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30 13:45:11 来源:沈阳晚报 作者:唐葵阳
1箱、2箱、3箱……沈阳果农王震一边濞着鼻涕,一边细数着摞成山的苹果包装箱。他的双手布满老茧,遍布皲裂的口子;他戴着一顶破旧的帽子,眉头紧皱:满满一地窖苹果,3万斤啊,却卖不出去……
近日,沈阳晚报、沈阳网新闻热线96009-1接到新闻线索:苏家屯一名果农求助称,今年自产3万斤寒富苹果滞销,眼看苹果在库中一点点烂掉,心急如焚。
12月29日,本报记者围绕这一事件展开了一系列调查采访,揭开了寒富苹果遭遇“寒冬”背后的面纱——
3万斤苹果藏地窖
苏家屯区沙河堡镇前岗子村,位于沈阳城东近郊,距市中心约30公里。皑皑白雪下,村口悬挂的“寒富苹果生产示范园”红色牌匾格外醒目。不过,20亩的苹果园如今一片萧条:2000棵苹果树光秃秃的,饱尝着凛冽的寒风。
苹果园东侧的仓库没有上锁,但库里的苹果寥寥无几。“怕烂,都在地窖储藏着呢!”49岁的果农王震小心翼翼地开启了一道小门,记者跟随他步入阴暗潮湿的地窖中。
1箱、2箱、3箱……20斤一箱的包装箱被摞得像一座座小山。
市场行情一路“跳水”
果农王震的脸色很不好看:“3万斤苹果,就是卖不出去,你说愁不愁人?”
“啥原因?果贱伤农呗!”一旁,王震的妻子张永霞说,今年沈阳的果蔬市场突然涌现大量苹果,品种多样,产地繁多。再看价格,4.5元/斤、4元/斤、3.5元/斤、3元/斤、2.5元/斤,一路下滑。
她说,几年前,沈阳的苹果行情最好时,能达到5-7元/斤。“想不到,仅一两年工夫,价格如同坐过山车般下跌。目前,2.5元/斤就是‘跳水价’!”她悄然拭了一下眼角说,“一般人都以为咱当地果商有优势,但事实上,现在却呈现南方果商称霸市场的局面。
“一方面是投资成本差距,另一方面是电商大潮冲击。”只有初中文化的果农王震说,找到这两条原因,他付出了巨大代价:
为了致富,他把20亩地的苞米连根铲除,从某个单位免费领了2000棵苹果树苗。“那树苗比筷子还细,刚栽上时只有不到半米高,”张永霞回忆,经过一年悉心侍弄,还是死了两成。次年,不得不以5元/棵的价格重新买了400棵补种。
掰手指头核算成本
树苗总算栽活了,但这只是开个头:修正树盘、刮老皮、拉枝、刻芽、防虫、追肥、授粉、剪枝、套袋、摘袋、摘果……春夏秋冬,忙个不停。
每一个环节,除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外,就是一笔又一笔的投资。王震的记账本已被密密麻麻地记满:上肥不能上化肥,只能上有机肥——生物菌肥3500元/吨,豆饼肥3000元/吨;套袋、摘袋人工费100元/天……
夫妻俩算来算去大致得出一个结论:上述所有费用加起来再均摊,每斤苹果至少要卖2.5元/斤,才合得上成本。
8年共投资70万元
1年、2年、3年……20亩园子的2000棵苹果树,直到第5年才结了果。令王震夫妻欣慰的是,2014年金秋,沈阳的苹果行情水涨船高:平均售价五、六元/斤。“但第一年结果,产量比较低,只有1万斤左右。”张永霞说,“但总算看到了回头钱。”
一转眼,今年已是8年了。夫妻俩一算,前后向果园投资了70万元左右。“其中有10万元是银行贷款,现在还未偿还。”张永霞说,由于苹果积压卖不出去,换不来现钱,家里的开支也只能向亲朋借钱,拉了积荒。
今年10月,她家的果园丰收了!望着硕果累累的枝头,一向讲诚信的她想等果子长大些长红些再采摘售卖。
良心苹果无人赏识
没料到,左等右等等到11月初时,一切都不一样了:
“十一黄金周”期间,她效仿同行搞起了“采摘活动”,尽管引来了一些买家,但大多数属于零售,销量有限。而且,采摘伤了枝头果实,造成了落果等损失。同时,一些人反馈,果子不够大不够红。
但这时,已有心急的果农大批量提前摘果,并在路旁设摊售卖,价钱卖得比较理想。20多天后,等张永霞摘果时,她发现,由于正值秋收高峰期,不仅人工费高涨,而且难雇到人。于是,摘果期又拖延了。好不容易摘完了果,她又发现,错过了销售最佳时机。“我种的是良心苹果,这么大、这么红、这么甜的苹果,咋就没人认、没人买呢?”她想不明白。
收获荣誉增添压力
历经8年的种植经验,王震、张永霞夫妇收获了荣誉:由沈阳农业大学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抽检检测后,她注册的“添富”牌苹果质量达优、农药残留达标,该苹果园被授予“沈阳市十大苹果示范园”之一。
张永霞还是村、镇的“致富带头人”,在她的带动下,周边30多户农民成为果农。然而,短暂的风光背后,很快她就被种种压力压得透不过气来——“绿色有机”是她家果园的金字招牌,因此,从施肥到摘果,必须严格按标准执行。她不敢有丝毫马虎。因此她家苹果成本一路走高。
电商冲击四面楚歌
按理说,“添富”苹果应该“高大上”。可尴尬的是,由于张永霞掏不起数万元费用,拿不到权威检测报告,“添富”苹果不仅无法出口,而且在市场销售连个“身份证”都没有。
“我们没钱打广告,也没有打广告的想法。”张永霞说,“说心里话,干这行最初,光知道种植,压根儿没想到销售的事。”
49岁的王震至今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我也被逼着才学上网的!”张永霞说,几年前就听说电子商务,一直没往心里去,觉得跟自己距离很远。没想到,电商、微商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身边。
今年秋天,她学会了微信,通过发朋友圈兜售“添富”苹果。但由于微信好友有限,几个月下来,通过朋友圈仅售出了几百斤苹果,对于3万斤库存可谓杯水车薪。在王震果园东侧占地的千平方米的地窖中,除了他家3万斤的苹果外,还堆放着近1万斤苹果。“这些苹果都是周围中小果农家的,他们没有地窖,我要是不帮着储存,这1万斤苹果早就烂成泥了!”说到这,这位淳朴的果农掉下了眼泪。
“乡里乡亲的,都不容易啊!他们原本种庄稼种得好好的,是跟随我奔着‘致富’才干上种植业这一行。如今,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结了果实,却堆在地窖面临腐烂,我这心啊……”他哽咽了。
沈阳寒富苹果遭遇了寒冬!作为一名沈阳人,你想帮帮他们吗?请拨打本报“良心苹果预约热线”:96009-1。
沈阳晚报、沈阳网主任记者 唐葵阳
摄影记者 王 勇