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天下

阿根廷首都贫民窟里的新气象

2018-07-10 10:51:01       来源:新华社    作者:记者倪瑞捷

  雷蒂罗区是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最繁忙的交通枢纽之一,火车、城际轨道交通和巴士总站汇集于此。从雷蒂罗火车站经过的一条主要铁轨将城市一分为两个世界——南边是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和高档住宅,北边就是布市最大的贫民窟,当地人直言不讳地称这片区域为“31号贫民窟”。

  20世纪70年代,大量来自玻利维亚、巴拉圭和阿根廷北部省份的移民乘坐火车来到布市务工,雷蒂罗火车站北部还未开发的土地被大量无家可归的流动人口占为己有,“31号贫民窟”由此形成,其中的犯罪案件与贫穷一度让人望而生畏。

  如今,当地政府大力着手贫民窟改造工程,重点解决贫民窟内居民的就业和脱贫问题,希望逐渐消除贫民窟与城市其他地区的差距。

  新华社记者日前走进贫民窟,看见布宜诺斯艾利斯社会与城市一体化局设立的办公室格外醒目,其中包括棚户改造办公室、就业培训中心、文化中心、医疗中心等。大约有300名政府官员专职在“31号贫民窟”办公,负责改造贫民窟并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布市社会与城市一体化局局长迭戈·费尔南德斯告诉记者,“31号贫民窟”是城市发展不均衡的一个缩影。这里距离使馆、旅游景点和其他重要机构密集的雷科莱塔区仅300米,离总统府也只有10分钟的车程。这片区域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也制约了城市继续向北发展。

  “要解决里面28万居民的生存问题绝对不是一件易事。这里居民的失业率高出城市平均线50%,无保障的非正式就业率是其他区域的两倍,有大约七成的年轻人高中没有毕业。针对这些特殊情况,我们也采取了不同于其他区域的管理方式。”费尔南德斯说。

  贫民窟居民收入不高,政府便调用全市超市资源,将打折商品定期运往贫民窟售卖。政府向美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贷款改造贫民窟,规定“31号贫民窟”以北公共土地售卖的部分资金要用于贫民窟建设。

  贫民窟中随处可见贩卖食物、衣服、杂物的小摊,而在布市其他地方,路边设立小摊是不被允许的。为了支持居民参与工作,政府在贫民窟人流集中的区域设立摊位并鼓励居民经营小生意。要是在设摊或者经营中遇到了困难,政府还有专人帮忙处理和解决。

  尽管有大量政府官员在贫民窟工作,但不少特有的问题仍难解决,于是政府雇用了一些同样居住在贫民窟且可信的人员协助官员办公。这种“蜀人治蜀”的办法获得了成效,棚户改造安置方案协调的进度快了,各大办公室的政策有人挨家挨户地宣传,邻里矛盾也有了更合适的人来调停。

  今年40岁的秘鲁人梅利达在“31号贫民窟”中经营着一家蜡烛店,店面的墙上挂着她参加政府组织的创业家培训项目的毕业证书。她热情地招呼客人、耐心讲解产品,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曾经无家可归又经历丧子之痛的少数族裔。

  政府给梅利达分配了一位导师——经营着一家翻译公司的埃罗依撒。12个月的课程中,埃罗依撒与梅利达定期会面,教授市场营销、管理方面的知识,帮助梅利达建立店面防盗措施。在导师的鼓励下,梅利达已开始进修大学课程,贫民窟的店面也雇用了两名店员,每个月的收入已可以让她不必再做保洁补贴家用,她现在的梦想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蜡烛品牌。

  在贫民窟的另一处,玻利维亚人玛丽经营着一家理发店。店面虽不大但很明亮,走道后面还有洗手间和办公区域,楼上便是玛丽一家的住所。她告诉记者,自己原来的理发店就是搭建在高架路下的一个临时棚户,受益于政府的棚户改造项目,她在附近重新分得了一套安置房。为了鼓励居民就业,安置房的一楼都设成了店面,而且理发店的装潢全由政府出资。丈夫原来在外打零工,现在就专心在理发店帮忙,一个月的收入足够让一家四口过上不错的生活了。

  记者还探访了贫民窟内的就业培训中心。在一堂信息技术处理培训课上,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教授居民如何保存并打印word文档。课堂上还有来自学校的志愿者辅助老师上课,他们手把手教学员操作计算机。每堂课结束后,老师还会给学员留作业。

  记者拿到一张就业培训中心的课程表,打扫清洁课、销售与客户服务课、服务生培训课……每门课程都专为贫民窟的居民定制,对学员也像正式学校一样实行正规化管理。在中心外的公告栏上,每周会更新大量的招工信息,接受了一定培训的注册学员均可直接报名竞聘。

  为帮助贫民窟内居民就业,政府办事机构中的保洁、安保等工作人员全部聘用贫民窟居民。同时,凡是进驻贫民窟建设的企业必须聘用一定比例的当地居民。费尔南德斯说,政府在招投标的过程中会倾向于那些能够解决更多贫民窟内居民就业的企业,而贫民窟居民经过培训后自建家园也会更有动力。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