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家长里短

家长“语暴”是孩子最痛的伤

2018-05-14 10:05:13       来源:京郊日报    作者:

插图 程思遥

  ■育言

  从古至今,“黄金棍下出孝子”、“玉不琢不成器”的老话儿,被多数中国家长当成了家庭教育的黄金法则。然而,教育孩子打骂就成器了吗?孩子做错了事情,对他大吼大叫就能收到良好效果吗?事实证明,恰恰相反。

  家长语言暴力,非但没有帮助孩子纠正错误,健康成长,反倒在内心深处留下了“阴影”,成为一辈子永远抹除不掉的伤痛。轻者,造成孩子自卑自弃,对生活失去信心;严重的,甚至会心智失常,将其受到的伤害“原原本本”转嫁他人,殃及社会。

  如此,身为家长,一定要拒语言暴力于门外,用温柔的母爱和伟岸的父爱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孩子吐心声

  “爸妈,有话请您‘好好说’!”

  “你怎么这么笨?”

  “说了多少次了,怎么还是记不住!”

  “你就是个废物!”

  ……

  这些话是不是似曾相识?

  相信,很多人孩童时代都曾或多或少听过,甚至自己亲身经历过。偶尔一句两句确实不会有什么影响,但反反复复,不分场合地出现,就变成了伤人的暴力!

  古人云,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这些伤人的话语,会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生存的价值观渐渐毁灭。等他将来长大成人,性格、社交能力、心理都会受到巨大的影响。为此,很多孩子吐露心声,“爸妈,有话请您‘好好说’!”

  时至今日,年已40岁的夏小姐都能记得7岁时候的那一幕。妈妈一边在院子里嚷嚷着“老大不小”的还尿湿被褥,一边大声埋怨指责“害不害臊”,许多小朋友听到后集体大笑。那一刻,她只想找个地缝赶紧钻进去。

  殊不知,就是这样一件“小事儿”——因为尿床,妈妈几句稀松平常的数落,让夏小姐自信心、社交能力、性格都受到很大的影响,直到她自己当了妈妈、事业有所成就,儿时“种下”的那种自卑才渐渐被自信取代。“当时我真希望妈妈好好‘说话’,把这个错误封锁在家里,而不是对外‘发布’。”夏小姐感叹道。

  批评是为了让孩子明白问题出在哪儿,而不是宣泄父母的不满情绪。在亲子之间不平衡的权利关系中,有批评话语权的父母尤其要注意批评的艺术,少说废话,不翻旧账,具体指出当下的错误。比如“我很生气,因为你没有收拾书桌”,一句简单的话,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就够了。“我都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就记不住?”这种话除了发泄父母的情绪,只能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

  父母负面情绪爆棚,多数源自对孩子的苛责,起码在愤怒的那一刻,没有把孩子当作孩子,一个应该享受父母平等交流、心平气和去沟通的孩子。因此,在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应该把自己的语言、行为好好反思,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始终用自己的心与孩子保持诚挚的沟通,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本来目的,才能维系良好的亲子关系。

  当然,也有许多父母认为自己很“委屈”,“我吼他是因为好好说话不听,所以才……”事实上,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意识到自己的粗暴语言对孩子的伤害,尽力减少伤害的发生,就是很大的进步。父母得体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鼓励孩子面对错误时不恐惧、不害怕;尊重孩子,协助他们建立自信,让他们意识到从失败中成长的重要性,学会承担责任;拒绝暴力,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进行沟通,好好说话,成为孩子温暖的陪伴者。这才是懂得教育的父母明智选择。

  家长争发声

  “孩子,话狠语糙‘满满爱’!”

  父母的语言暴力,是父母控制或教导孩子的手段,是一种心理虐待或情绪伤害。即使是以爱的名义,即使是来自最亲近的父母,语言暴力也真实伤害着孩子的身心发展,致使其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给他们留下一辈子的烙印。

  毋庸置疑,所有的爸爸、妈妈都是真心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有时却不经意间对孩子使用了语言暴力,“随口”脱出“你怎么那么笨”、“长没长脑子”、“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等贬低、嘲笑孩子的话。也许你会说,“爸爸、妈妈不是故意的,这些话虽然尖刻、难听,但是都是对你们的爱太深了……”

  但事实上,爸妈所谓“满满的爱”非但没有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反倒对孩子的内心产生强烈的颤动,留下的只是“我真的很笨吗?”等自卑阴影。所以,家长认为无关紧要的、不经意的一些话语,对孩子造成的“杀伤力”可能是毁灭性的。

  不言而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为人父母不约而同的夙愿。然而,孩子的行为却少有达到父母的期待,情急之下,家庭语言暴力屡屡发生。有的孩子偏激固执,就会将这些话语放大,认为爸爸、妈妈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从而产生一种愤怒、逆反的心理,这种不良的心理将影响孩子的待人接物,日后孩子可能会成为一个愤世嫉俗,甚至穷凶极恶的人。而性格内向顺从的孩子,一旦遭受最信任的人——爸爸、妈妈的语言暴力,可能就会将他们的嘲笑、谩骂转化为一种心理暗示,认为我就是笨的人,我就是懒惰的人,我一无是处,不受欢迎……这种自我否定、怀疑、消极的情绪,让孩子无法更好地处理健康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出现抑郁、狂躁等心理疾病。

  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必须选择理解和支持,从表达“我”的感受开始,而不是简单地发泄不满,孩子就不会简单地沉迷在各种情绪纠结中,才有可能在失败中真正学到经验,进而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反,父母如一味忍耐,反倒让孩子在不清晰的亲子互动中模糊了必要的边界,要花更多时间来猜测,以讨好或取悦父母,却不能解决问题。直到忍无可忍,以更爆炸性的生气方式来表达对孩子错误的愤怒。父母张牙舞爪的情绪表达,让孩子感觉莫名其妙,无所适从,对父母产生恐惧,内心只想远离父母,教育效果自然事倍功半。

  给您支招

  家长如何防止语言暴力

  ●合理排解情绪

  情绪、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并且自己合理地处理情绪,不要将孩子作为出气筒。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宝贝,爸爸、妈妈最近工作压力有点大,这会儿心情不太好,但是跟你没有关系,可以让我安静一会儿吗?”这样做,既免于冲突,又为孩子示范了正确处理情绪的方式。

  ●接受孩子犯错

  接受孩子会犯错的事实,反而可以心平气和地去帮助他们成长。想一想吧,我们总能为自己的拖沓、懒散找借口,为什么不多包容一下孩子的磨蹭、不乖呢?

  ●允许孩子表达

  哭是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因此,孩子哭的时候给他一个拥抱,就像拥抱童年的自己。给感情一个通道,给自己一个与孩子流动情感的机会。

  ●告诉孩子错误

  批评孩子时少说废话,不翻旧账,具体地指出当下的错误就是最好的帮助。“我很生气,因为你没有收拾玩具”。一句简单的话,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就够了。

  ●家长敢于道歉

  家长如果实在没忍住跟孩子发了脾气,补救的办法就是第一时间道歉,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歉意和爱。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虽然生气了,但不会因此而不爱自己。

  延伸

  什么是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是使用嘲笑、侮辱、诽谤、诋毁、歧视、蔑视、恐吓、谩骂、贬损等不文明的语言,使孩子在精神上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或伤害,属于精神损害的范畴。语言暴力的伤害可能是长久的,不仅会侮辱孩子的人格尊严,使孩子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严重的还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丧失生活的勇气、自伤自杀、违法犯罪等后果。

  家庭语言暴力有多种类型,包括侮辱讽刺型、贬低压抑型、威胁恐吓型、嫌弃厌恶型和抱怨哀求型。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