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往事

说说北京人穿着打扮的那些事

2018-11-22 14:07:57       来源:京郊日报    作者:陈春喜

  在北京有许多关于衣裳的老话儿——人配衣裳马配鞍、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些话都道出穿衣的重要性。

  衣服不仅是遮体、保暖还要美观。我是老北京,也是新中国的同龄人。远的不说,就说说从我记事儿起,咱北京胡同中人的穿衣打扮。

  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的穿着比较陈旧,男士(老头)一般穿的是袄,对襟上衣,纽袢(布做的纽扣)在中间,也叫褂子。袄又分单褂、夹袄、棉袄。妇女(老太太)穿的是大襟袄,纽袢儿在旁边,颜色有黑、蓝、灰、棕等。裤子是免裆的,单裤、夹裤、棉裤都是如此。别看不好看,穿上很舒服。冬天,在裤口还扎上一条布带子,一点风都不透。

  上班族有所不同,这里包括文职的工作人员,如在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教师、医生等等,也有普通工厂里的工人。一个中年男士身穿一身笔挺的中山装,脚下一双三接头皮鞋,显得既稳健又精神。年轻小伙子和漂亮姑娘们开始追求美,捯饬自己。在胡同里经常看到小伙儿穿着小翻领夹克装、三个兜的青年装,还有极个别人穿西装。姑娘们穿的是一种叫“列宁装”的制服,双排扣,带掐腰儿,下边有两个斜插兜。

  夏天,“布拉吉”(裙子)开始在大街小巷流行。小女孩穿的是有蝴蝶结和两条宽背带的童装裙。姑娘们穿的是有皱褶泡泡袖的连衣裙,穿上后十分的新颖且美观大方,漂亮极了!

  六十年代初,胡同里又流行一种叫“人造棉”的面料。这种面料薄趁,风一吹就抖动,像水波纹一样,而且颜色鲜艳,适合做夏天的服装,穿在身上既凉爽又飘逸,非常好看。那时还流行这样一句话:“花钱不多,哆利哆嗦”,说的就是人造棉。那时每人每年的布票是限量的,而“人造棉”不要布票,这就给爱美的人解决了一大难题。

  “文革”开始,在破四旧立四新的前提下,大家都穿“人民装”。男女一律都是制服,颜色仅限于蓝、黑、灰几种。当时流行“国防绿”制服,就是当时解放军军服的颜色、样式。如果谁能穿上真正的“国防绿”那才是最“牛”不过了。

  七十年代初,一种叫“的确凉”的布料悄然兴起,主要是夏天用来做衬衣。男士衬衣也不仅限于白色,而是增加了淡蓝、淡黄、淡青的颜色。女士衣服有淡粉、淡红、淡绿、花色等色彩。

  那时在青年人中还流行一种“白边懒”的布鞋,黑色的鞋面儿、松紧口,鞋底的包边是白色的,非常好看。而北京出的布鞋都是黑边儿,没有白边儿的,“白边懒”是上海制作的,样式美观、轻巧。许多人都想尽办法去淘换,或托人从上海带回来。没辙的人也有办法,我们胡同的二宝就从药铺买了一卷白胶布粘上个白边,逗得我们大伙儿那个乐呀!

  说到鞋,就顺便说说塑料凉鞋。那时候绝大部分的人都穿这种鞋,因为经济实惠。年轻人和半大的孩子都光脚丫子穿它,晴天穿它凉快,雨天穿它趟雨,脏了到水管子一冲就齐活儿,很方便。

  到了七十年代末期,凉鞋又有创新,发明了一种叫“珠光塑料”的凉鞋,这种凉鞋颜色鲜艳,有月白色、粉红色、湖兰色、果绿色等,光闪闪像珍珠一样,很受姑娘们喜爱。

  男鞋也有新品种,有一种软塑料,叫“泡沫塑料”凉鞋,穿上后柔软舒适,也不磨脚。

  秋冬季节,人们的追求又高了一层,中山服不单是棉布的了,而是出了一种新面料,叫“尼龙华达呢”。这种布料像毛料似的,但比毛料便宜得多。用这种布料做出来的制服笔挺豪华,穿在身上很有“派”。但它有一个缺点,洗的时候会变硬,挺费劲。冬天的制服也有创新,有的人开始穿呢子制服,笔挺、厚实又暖和,穿在身上帅气。

  说到呢子制服就不能不说说雪花呢大衣。当时这种大衣男款女款都有,黑色中带有隐隐约约的白点儿,又厚实又保暖,是当时最时髦的东西。那时在王府井百货大楼、西单商场、大栅栏百货商店及北京其它的大型商场都有卖,价格挺贵,百十块左右。当时,一个学徒工1个月才挣18元。有的工人一个月挣40多元要养活一大家子人。个别老工人一个月挣80多元,那就让人非常羡慕了。所以,要想买一件雪花呢大衣,就得勒紧裤腰带,从牙缝里刮钱。我在七十年代中期,攒了近一年,才买上了一件雪花呢大衣,衣服上标签写着“北京市百货大楼”字样。这件大衣,笔挺、厚实,式样美观,拿在手里非常沉重,穿在身上非常帅气,看到旁人羡慕的目光,我高兴得睡不着觉。这件大衣,我至今还保留着。

  常言说:脚底没鞋穷半截。

  当时北京流行一款棉皮鞋,叫“校官靴”。这款皮靴相当好,用牛皮制成,锃亮,胶底,靴口两边带松紧,样式美观,特别暖和。我曾在菜市口百货商场买过一双“校官靴”,花了25元,穿了三十年。

  除了“校官靴”,当时还流行“羊剪绒”的皮棉帽,用北京话说:是样儿。买一顶也要好几十块钱。除了皮棉帽还有皮手套,羊皮的,柔软、舒适、漂亮,一双也得十多元。另外毛线织的大围脖,就像《红灯记》中李玉和围的那种,一条十元左右。由于这些价格还是比较贵的,所以也出现了一些替代品,皮棉帽、皮手套改为用人造革制作而成,黑亮亮的,价格便宜得多。

  当年,如果你有一辆大链套自行车,永久、飞鸽、凤凰哪种牌子都行,再有一块高字平盘的全钢手表,上海牌、北京牌都可以,那你连搞对象都不发愁了。不过,自行车要一百五六十元,手表也得一百二十元,这两样东西价格贵还不好买,属于紧俏商品,要票。把这些都置办齐了,没有两三年的“艰苦奋斗”您就别想了!

  转眼进入八十年代,北京出现了个体户。有人从广州弄来服装、电子手表等稀罕物。一些新型服装出现了,“喇叭裤”就是其中之一。这种裤子上部紧,膝盖以下逐渐变肥,到了裤口足有一尺肥大,像喇叭一样,所以叫作“喇叭裤”。而且颜色也由过去的黑、蓝、灰演变成多颜色,咖啡、驼色、米色等。女款的暗红色、棕色带暗格等等也相应而出。 在这个基础上,有的人又有创新,认为喇叭裤口太肥,有些邋遢,因此加以改造,变成整条裤腿一个尺寸,这种裤子称为“筒裤”。夏天,姑娘们上身一件蓬绨纱的短袖衬衣,下身一条筒裤,把上衣放在裤子里面,颜色搭配合理,再穿上一双高跟凉鞋,还有那瀑布一样的披肩长发,称得上是“窈窕淑女赛天仙”了。

  九十年代有了“万元户”,人们忙着挣钱,因此穿西装的人多了起来,商店里高档的、中低档的应有尽有。穿西装要打领带,还必须穿皮鞋才是样儿。为了方便省事儿,有的人只买西装上衣,配上一条其它颜色的西裤,不系领带,也不扣衣扣儿,很潇洒。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休闲装出现了。这种服装有点像夹克衫,小翻领,没有衣扣儿,只有一条拉链,适合在春秋穿着。在颜色上休闲装也很丰富,银灰色、驼黄色、浅米色、咖啡色等,往后又出现了深红色、紫红色、枣红色、铁锈红色的。进入新千年,唐装开始流行起来。顾名思义,唐装是根据我国唐代服装改变而来,用料讲究,鲜艳丝滑,图案古朴,很受人们欢迎。

  如今,您再到北京的大街小巷去看看,各种各样的服装应有尽有,各个年龄段的人可根据自己的要求和喜好尽情选择。       本版插图 周航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