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往事

追忆袁老二三事

2021-06-09 12:01:07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湖南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 刘宗林

  

  今天是袁隆平老前辈离世的“二.七”,按老家习俗在“七.七”治丧期间,逢“七”是要祭祀的,我清早起来洗漱完毕,面西毕恭毕敬地鞠了三个躬。尽管无法知晓袁老新的住址,但知道他去的方向,想必那边也正是“夏争时”的芒种季节,意念中的袁老肯定像往常一样,裤腿挽得高高的,在芳香氲氤的泥土里精心伺候他的“宝贝”,接续未尽的梦程。

  袁老去世后的二周,天公一直悲痛难抑,泪雨戚戚沥沥下个不停,我的心情也如这悲恸的天气,潮湿而沉淀。或许苍天也知道,唯有振奋才是对逝者最好的祭奠,于是,“二.七”之日便展露笑脸,将明媚阳光洒向人间。

  坐在书桌前,我静静的梳理被悲痛浸泡着的思绪,与袁老交往的零星片段便断断续续浮现出来。

  广场品梅

  我的老家靖州是全国著名的杨梅之乡。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为响应国家“农业院校要面向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号召,安江农校从行政公署治地黔阳县安江镇搬迁到靖州(当时叫靖县)县的二凉亭,身为安农教师的袁隆平也随迁到了靖县,在那里从事三系杂交稻研究,直到1974年随校回迁安江。

  在靖县工作生活的六年时间里,袁老怀揣“愿天下人都能吃饱饭”的梦想,以禾苗为伴,和农民交友,与飞山脚下那方流油的沃土,与木洞山上那片滴翠的梅林结下了浓浓的情谊,在他博大的胸间便多了一份牵挂、一份惦记。

  袁老视靖州为故乡,靖州将他当老乡。不论是在安江农校还是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靖州县很多农民像走亲戚一样,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到他的办公室像进自己的家门,大大咧咧将带着泥痕的双脚盘在沙发上,不拘任何礼节,他也在爽朗的笑声中与农民朋友拉家常、话桑麻、授技艺,亲密无间,乐此不疲。靖州的领导更是将他当作扶危解难的神灵,遇到大事难事习惯于向他求教,不论多忙,袁老从不推脱,总是有求必应,尽心尽力,从没摆大科学家的谱。

  我到省农口部门工作后,第一次到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看望他,得知我是靖州人,他笑得格外灿烂,紧紧握着我的手不停的摇摆,打趣道“哈哈,又结识了一位当官的小老乡”,初识的拘谨在他的幽默风趣中荡然无存。

  进入本世纪后,靖州县将杨梅作为主导产业来打造,面积和产量迅速增长。为了扩大靖州杨梅影响,畅通鲜梅销路,提升市场竞争力,县里设立了一年一届的“中国杨梅节”,邀请海内外商家和媒体到杨梅山上摘梅、品梅,同时在长沙组织万人品梅活动。

  2015年杨梅节,县里在长沙贺龙体育馆广场组织万人品梅,偌大的广场人头攒动,前来品梅的市民络绎不绝,场面恢宏。袁老充分利用其名人效应,丢下手头繁忙的工作,到现场为“家乡”的农产品做免费推销员,我及县里的主要领导陪同袁老进入现场,原本就热闹的场面再度沸腾,买家、卖家及看热闹的市民将袁老围得水泄不通,各路记者也丢下文人的斯文,纷纷抢占有利位置,忙不迭按动快门,将袁老品梅的情景录入镜头。

  袁老在人群的簇拥下走向一个展台,顺手接过礼仪小姐递上来的杨梅就往口里送,咀嚼几下,面部就皱成一团,分不清哪是鼻子哪是眼睛,嘴里还“嗞嗞”的吸着粗气。

  看到袁老的面部表情,我的心“咯噔”往下沉:拐场了,袁老品尝的杨梅肯定很酸。

  “袁院士,杨梅的味道怎么样”?动作敏捷的卫视记者抢先将话筒送到了袁老嘴边。

  “好吃,好吃,味道很好”!

  “看到您面部表情有些痛苦,杨梅是不是很酸?”刁钻的记者哪壶不开提哪壶!

  “正宗的杨梅应该是甜中带酸,想吃纯甜味大家可以去商店买糖”。袁老的回答何等睿智,一句幽默话就将砸场的危机救了过来。

  事后我才知道,当年开春比较迟,“小满”前后又连续阴雨,杨梅成熟比正常年景要晚一周左右,而杨梅节的时间却是固定的。

  袁老在多个场合讲过,成人之美是做人的操守,他当年品梅的举动实际上是在给我们做示范,每念及此,我心里总会涌动浓浓的敬意!

  田间摆擂

  世间总有一些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人,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时候,嚼口野菜都是香的,一旦填饱了肚子又嫌大米糙。

  袁老抱定让天下苍生远离饥饿的愿景,用毕生精力研究推广杂交水稻,使水稻单产突破吨粮,双季1500公斤,国人因此摆脱饥饿,进而“仓廪实,天下安”。然而,面对袁老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有一些杂音如苍蝇般在耳边嗡嗡作响,对杂交稻品质的质疑和非议间或出现。

  “高产和优质不是对立的,二者可以兼得”!袁老以伟大科学家严谨的预言向世人宣告,掷地有声。

  其实,袁老的终身计划是有阶段性目标的,首先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使天下人吃饱饭;然后,在此基础上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让天下人吃好饭。当杂交水稻实现了高产目标,袁老即率领他的团队朝优质目标攻关,在他的倡导下,省里适时启动了旨在提升水稻品质的“湘米工程”,集中科技力量繁育良种,辅之以良田、良法、良制,由他担任技术总指挥,决心用五年左右时间打一场提高湘米品质的攻坚战。

  为了检验工程实施成效,省农委(农业农村厅前身)策划并牵头组织,拟于2015年9月30日在衡阳县西渡镇梅花村的稻田里举办“湖南省做优做强湘米产业暨高档优质杂交稻新品种开发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内外媒体参加,几十口电饭煲架在田里,将参评的杂交稻新品种与泰国米、五常米、小站米等市场认同的优质米饭并列,由专家和媒体现场盲评。

  我作为时任省农委主任、新闻发布会的主要策划者,对这一别出心裁的活动心里多少有些忐忑,担心推荐参评的杂交稻品种全部名落孙山,效果适得其反,便专程去请教袁老,特别说明:如果袁老心里没底,可以考虑变换发布方式。

  “是骡子是马拿出来遛遛,你们放心举办,到时我一定去现场,但不参加投票”,袁老底气十足。

  发布会当日,袁老提前来到梅花村的田间会场,还是戴着那顶磨得有些变形的草帽,穿着那件在若干重大场合穿过的花格子衬衣,步履虽然略显蹒跚,但周身透出坚毅和自信。他这口电饭煲前闻闻,那个展台边看看,脸上的沟壑里堆满了轻松的笑容。

  “哈哈,田间比武,香气诱人啊,看花落谁家!”

  经过中国水稻所程式华所长等专家的数据检测和30多家中外媒体的现场品尝,桃优香占、兆优5455等五个杂交稻新品种从南方稻区300多个品种中脱颖而出,达到国家二等以上优质米标准(三等即为优质米),听到评比结果,主席台上的袁老握着拳头站了起来,如同指挥战役的将军收到捷报般兴高采烈。

  从此以后,杂交水稻结束了丰而不优的历史,这五个优质杂交稻新品种在湖南推广面积超过千万亩,实现了芸芸众生吃饱吃好的美好愿望。

  桃李不言

  几十年来,袁老犹如一只勤奋的候鸟,在长沙和三亚之间飞来飞去,每年春节注定要在三亚度过。

  作为师者,其传道、授业、解惑的故事坊间流传甚多甚广,而袁老以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授道稚童,尤其令我感动不已。

  2019年春节,与好友两家结伴游三沙,返程中全家逗留三亚,且与在三亚过年的袁老住同一小区,自然要登门拜望。

  一大早,我家大森和发小房思绒就急不可待的要去看袁爷爷,为了锻炼孩子的胆量,我要他俩自行前往,不一会儿两孩子就垂头丧气的折返回家。

  “见到袁爷爷啦?”我明知故问。

  “没见到,奶奶说袁爷爷下田去了”,随即大森问道:“我们都过年休息,袁爷爷那么大的科学家,还要下田”?

  我告诉俩孩子:每年春节袁爷爷除大年初一休息外,每天都要到田里观察禾苗的生长情况,或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几十年如一日。并顺势给孩子讲,成功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是智慧加勤奋的结晶,勉励他(她)们像袁爷爷一样,要勤奋学习,俩人都点头认可。

  上午十一点,我和妻领着俩孩子再次来到袁老家里,刚从田里回来的袁爷爷见到孩子很高兴:“欢迎俩位小客人来家里作客”,忙不迭的打开糖果盒让孩子品尝,一边摸着孩子们的头,一边询问他(她)们的学习情况,叮嘱奶奶给俩个小朋友打红包,祝孩子们健康成长,老少同乐,爽朗的笑声里满是慈祥。

  拜访结束前,袁老提出和小朋友合个影,俩孩子一左一右依偎在袁爷爷身上,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两张充满稚气的脸,笑得同样灿烂。

  一次不经意的相见胜过无数高声大气的说教。自从见到袁爷爷以后,孩子的情感发生了很大变化,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理解,在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句时,脸上没有了往日那种勉强应付的表情,我给他讲授《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时候,尽管似懂非懂,但明白了珍惜劳动,不浪费食物的道理,每次吃饭都颗粒不剩,有时还将掉在桌面上的饭粒塞进口中。

  听到袁爷爷去世的消息,孩子的眼眶饱含泪水,无限哀思挂在脸上。

  “我也要去送袁爷爷”。

  “疫情期间控制很严,我和妈妈代表你去送袁爷爷,好好学习,健康成长,是对袁爷爷最好的悼念”!

  孩子懂事的点了点头。

  写于2021年6月5日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