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家长里短

女生应聘银行遭机器人"拒录",你怎么看?

2018-04-13 12:18:23       来源:人民网    作者:

  求职女生被判情绪高风险比歧视更糟

  背景: 一个在导师、家长、朋友眼中表现优秀且活跃的女生,在参加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江西省分行的校园招聘中,通过笔试、面试后,却被第三方机构的检测系统判定在情绪上存在高风险,委托方农发行江西省分行以此拒录。

  钱江晚报发表高路的观点:这套系统是否真的科学,值得打个问号。人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焦虑,人的情绪还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这个时候,你去测,情绪自控能力自然差,依据一纸测评,就得出高风险的结论,是不是太草率了点。人还有自我修复的能力,情绪的调节能力,不能不考虑这一层因素。人性的复杂性连人类自己都无法精确测评,何况是机器?这其实已经是人工智能领域最尖端的话题了,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能看到机器人这种可能性。盲目引进这种性格测评,就可能造成对别人的伤害,尤其是在就业这样的事关人生、个人命运的大事上,更应该慎重。这就决定了,机器人测评只能是参考,既然笔试、面试关都过了,说明业务能力、基础素养是没有问题的,用人单位如果对性格有比较高的要求,不妨去学校找老师同学实地了解一下,这样得出的结论更客观公正。像基因测序、性格测评这一类的东西,其实暗含很高的破坏规则的风险。基因测序,可能发现某些人身上具有高风险的致病基因,那怎么办,将这些人也拒之门外?性格测评就如同在找一个人心理上的犯罪基因,是文明社会的大忌。这些看起来很炫目的现代科技,很容易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一些人的前途就可能被判了死刑,有很大的危害性。社会不能不对这种能力作出限制。

  小蒋随想:情绪高风险,可能还算文雅说法。情绪是由精神决定的,“判定”情绪高风险、控制不住情绪,想必是说被检测者有潜在的精神障碍,这算不算“被精神病”?被一个搞不清“权威性”几何的第三方机构贴上这样的标签,该女生没病也会被弄出病——如果她当时就发火了,恰恰“印证”了她控制不住情绪;倘若她反应平静,考官们又觉得被指有问题却无动于衷“果然”不正常。无论这个女生怎么表现,都会被认定她“有问题”的人视为异常。更糟糕的是“宁可信其有”,要是其他单位知道该女生被测评为情绪高风险,会不会冒险录用她?在“没风险”与“高风险”的求职者之间,用人单位倾向选择谁?这种测评的科学性没得到论证,被测评者却犹如“黄泥掉进裤裆里”。智商打分、性格测评、基因测序,这些东西固然有值得研究的内容,可一旦被滥用误用,杀伤力也是恐怖的——让一些人背负上“骨子里”、洗脱不掉的“原罪”。无论它们被包装得如何高大上,终归脱离不了“血统论”的歧视。为什么科学也讲伦理道德?为什么搞科研要通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核?道理就在这里。当下,一些不成熟的、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技术,被搞不清什么来头的机构匆匆商业化、推向市场。一些追新潮的单位将前者引入,奉为圭臬。对此,社会应予以警觉。鼓励创新,支持探索,也要有底线、设边界。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