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6 18:17:42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方长松
今年3月21日,注定是一个不同凡响的日子,是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日子。一场不大不小的雨水刚刚清洗而过,天空中的尘埃和地面上的泥土味一扫而光。空气清新,气温宜人,让人神清气爽。这一天正好春分,也是花朝节,还是我母亲88岁米字寿生日,这些岁月的节点,足以让我记忆深刻。可是更有一件大事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我对这一天的印象更加刻骨铭心。那就是对安徽省宿松县老物件和民俗文化的保护现状产生了强烈的了解欲望,特别是对宿松县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物件收集者和民俗文化保护者产生了浓厚的关注。
我们刚刚参加完《画说宿松》记录片摄制第四次研讨会。大家心情轻松愉快,想再到一些地方走走,看看能不能继续寻找到一些宿松的名人逸事,进一步补充完善《画说宿松》"人物篇"的章节内容。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宿松县摄影家协会主席、《画说宿松》总导演郑百年先生提出,去参观了解一下司国庆收藏的民俗文化老物件,兴许能拓宽我们的思路。
午饭过后,我陪同诗人、纪录片导演、文艺评论家、《画说宿松》记录片撰稿人祝凤鸣先生,安徽觅仙泉矿泉水有限公司董事长、《画说宿松》研讨会成员之一蔡萌先生,宿松县瑜顺不锈钢经销公司总经理、《画说宿松》研讨会成员之一刘志旺先生,以及郑百年,五人驱车前往司国庆民俗物品存放地。
汽车经过105国道后,在宿松县第二加油站附近,左拐进了县城狭窄拥挤的老街民主西路,行进200米许后,又右拐钻进了更为狭窄的宿松县第二高级中学后门口通道。50米后进入后院宿舍区,10米后左拐,20米后再右拐,接着再右拐,三弯五拐,才到达目的地。前面15米处,一个半开半掩的破败的铁栅栏大门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便是我们要找的司国庆的宝物收藏之处。其实这里原来是"文革"期间,宿松县"五•七"大学的所在地。改革开放以后,在紧靠"五•七"大学的西南边建起了一排排明亮气派的教学大楼和学生宿舍,老校区中的建筑物有的改造成了教师的住宿楼,尚余一些灰暗潮湿破败的学生宿舍和食堂之类的建筑物,则任其在风雨中飘摇,似乎在昭示人们别忘了那段既学农、学工又学军的办学历史。文物本来就是历史的见证。我想这些破旧的房子,如果不拆掉,许多年过后,也就成为了老古董。宿松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知道今天的二中曾经是"五•七"大学的旧址。
司国庆租用的是一处两层的破旧不堪的学生集体宿舍。若不是郑百年先生带路,我们很难一下子找到这里,更不知道这里还藏有大量的宝物。
我们走进院子,呈现在眼前的是散落一地的石桌、石凳、石磙、石磨、石槽、石碓等农用石器。300多平方米的场地几乎都塞满了。它们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笨重粗糙,摆放凌乱。
司国庆接待了我们,并带我们一一参观了他收藏的其它民俗老物件。这些物件分门别类地分放在一间间宿舍里。
第一间,里面是居家用的老物件。有大人用的,也有小孩用的。床、柜、梳妆台、摇篮、痰盂钵、暖手壶、衣、袜、鞋、帽等,应有尽有。最显眼的是放在靠墙壁东边的一张圆门雕花床。圆门上额及两边护栏上雕刻着精致而清晰的图案,有五子登科,加官进爵等寓意美好的图画。床前有榻板,榻板两头,一头放着桶柜,一头放着脚柜。桶柜是女子出嫁时用来装她陪嫁的马桶的,脚柜则是装她从娘家带来的裹脚布、剪刀之类的衣物的。
第二间,是纺织、做鞋用的工具。有辗花车、纺线车、织布机、织袜机、布箩、楦头等。
第三间,是迎婚嫁娶用具。有花轿、掇箱、椿箱、食箩、托盆、供盒、庚帖盒、香案、礼篮等。这些物件,若不是司国庆介绍,我们有好多叫不出名称,有的虽知道名称但不知道怎么写,还有的物件不知道它的用途。例如,我们就不知道"庚帖盒"是用来长年存放男女主人生辰八字的。
第四间,是习武和打仗用的棍棒兵器。有两节棍、石锁、矛、刀、枪、头盔等。里面就有一顶当年抗战时,桂系军队遗留下来的山竹盔,还有从日本鬼子那里缴获的一只军用油壶和一把军刺。
第五间,是医药用品和烟具。有药箱、药碾、药锄、药壶、药碗、药罐、药瓶和捣筒等。烟具有水烟筒、旱烟棒、旱烟斗、烟筒钵、烟丝盒、烟膏盒、烟灯、烟箱、火镰刀、打火石等。
第六间,是手工业者、小商贩用具。有秤、算盘、账桌、账本、钱柜、钱箱、钱盒、砖模、瓦桶、泥刀、锤子、钳子、凿子、刨、锯、斧头、纸捞、招牌、剃头工具、皮匠用具等。
第七间,是厨房用品。有锅、碗、瓢、盆、缸、钵、壶、桶等。有一个叫拗马的用具,我们觉得特别好奇。一根大约一尺五寸长的小木棍,一头嵌进带有两根齿牙的杵头,一根齿牙插进茶壶或者药灌把手心内,一根留在把手心外,然后将茶壶或者药罐从灶里提拗出来,不需要肉手亲自触碰到茶壶或药罐,以免烫伤手指。这种工具既简单方便又便宜实用。古人真是聪明。
第八间,是农耕生产用具。有犁、耙、耖、锄、水车、蓑衣、斗笠、箩筐、簸箕、扇戽、米筛、粪桶、镰刀等。
第九间,是槽坊、磨坊、屠宰场用具。有驴磨、酒铺子、酒缸、排钩、捅杖、砍刀、削骨刀、放血刀、缸架、箩柜等。
第十间,是堂屋(正厅)用具。有匾额、搁几、茶柜、八仙桌、灯架椅等。
第十一间,是渔业用具。有渔船、渔笼、渔网、渔叉、渔箩、渔罩等。
第十二间,是文房四宝及学生上课用品。有课桌、上课铃、先生眼镜、纸、墨、笔、砚、笔筒、笔架、书箱、印章等。
第十三间,是红色收藏品。有毛主席像章、语录牌、语录包、红宝书、红袖章、"文革"期间的杯子、碗和脸盆、宣传画册等。
第十四间,是现代收藏品。有黑白电视机、自行车、落地扇、电话机、钟、表、手电筒、广播筒、气筒、冰棒箱等。
东西实在是太多,没有办法一一记下来。14间宿舍,还有两大间是两个宿舍连在一块的大房。这些宿舍一大半基本上塞得满满的。大件大多是堆在地下,小件有的堆在木箱或纸箱里,有的放在临时支起的长条形木板上。司国庆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地作了一些分类。有的分类在品种上还存在交叉重叠现象。这些物件基本上没有整理清污,上面灰尘蒙蒙,锈迹斑斑。恰似逝去的岁月,沧桑垂暮,老气横秋。司国庆说已经收集了三万多件。这么多的老物件,让我们大开眼界,让我们惊叹震撼,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些东西大多是宿松一带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产物,有一小部分是现代的物件。每到一处,他都热情给我们介绍,介绍物件的名称、用途、收藏的过程以及当时收到一件心爱物件时的喜悦心情。讲解娴熟流畅,滔滔不绝,眉飞色舞,一副着魔入迷的神态。
我们整整看了一个下午,感觉很累,中途休息了一会。中途休息的时候,司国庆还拿出大量搜集来的民歌、俚语给我们看。有的整理了,有的还没有整理。据他介绍,他搜集到的民歌有400多首,民谣200多首,谜语2000多条,俚语2000多则,风俗、礼仪2000多种,民间故事100多种。2015年,他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宿松民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擅长演唱《讨私情》、《栀子花儿靠墙栽》、《绣荷包》、《洋烟调》、《游江》等百余首民歌。个人编有《宿松歌谣集》、《宿松谚语》、《宿松谜语》、《宿松俚语》、《宿松民间故事》、《宿松乡土风情》、《宿松民俗实物志》等民俗资料集。2018年12月黄山书社出版的《宿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读本•宿松民歌》,共精选了宿松民歌113首,其中就有25首是司国庆搜集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