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9 23:48:02 来源: 作者:新华社记者艾福梅 林晓蔚
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特稿:一颗小土豆的“丝路行”
一颗看似完好的土豆,仅有一块小小的黑斑,石富祥打开随身携带的小刀,沿着黑斑挖开……“这个土豆被冻坏了。”
这个判断让四周的约旦农民惊诧不已:最近都是高温,土豆怎么可能冻伤呢?
“哦,我想起来了,前几天下了一场霜冻,肯定是那时冻坏的,中国专家真厉害!”约旦马安省的酋长哈立德·苏莱曼说。
学名马铃薯的土豆,让石富祥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从中国宁夏来到中东的约旦。他是宁夏固原天启薯业有限公司派驻到哈立德所在公司的马铃薯首席专家。
2016年7月,受中国—阿拉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宁夏科技厅的委派,固原天启薯业的专家团队赴约旦开展马铃薯产业技术转移项目,在当地建立马铃薯产业科技示范园。
哈立德的部落距离约旦首都安曼约350公里,共有800多公顷土地,大部分是牧场,其余的则种植土豆、洋葱和其他蔬菜,其中土豆种植面积约1800亩。
“据我们观察,哈立德虽然有20多年土豆种植经验,但因土地本身多为盐碱地以及技术水平低等原因,产量没法与中国比。”石富祥说。比如,他们多年没有倒茬轮作,土传病害有黑痣病、疮痂病、腐烂茎线虫病等;除草主要采用苗后除草剂,不仅会伤害土豆,而且很快又有第二茬草长出来。
“我建议他们轮作,让土地休养生息,同时除草采用闷耕加封闭除草剂,在土壤表层形成药土层,使杂草不能出土。而针对约旦喷灌机喷头简易,洒水不均匀,径流大,影响水肥使用并产生水涝和病害的情况,我们自己设计制作了一台打坑机,在垄沟里全部挖上积水坑,效果还不错。”石富祥说。
经过协商,哈立德的部落划出300亩地做试验示范基地,使用中国技术完成全部田间作业与管理,同时由中国专家对另外1500亩地进行技术指导。
“中国专家在控制病虫害和除草方面很有经验,比我过去采用的欧洲技术更好。我按照他们教的方法耕作,病虫害基本没有了,土豆产量提高了25%。”哈立德告诉记者。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16世纪时传入中国。400多年后,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
近年来,中国全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特别是2015年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产业实现了从种薯繁育到主粮化加工的全产业链升级。昔日农民糊口的“救命薯”、“洋芋蛋”,变成了致富“金蛋蛋”。
作为中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目前宁夏马铃薯种植面积约260万亩。
“宁夏马铃薯无论是育种还是种植机械化技术等都很成熟,已具备‘走出去’的条件。恰好此时,‘一带一路’倡议带来机遇,宁夏薯农开始沿着丝路将马铃薯卖往阿联酋、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并开展技术转移合作。”宁夏马铃薯首席专家亢建斌说。
中国出口的商品薯包括薯条、薯片、淀粉及粉条等,目前占比并不高。数据显示,2013年马铃薯出口量29.84万吨,占世界出口总量不到3%;2016年前11个月,全国累计出口量也不过39.6万吨。
中东地区由于地理气候等原因,马铃薯进口量大,成为宁夏薯农迫切想要抢占的“新市场”。
“通过考察得知,约旦日均消耗马铃薯500吨左右,国产马铃薯不能满足需求,主要依赖进口。同时,约旦国内没有马铃薯育种企业,种薯从法国、荷兰和比利时进口,我们合作互惠互利的空间很大。”天启薯业负责人马玉龙说。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巡视员、中阿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张新君说,阿拉伯国家非常需要农业技术,这几年宁夏已先后转移了旱作节水、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约旦等国的冷凉区域一直是马铃薯种植区,但仍处于传统种植阶段,产量很低,因此宁夏在与约旦农业部商议后,率先实施马铃薯产业技术转移。
本月4日,应中阿技术转移中心邀请,约旦农业部专家扎卡里亚博士一行再次到宁夏参观考察马铃薯产业,商讨进一步合作事宜。
“扎卡里亚对宁夏马铃薯培育及种植技术非常感兴趣,他们期望能通过中阿技术转移中心尽快启动合作,与中国共建联合实验室,把中国的马铃薯等作物育种技术引入约旦。”石富祥说。
马玉龙说,他们也期望以此为契机打开约旦马铃薯脱毒种薯市场,再通过技术复制转移的方式,开拓约旦周边阿拉伯国家的马铃薯市场。
“技术转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赢,阿拉伯国家马铃薯等产业实现质与量的双提升,而国内企业以此走出国门,占领更多国际市场,提升中国相关产业及技术的国际影响力。”张新君说。
今年新的土豆种植季即将来临。哈立德告诉记者,他正翘首期盼中国专家重返约旦。“真希望以后能扩大合作领域,惠及我种植的其他庄稼。”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