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3 10:51:2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赵永新
只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群策群力、多措并举,披着科学外衣的流言就会越来越少
“需穿‘防引力波辐射服’”“浙大已研制出‘量子隐身衣’”“一滴血就能测癌”“狂犬病疫苗无效”“受冻会导致关节炎”“坐月子绝不能吹风”——这些在网上流传甚广的“科学事实”,是真的吗?
如果不是10位业内专家在2017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榜发布会上揭开这些流言背后的真相,恐怕中招的人不在少数。
这已是北京市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和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连续第四年举办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榜活动。人们在为主办方和业内专家点赞的同时,也心生困惑:为什么这些披着科学外衣的流言如此流行?从抽烟有助于抵抗非典,到多吃盐能抵御核辐射,从微波炉致癌到“三北”防护林加剧北京雾霾,这些误人不浅的流言为何总是时不时沉渣泛起、四处蔓延?
“谣言止于智者”。“科学”流言之所以“生生不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公众科学素养依然相对偏低。权威部门的统计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6.2%,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为流言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
当然,知识的多寡不是衡量科学素养高低的唯一标准,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往往更为重要。在很多人“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之时,科学精神就尤显可贵。当看到“一滴血就能测癌”“狂犬病疫苗无效”“受冻会导致关节炎”等说法时,如果多问一个“为什么”,搜索一下相关说法,或者咨询相关专业人士,相信它们的“科学性”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向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讲解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引导他们树立勤思明辨的科学精神。
“科学”流言的盛行也反映出科学知识源头供给不足。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许多流言都“蹭热点”,如“需穿‘防引力波辐射服’”“浙大已研制出‘量子隐身衣’”。当某个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公众心存疑惑时,如果缺乏及时、正确的科学解释,“科学”流言往往容易乘虚而入。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涌现出一些积极解疑释惑、传播科学知识的新媒体和精心制作的科普栏目;包括科学家在内的科普人士也日益增多,在传播科学新知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衷心希望这样的媒体、栏目和科普人士多些、再多些。
要想有效抵制“科学”流言,必要的法律惩戒措施也应该跟上。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传声筒”的时代,“科学”流言防不胜防,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容易混淆真相、颠倒是非、误导公众,理应受到法律法规的惩罚。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召开的“科技三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的重要位置。“科学”流言的流行,从反面印证了这一科学论断的极端重要性。我们相信,只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群策群力、联手行动、多措并举,披着科学外衣的流言就会越来越少、行之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