的,历史的车轮不能倒转。带你体验这些老物件,目的也不是为了怀古,当然,怀旧那一缕乡愁谁也难免抹去。那就心存一份记忆。但,这份儿记忆你想用这个摇把儿电话传递给别人,是不可能的?你还是用手机传播信息吧;如果你想把你的心声,用这个大喇叭抒发出来,也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是河北村的村长,或者说你就是这民俗体验园的主任陶树林,他有可能有这个条件有这个权利去喊一嗓子:请到我们河北村民俗文化体验园来,这里欢迎你!

  写这篇拙文的高国镜也借光给他们拉拉无偿广告:你不来民俗文化园转转,这里的磨盘可就转着找你去了,这里的白天鹅可就飞着邀请你去了;你看这大算盘都没打算算计你,你还算计那60块钱门票干啥呀……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