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0 09:04:02 来源:新华网 作者:
(聚焦“十三五”·基层听民声) 一江碧水,两个渔滩——渝东南一“上访村”20年之变
新华网重庆11月19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刘景洋 曹凯 牟旭)74岁的李泽怀,仍然保存着一沓上访材料。20多年来,这些曾经出自他手、如今压在箱底的“状纸”,曾记载着重庆黔江区冯家街道渔滩社区4000余群众反映的问题,被送到过各级政府部门。
当着街道和社区干部的面,谈起上访之路,这个退休民办教师、村里的“笔杆子”、朴实的土家族老汉,略显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实事求是地说,渔滩穷不穷,都是这一江水,关键看共产党和老百姓有没有鱼水情。”
故事要从黔江渔滩水电站修建说起。
险滩变平湖 失地生民怨
渔滩,武陵山间、阿蓬江畔一处土家族聚居地,因湍流险滩宜渔得名,现在行政区划上虽是重庆黔江区冯家街道的一个社区,却是典型的农村风貌。1986年,当地在此拦江筑坝建电站,险滩变平湖,大量农田被淹,民众出入迂回艰辛。
为了修电站,如今69岁的万书毛,当年不仅亲眼看着自家3亩多肥田被淹,还跟村里的男人们一起出船为电站采砂、运砂。“黔江区连续多年是国家级贫困县,电站是靠群众人堆肩扛建起来的。”当地干部说。
1990年,黔江渔滩水电站建成发电,黔江地区电力紧缺得以缓解,渔滩百姓的生活却犯了难。万书毛全家6口,人均仅剩不足半亩地。当初政府在电站或者新建一个水泥厂给居民安排工作的承诺,也没有了下文。家门口守着个电站,村里用电比县里贵上好几倍。
渔滩昔日的一首顺口溜道出了群众的心声:“自从电站一修起,肥沃土地被水淹,出行道路被阻断。补偿低,生计艰,背井离乡打工难。水位高,过江难,赶集干活靠坐船。”
矛盾激化 干群的心路堵了
电站修好后的头几年里,由于生活所迫,一些渔滩群众陆续开始上访,1993年至1996年间,矛盾开始激化。最严重的一次,近千人冲进当时的冯家坝镇政府食堂抢饭吃。
然而,事情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新华社1996年播发的稿件《苦干兴黔江——四川黔江地区解决温饱记事》中这样写道:“黔江区198万建卡贫困户最根本、最迫切的穷,在缺粮上;要解决温饱首先是要吃饱肚子。”贫困地区改善民生捉襟见肘可见一斑。
“当时财力所限,对于上访群众,只能尽量安抚情绪,困难的发点米面油。”当地干部说。还是那一条阿蓬江,上涨的江水让渔滩仿佛变成了一个“孤岛”。
没路,老百姓走不出去,日子越过越穷;群众冷嘲热讽,干部不愿下来,“到处鸡屎牛粪伸不了脚”。在干部眼里,渔滩是不愿碰、不敢接的“老大难村”“马蜂窝村”;在群众眼里,干部不干实事,村民卖菜都不愿意卖给干部。渐渐地,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心路也堵了。
承认错误听骂声 干群关系缓和
2003年前后,渔滩人黄正权回村任党总支书记,面对的是库区群众农业税无一人上缴,计划生育完全失控的局面。同为库区失地者,如何解开横在干群心中的这个疙瘩?“光靠救济不行,我们先承认自己错了,然后挨家挨户沉下去听骂声,”他说。
这期间,村民的上访仍在继续。街道、居委会将赶集日定为接待日,对群众意见逐一办理,共性问题张榜公示,请党员和居民代表一起想办法、出主意。不久后,党组织的努力逐渐得到群众回应,甩白眼的少了,客观反映情况的多了,不少人还主动找干部提建议。
有了群众支持,各项工作开始出现转机。党员干部带头发展产业,1200亩桑园、300亩金银花、1000亩油茶、140户养猪100头以上的大户相继涌现。村民们反映的情况,引起了当地领导的重视,农业、水利、民政、扶贫、信访等部门到村研究对策。
随后,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惠民政策陆续落地,渔滩百姓的生活得以改善。万书毛不仅全家转成城镇户口,和老伴每月还领到1080元的养老金,“比养个儿子都强”。
穷富在党建 成败在群众
如今的渔滩,青山绿水间一幢幢风貌统一的二层小楼错落有致,“连心桥”下20公里环湖步道蜿蜒而去,半山半岛上,白粉墙、红窗棂、灰瓦檐,烟雨蒙蒙中,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山水画。
渔滩20多年的变化,是全国很多地区发展中问题的缩影。黔江区冯家街道党工委书记唐洪芳说,“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背后,关键要看党的建设。穷则弱在党建,脱离群众,做好事也像是上刀山下火海;富则强在党建,密切联系群众,基层党组织就是战斗堡垒。”唐洪芳说。
解决问题,要将密切联系群众、化解干群矛盾的经验固化为制度。渔滩建立了民情调研会、联席碰头会、议事听证会、推进督查会、监督评议会“五会议事制度”;建立了党群连心室、党群连心箱、干群连心卡“一室一箱一卡”制度;街道、社区对民生事务公开承诺,公开进度多措并举促落实。2011年,渔滩社区党总支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4年,渔滩居民年均纯收入达到9136元。渔滩不仅已经连年没有群众上访,还将“渔”的行业拓展到了国外。路修好了,吊桥修起来了,一个依托渔滩水电站库区独特生态环境的世界溪钓公园,已经提上建设日程。本月初,在这里进行的重庆黔江国际钓鱼邀请赛,引来14个国家400多名选手参加。
在广东、浙江等地打工多年的李凤琼六年前回家开了渔滩第一家农家乐,年收入近20万元。今年的国际钓鱼邀请赛上,她第一次迎来了俄罗斯客人,每天净收入好几千元。
一江碧水,两个渔滩。唐洪芳说,“上访村”的变化带来了启示:抓党建的好处看得见摸得着,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前景光明,任务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