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天下

摆脱贫困,“输血”更需“造血”

2018-01-09 14:35:14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2017年12月29日,群众在贵州省龙里县龙领苗绣手工坊刺绣,传统苗绣为当地贫困户增收增添助力。人民视觉  

  2017年7月17日,泰国孔敬农民在农田中劳作。人民视觉  

  2017年11月10日,巴西里约热内卢的潘塔纳贫民窟里,许多孩子不顾危险,泡在池塘中捉青蛙补贴家庭收入。人民视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事业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扶贫开发工作作出重要讲话和指示,并在国内调研考察中多次深入贫困地区。中国在精准扶贫上创造新样板,吸引世界目光。那么世界其他国家是怎样解决贫困问题的?他们又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呢?

  法国

  补贴涨幅不及贫困增幅

  本报驻法国记者 龚 鸣

  自2017年9月1日起,法国就业团结收入再次上涨。单身家庭补助金从每月536欧元增至545欧元。根据家庭组成的不同,该金额向上浮动,如夫妻二人家庭每月可以领取812欧元。这是2013年来就业团结收入迎来第五次上涨,总体增幅达10%。

  作为政府减贫计划的一部分,就业团结收入旨在为无收入来源者和低收入来源者提供最低基本保障。自2009年起,它取代了法国部分社会最低救济补助和就业激励措施,成为法国政府促进减贫和就业的主要抓手。凡符合条件的求职者,包括外籍人士等都可以申请。

  就业团结收入依据人群划分为基本型和就业型,前者针对失业者,相当于最低收入保障;后者针对贫困劳动者,相当于就业和再就业奖励,为其拮据的生活提供补充收入。此举一方面增强贫困人口的购买力,另一方面引导失业者进行再就业,鼓励人们通过就业摆脱贫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法国经济遭遇寒冬,失业人口增加,贫困发生率也因此上升。法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法国有88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即全国约14.2%的人口月收入不足1008欧元,贫困发生率高于经济危机之前。法国政府采取的一些措施,如持续提高就业团结收入额度、修改家庭补助计划等,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贫困问题的恶化。截至2014年,就业团结收入帮助15万名贫困劳动者摆脱了贫困,将贫困发生率拉低了0.2%。法国政府强调: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就业团结收入是“一道保护困难人群的社会屏障,也是为其创造机会的跳板”。然而这道屏障的作用日益受到冲击。

  近几年来,法国就业团结收入的领取人数和发放金额双双增长,但是中央政府给予地方的补贴无法赶上贫困人口增长的幅度。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不断加大,部分地区出现财政困难。2016年,法国10多个省整整一年没有发放就业团结收入。面对逐年加剧的财政负担,部分省明确提出反对就业团结收入上涨,部分省加强了资料审核,避免有人浑水摸鱼。

  此外,就业团结收入能否引导就业也存在争议。2016年底,法国有180万个家庭领取基本型就业团结收入,比2008年增加了50万人。无收入来源人数攀升,意味着失业者持续增加。有专家据此认为,就业团结收入可以促进减贫,但无法促进就业。

  另有分析指出,近年来,法国经济低迷,就业环境欠佳,就业团结收入的有效性难以量化。同时,其覆盖性、代表性也受到质疑。据称,70%有资格领取就业团结收入的人并没有提出申请。

  针对上述情况,一些地区采取了应对措施。2016年,滨海塞纳省与所属上诺曼底大区签署5年期合作协议,为就业团结收入领取者提供培训,帮助其提高竞争力,获得更多就业机会。

  一些观点认为,要使更多人口摆脱贫困,仅仅靠收入补助是不够的,还需要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配套保障。

  巴西

  “家庭补助金”发放有条件

  本报记者 侯露露

  巴西在过去的近20年间一直致力于与贫困做斗争,并取得了不少成果。2003年,卢拉政府主导建立了“家庭补助金”计划,以现金补贴低收入人群。此政策使得巴西在相当长时间内被看作“拉丁美洲反贫穷”政策的标杆,也曾被媒体评价为“消除贫困最好的武器”。

  不同于其他一般社会计划,巴西的“家庭补助金”计划是一项有条件的现金转移计划,通过该计划,家长可以每月固定获得政府给的70雷亚尔(约合30美元)的补贴,条件是家里年龄在6至15岁的儿童在学校的出勤率达到85%以上,16到17岁孩子出勤率则需至少达到75%;此外,还要求7岁以下的儿童接受各种必需的健康检查和疫苗注射。

  “家庭补助金”项目启动后即迅速发展,受益人数很快从2003年的360万个家庭,上涨到2006年的1100万个家庭。在该计划实施10年后,成功地将巴西的贫困人口减少了一半,因该计划而受益的人口达到5400万,约占巴西两亿人口的1/4。巴西政府在该项目上的投入也从2003年的0.05%,上涨到2013年的0.5%。该计划造成的巨大成功引发世界关注,仅在2013年,就有来自世界各国的120个代表团为该计划访问巴西,希望参考巴西的扶贫经验。

  2009年,巴西又推出了“我的房子我的生活”计划,受益家庭达到150万个。在巴西联邦储蓄银行的资金支持下,该计划为家庭月收入少于5000雷亚尔的家庭提供税收减免、购房保险等住房优惠政策。2017年5月,巴西北部城市累西腓宣布恢复建设2600套住房。

  贫困人口减少、入学率提高,一系列旨在消除贫困的政策取得了巨大成效。然而在最近两三年的经济危机面前,巴西的减贫努力遭遇严重挑战。

  根据巴西央行的数据,2015年至2016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衰退总计超过7%,被认为是25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受经济衰退影响,巴西失业率迅速上涨,从2014年第四季度的6.5%增至2016年的12%。这种情况在2017年也并未扭转,第一季度失业率高达13.7%。巴西瓦加斯基金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贫困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占比从8.4%增加到10%,在2016年继续上涨到11.2%。目前巴西的贫困人口约为2200万。

  事实上,包括“家庭补助金”等在内的巴西扶贫计划此前已引发一些担忧,分析人士认为,虽然这些计划对于减少饥饿和贫困至关重要,但他们仍未真正、彻底解决如何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的问题,甚至可能使部分民众依赖该计划。也就是国家对贫困人口“输血”,而并未完成“造血”功能。非政府组织“行动援助”巴西项目总协调员罗萨娜·海林格说,最关键的仍是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比如为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等方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消除贫困。

  泰国

  “国王的指导”帮助农民自立

  本报驻泰国记者 张志文

  泰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国之一,米农支撑着国家的经济基础。在位于泰国中部的素攀武里府,索奇正在稻田里忙活着。他对本报记者说,虽然只有3莱土地(1莱约合1600平方米),但每年有两季可以种香米,其他时间用来种植豆类,在土地的周围还可以种植一些果树,这些收成足够自己家人生活,而且还可以赚取一些收入,“我听从了国王的指导来耕作,我们一家能够衣食无忧”。

  索奇口中的“国王的指导”,指的是泰国已故普密蓬国王在上世纪提出的适足经济学理论,这已成为二战后泰国减贫事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受到地理限制和私有制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泰国农民依靠仅有的小块土地生存,抗风险能力较差,而且很多农村地区自然条件艰苦,与外界沟通不畅,贫困问题异常严峻。针对这种情况,普密蓬国王提出了“让受助者自立,才是持久的帮助”的观点,并将适足经济学的要义界定为适度、合理和自给自足。

  虽然适足经济学概念在1997年首次提出,但在此之前,泰国王室和政府已经根据这一理念开展了大量农村发展项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1988年启动的清莱黎敦山开发项目。

  “1988年以前,这里曾经与外界隔绝,漫山遍野都是罂粟花,军火走私和人口贩卖十分普遍。”泰国皇太后基金会高级公关经理稻拉蓬·卢吉拉翁说。与毒品和动荡伴生的,是长期以来的贫困问题。

  生活在这里的芦佩杰见证了黎敦山的变迁:曾经靠着跨国走私讨生活的村民,如今都有了合法的身份和稳定的收入,道路、水电也都通进村里,学校、医务室和警察为教育、医疗和公共安全提供保障。“黎敦山开发项目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保障,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不再饱受贫困之苦。”芦佩杰说。

  经过三期的建设,黎敦山开发项目正在实现当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推进村民自治的目标。卢吉拉翁说,项目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曾经与大山争生存的人们,现在能走进现代化工厂和作坊工作;曾经饱受战火摧残的山川,也重披绿装,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休闲。据统计,2015年黎敦山居民年平均收入从过去的3772泰铢(1泰铢约合0.2元人民币)涨到了89144泰铢。当地居民受教育程度也大幅提升,中学毕业人数从1993年时的625人增加到2015年的3383人,更有30人获得了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同时,黎敦山开发模式正在得到全球范围推广,缅甸、阿富汗和印尼等国也与泰国合作,希望通过这种开发模式实现替代种植,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并消除毒源的隐患。

  在适足经济学的引导下,泰国相继实施了包括“皇家项目”“皇家开发项目”等在内的4685个发展项目,同时泰国还与国际社会合作,在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支持下扩大减贫覆盖面,并将减贫事业与旅游业发展联系起来,不仅开拓多条“皇家项目”旅游线路,而且鼓励游客选购“皇家项目”“一村一品”等产出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

  泰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委员会北部办公室专家廖建业认为,给予补助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唯一解决办法,只有授人以渔才能从根本上削减贫困,“适足经济学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指导作用”。

  目前,泰国虽然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国家贫困线以下人口比例也从1988年的65.17%下降到2014年的10.53%,但仍然面临着复杂的减贫压力,特别是老龄化加速、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不均等新问题可能导致返贫现象的发生,这也为适足经济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制图:赵益普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